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談|中德之間「正和博弈」,其中的彎彎繞你了解幾分

評談|中德之間“正和博弈”,其中的彎彎繞你瞭解幾分

評談|中德之間“正和博弈”,其中的彎彎繞你瞭解幾分

這是一篇關於柏林T臺,最為冷靜客觀的分析。

有人將德國看做是歐盟的盟主兼財神爺。德國人則從未進行“否認三連”,誰不願意被看成大哥呢?實際上,出錢出力的時候,大家都能想起德國人;而做決定的時候,就要一國一票了。

布魯塞爾和柏林的溫度差,在中美貿易戰這件事上體現得有點明顯。中國提議發表聯合聲明,譴責特朗普貿易政策,歐盟拒絕了。

▋▎簽約串燒

等等,布魯塞爾不是對美國鋼鋁稅這事發表了強硬聲明嗎?怎麼和中國聯合署名就不幹了呢?

再說,中國要的不過是口惠而實不至的一張紙。既沒有法律效力,也不構成什麼實質上的聯盟。布魯塞爾在擔心什麼?

到了柏林這裡,溫度爆表。

中德兩國一口氣簽了20多份協議,涉及農業、教育、青年、衛生、化工、通信和汽車,其中7份與汽車項目有關。

所有德國整車企業和零部件扛把子傾巢而出,人人有獎。所有拿到合約或者諒解備忘錄的企業無不熱淚盈眶,免不了稱頌德國“工業4.0”與“中國製造2025”的完美合作,就差高喊中德友誼萬歲了。

顯然,這裡面有表演的成分,因為所有的協議都談到位了,大家早已知曉。只等領導到場,集中籤約,將中德的投資貿易關係推向巔峰。

就像中國早就知道美國要進一步擴大打擊範圍,對中國2000億輸美產品徵稅10%,但我們的外交部發言人仍然用了“震驚”二字。在外交語言中,比這個字眼更嚴重的是“悍然”,估計得留到美國實際發動的時候再用。

中德和中美眼下都在玩“非零和遊戲”。中美貿易戰顯然是負和遊戲,而中德之間則是正和博弈。

這些協議進一步鞏固了德國工業界在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的龍頭大哥地位。這個大哥和布魯塞爾那種大哥的成色決然不同:前者是摟錢的耙子,後者是送錢的匣子。你說德國人喜歡做哪種大哥?

▋▎2025的獨苗

雖然正和,卻也並非雙方所得嚴格均等。細究起來,“4.0”和“2025”並非一團和氣。

大眾向江淮導入西雅特品牌,寶馬向長城導入MINI品牌、向華晨導入子品牌BMW i,是單方向輸出;戴姆勒與清華大學是共同研製,前者抓總,後者相當於項目分包商;博世與蔚來是共同研製/供應鏈雙重關係,前者仍是主要技術提供方,後者則承擔了落地任務,但合作相比前三者更為均衡,蔚來不是簡單接納者的地位。

唯獨寧德時代與圖林根州政府的投資協議,是中企對德國的投資,中企出技術、出資金,德國人出土地、出政策、出商業路線圖。至少在這樁生意上,德國人充當了幾十年來中國一直扮演的角色。前幾個都是“工業4.0”的獨角戲,或者居於優勢地位;而寧德時代在德國的投資,成為“中國製造2025”在德國落地的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但這裡面顯然還有點別的“嚼頭”。

大家都知道寧德時代是藉助華晨寶馬的訂單,奠定了其在國內動力電池市場的地位。也因為其對三元鋰電池的不懈投入,強勢超車,將死抱著磷酸鐵鋰的比亞迪甩在身後。此次,寧德時代在海外的第一家工廠,仍然是給寶馬做配套,只不過是服務於寶馬的歐洲產能。

寶馬將從寧德時代採購40億歐元的動力電池——從中國工廠採購25億歐元,從未來的圖林根工廠採購15億歐元。這些電池將被用於寶馬下一代電動車。

最大的客戶預訂了未來的巨量產能,意味著將寧德時代納入供應鏈中。與松下-特斯拉的關係不同,寶馬不能吃下寧德時代的所有國內產能,寧德時代也需要拓寬客戶群。

“中國製造2025”的核心是搶佔新能源、自動駕駛、高速通訊、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制高點。寧德時代的投資落在戰略投射範圍之內,受到“保駕”是可以理解的。可以預料,寧德時代在歐洲打開局面,可以強化其在國內已經登頂的地位。

▋▎老戲碼與小心機

寶馬在系列簽約活動中開到樂透大獎,不但將兩個品牌導入中國,還擁有了兩個戰略伙伴——這是跨國一線車企在中國的標配。更重要的是,簽約之後即有傳聞稱,寶馬將其在合資公司華晨寶馬的股比提升至75%。而華晨已經否認這一點。

此事頗為蹊蹺,寶馬給華晨什麼樣的籌碼,能讓後者甘願出讓手中的一半股權?

但寶馬積極在華調整戰略部署,在接下來的新能源戰國時代橫掃六合的野心,已暴露無遺。

大眾向江淮導入西雅特品牌,玩的仍是“借屍還魂”的老戲碼。西雅特本身算是重返,其號召力與菲亞特有一拼(吃瓜群眾可能分不清),希望不會遭到菲亞特在中國的厄運。

有點意思的是戴姆勒與清華的智能交通聯合研究計劃。戴姆勒已經加入了5G汽車聯盟、與博世的自動駕駛聯盟、ABB與Here的高精度地圖數據共享聯盟。清華在戴姆勒的聯盟呼啦圈中扮演什麼角色?

戴姆勒在中國有一個“瞰思未來”戰略,而清華則在國家智能交通政策法規和技術路線制訂中擁有發言權。通過與清華的合作,戴姆勒可以將一些成果變成雙方共同擁有的,從而間接對中國的未來交通政策構成影響力。心機boy一枚,鑑定完畢。

中國迫切與德國結成更緊密投資貿易關係,扎堆簽約的洪荒之力,有多少成分是演給美國人看的?負和遊戲兩家受損,哪比得上排排坐分果果來得爽。這其中仍然是德國的工業戰略得到施展,而“中國製造2025”大部分時間還在憋屈。

為了一個政治目標,在第三方投資-貿易關係上讓步過多的毛病,可能又犯了。問題是,在與美國人比誰更耐痛的遊戲中,德國人是盟友嗎?得了便宜捅刀子的事,已經在解除武器禁運、市場經濟地位幾件事上一再上演。這幾年,德國從自由貿易捍衛者的立場上後退了不少,我們不得不防。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