“80元”就买回来国家的镇馆之宝——景德镇窑洒蓝釉钵”

今天我要给您讲述的是一件戏剧性的故事,文物员仅仅花了“80元”就买回来国家的镇馆之宝——景德镇窑洒蓝釉钵”(现存北京首都博物馆)。

“80元”就买回来国家的镇馆之宝——景德镇窑洒蓝釉钵”

景德镇窑洒蓝釉钵

机缘巧合的“国宝”破碗

就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天,有一位穿着朴素的老太太来到了北京文物商店,老太太进去之后什么也没说,就从腰包里掏出了一个大瓷碗,说想卖了换一点钱,当时,工作人员拿起满身泥垢的大腕仔细端详。

看着这是一个蓝色的碗,胎体又厚重,有浓淡均匀的釉色,接着仔细往碗里一看,工作人员竟发现碗里有些磨痕,而且十分肮脏。然后得知这个碗最早的时候是家里拿来装盐的,后面觉得太大了,麻烦,就拿来装鸡的饲料喂喂鸡了”。

最后,工作人员商量后就决定给了老太太80元人民币买下了这个破碗,老太太就拿着这80元人民币高兴的走了。

“80元”就买回来国家的镇馆之宝——景德镇窑洒蓝釉钵”

惊现反常规的“碗”引发专家关注

当工作人员把碗內的“饲料残渣”洗掉后,大家都惊呆了,碗內竟然显出了6个字,大明宣德年制,这六个字是青花年款,笔画规整,那至少都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

可最重要的是瓷器的落款一般都在外面,不可能在碗里面,那为什么这个碗的落款会在碗里面呢?疑惑的工作人员才马上意识到,这并非是一般的器物啊...

“80元”就买回来国家的镇馆之宝——景德镇窑洒蓝釉钵”

知道这消息后,北京文物商店立马聚集了很多部小车,就连中国著名的瓷器专家耿宝昌,付大卣[yǒu]等人都来了鉴定。所有人都冰住了呼吸,仔细的观摩这件“国宝”。

经过一番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是大明宣德年景德镇制造的上好瓷器,而它最珍贵的地方就在于老太太觉得的缺陷“白纹”,那就是洒蓝釉技术,而蹊跷的是它的落款竟在碗內,那又是因为什么呢?

仅10年的特有产物,曾一度消失匿迹

我们先从洒蓝釉讲起。洒蓝釉是在宣德年间开始制作的,需要现在器物上施白釉,再入火烧制,然在再用竹管蘸上蓝色的青釉,用嘴巴吹竹管的另一端,使釉附在瓷胎形成深浅不一的的斑纹,再次入火烧成,做工极为复杂。而北京文物局收购的这个景德镇窑洒蓝釉钵则是非常典型罕见的产物。

“80元”就买回来国家的镇馆之宝——景德镇窑洒蓝釉钵”

那落款又是为什么在内面呢?因为,在中国明朝的第五位皇帝,叫朱瞻基,既宣德皇帝。历史上都将他和他父皇开创的时代叫仁宣之治。

可是,宣德帝也是一个贪玩成性的皇帝。除了赏鸟斗虫之外,宣德皇帝迷上了“色子”的游戏,为了玩的开心,宣德皇帝就下旨让景德镇做一款花色特别,专门玩色子用的瓷器,必须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景德镇的御窑厂的窑工们都不敢怠慢,经过艰苦研制,就做出了这款特别的“大碗”,所以落款才会在里面,因为是用来掷色子用的,在里面才显得名正言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