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为何走向衰败?看看乾隆奢侈浮华的品味就明白了

康乾盛世为何走向衰败?看看乾隆奢侈浮华的品味就明白了

康乾盛世为何走向衰败?看看乾隆奢侈浮华的品味就明白了

也许是乾隆幼年时曾经在畅春园随康熙读书,康熙的雄才伟略、文治武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他终其一生都处处向康熙帝学习。

平心而论,康熙乾隆这祖孙俩在很多地方确实都非常相似,都可称为一代雄主。然而,与康熙相比,乾隆在作风方面远远不及。

康熙朝虽然政权日渐稳定,国阜民丰,但康熙并不因此而大手大脚,反而务实节俭。他一向反对宫中的无度开销。

乾隆由于其秉性高调,因此行事铺张扬厉,特别是乾隆中期以后更是如此,其奢侈程度,令人惊叹。

康熙曾经六次南巡,但他南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黄淮冲决为患”的问题,乾隆思慕圣祖南巡盛事,也六次南巡。然而,乾隆南巡的背后还藏着另一个私人目的:就是饱览大好河山。

康乾盛世为何走向衰败?看看乾隆奢侈浮华的品味就明白了

乾隆南巡时采取的各项措施,客观上起到了笼络人心、亲近百姓的作用,但是他南巡期间的费用是康熙时的十倍还多,虽展示了盛世繁华,但也给清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乾隆为粉饰的升平而陶醉,而自炫,直到晚年退位后才多少有所醒悟,说他在位六十年,“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

除去南巡耗费,乾隆时期的宫廷生活也挥霍成风。乾隆大兴土木,修建、改建,扩建皇家园林,不免劳民伤财。特别是每逢崇庆皇太后寿诞,乾隆为了取悦母亲,体现其孝心,更是铺张糜费。

乾隆四十二年,崇庆皇太后逝世后,乾隆为了存贮皇太后掉落的头发以寄托哀思,不惜花费三千两黄金,打造了一座金发塔。这座塔通体装饰了大量的绿松石、珊瑚等珍贵珠宝。可谓奢侈已极。

乾隆处心积虑,处处学习康熙。然而受到性格所限,往往学得过头,因而不免落上奢侈浪费的恶名。

乾隆帝认为自己是“十全老人”。所以决定退位的时候举办一个仪式,让全国人民都知道自己功德无量、皇恩浩荡。于是,乾隆的禅位大典,就宴请了全国的高寿之人,请他们到皇宫吃饭。嘉庆元年又在皇极殿举行“千叟宴”,有将近6000人参加。

其实,这是乾隆在向世人证实,在自己治理下,国家繁荣,人民生活安定,且更能证明他平易近人、与民同乐、爱民如子。

康乾盛世为何走向衰败?看看乾隆奢侈浮华的品味就明白了

然而,乾隆的做法并不能够掩盖“烛泪落时民泪落,歌声高处怨声高”的残酷现实,他的奢侈无度,带来的是清中期衰落的阴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