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行-何园印象

“晚清第一园”- 何园

位于扬州主城区东南,高速过来第一站。何园旧称“何公馆”,始建于清光绪年间,主要由“寄啸山庄”、“片石山房”和以玉绣楼为主体的住宅区三部分构成。

扬州行-何园印象

因建于晚清,将西式建筑巧妙融入到中国古典建筑之中,故中西合璧、布局严谨,与江南其他纯中式园林相比风格大有不同,令人叹为观止,号称“晚清第一园”。

扬州行-何园印象

说起何园的中西合璧,并不是在所有的景观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寄啸山庄”和“片石山房”部分仍旧是传统的中式园林,没有西化的痕迹,只是到了以玉绣楼为主体的住宅区才体现出中西合璧的民国风。何园大门本在南侧的片石山房入口处,奈何景区入口设在了东面临街的位置,所以就以游园的顺序,领略一下何园的独特魅力。

扬州行-何园印象

寄啸山庄

取自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两句,命名为“寄啸山庄”。分东西两部分,中以复道回廊相隔,设计尤为巧妙独特。

寄啸山庄-东园

从徐凝门大街一侧的东门进园之后就是何园的东侧后花园,称之为东园。穿过“寄啸山庄”(为园主人何芷舠亲笔手书)的圆洞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牡丹厅,迎面山墙上嵌有“凤吹牡丹”的砖雕,牡丹厅因此而得名。现已用作游客中心,山墙上的精美砖雕离得太远看不大清楚,故牡丹厅只是走马观花的瞄了一眼。

东园的中间是船厅,是东园的所有建筑群中最为精致的建筑,整座厅形似船形,有船还得有水,实际整个东园部分是没有水的,设计者于是就在船厅周围以鹅卵石、青瓦片铺成水波纹的形状,给人以水居的意境。厅旁抱柱上有对楹联:“月做主人梅做客,花为四壁船为家”。船厅四周用通透玻璃镶嵌的花窗,想想那个年月一般老百姓住的还都是土坯的房子,糊一层窗户纸还得逢年过节弄一次,很多人甚至都不知玻璃为何物,何园的建筑已经全部用上了通透的玻璃窗,这差距岂止千里。

扬州行-何园印象

在船厅后侧风火墙上紧贴墙壁堆叠着一组长达六十余米的假山,上有盘山蹬道,下有空谷相遇,水绕山谷,山上有月亭,为何园东北角的制高点,站在亭上可以俯视东半园,有风袭来,风月无边。

扬州行-何园印象


寄啸山庄-西园

过月亭沿着内墙假山的通道即可登上复道回廊,穿过位于东园西北角的读书楼之后向南就到了回廊的立交部分。东西园的回廊在此处汇合,分别通往四个方向,被称为中国立交桥的雏形。

扬州行-何园印象

长达一千多米的复道回廊分上下两层,连接起东园、西园和园居。绕廊赏景、步移景异,高低错落,有“楼建于山”之意。专家称此廊道的构建手法为“江南园林的孤例”,有“天下第一廊”之称。

扬州行-何园印象

看过这么多江南园林,唯独何园采用了这种独特的设计,尤其是站在二层回廊居高临下观景的感觉,绝对是个脑洞大开的设计。

扬州行-何园印象

西园的面积似乎比东园大,空间开阔,中央一碧池水,楼厅廊房环池而建。池的北楼宽七楹,屋顶高低错落;中楼的三间稍突,两侧的两间稍敛,屋角微翘,形若蝴蝶,故而俗称“蝴蝶厅”。池西的复廊南有一幢三开间的两层小楼,独占小院的一角。池中央便是水心亭,这座水心亭是中国仅有的水中戏亭,供园主人观赏戏曲、歌舞和纳凉赏景之用。

扬州行-何园印象

西园的回廊亦是北高南低,沿着东侧的回廊逐级向下,错落有致。透过南侧回廊上形态各异的花窗,可以看到隔壁玉绣楼西式的百叶窗。

扬州行-何园印象

当时正值五月初,刚好是杨梅成熟的季节,看到伸手可及挂在枝头快熟的杨梅,不免成人不备通过花窗摘了几个放进嘴里,立刻满口生津,酸的差点倒掉了牙齿。人家都是观景拍照,唯独我没有辱没了吃货的称号。

扬州行-何园印象

中西合璧-玉绣楼

玉绣楼位于何园的西南侧,是一座方方正正的独立院子,因院内植有广玉兰和绣球而得名,为园主人全家居住的场所。

扬州行-何园印象

整体采用二层砖木结构,既采用中国传统式的串楼,又融入法式的百叶门窗、日本式的拉门、法式的壁炉;室内的家具也都是西式为主,与何园其他景区传统的中式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扬州行-何园印象

玉绣楼西式百叶与围墙中式漏窗争辉,西式叠涩檐口与中式粉墙黛瓦交融,晚清民初的建筑风貌就在这窄缝空间呈现出来。反映了一百二十年前中国私家住宅建筑中新潮与传统、西方与东方两种文化的交融,兼收并蓄,推陈出新。玉绣楼堪称杰出的代表。

扬州行-何园印象

何园资格最老的景观-片石山房

“片石山房”位于何园的东南侧,本为明末清初石涛和尚的作品,这石涛和尚本姓朱,字石涛,号苦瓜和尚。为明朝末代王孙,出生后不久明亡,为避祸出家为僧,没享受到皇族的生活倒是在这方面独树一帜。

扬州行-何园印象

山房北侧,以湖石紧贴墙壁堆叠为假山,山顶高低错落,主峰在西首,山上有一株寒梅,东边山巅还有一株罗汉松,树龄均俞百年。山腰有石磴道,山脚有石洞屋两间,因整个山体均为小石头叠砌而成,故称“片石山房”。

扬州行-何园印象


紧邻假山南侧是一坛池水,假山倒映在碧绿的池水之中,有“水中月”和“镜中花”二景。水中月为假山设计的石洞光线投影池水而成,可惜去了几次都没有找到,至今仍是个遗憾;镜中花则为西侧墙上的一面大镜子,里面照出的假山景色被称为“镜中花”。第一次去没太注意,因为在西侧最里边的墙壁上压根就没过去,这次走到近前,镜子里的景色果然不同。不过这也应该是后期添加的设计,明末清初石涛和尚那会想必还没发明出这么大的平面镜子。

扬州行-何园印象

现“片石山房”作为何园的一部分,年代最为久远,假山前有楠木厅三间,据说在扬州园林中,也是资格最老的建筑。当年园主人何芷舠先生也是归隐之后,先从别家那里买下了仅有“片石山房”的这块田地后花了十三年的时间才建成了拥有目前规模的何园。

何园的景观实际远不止如此,我是走了三遍查了好多的资料才管中窥豹对这座园子这点肤浅的认识。品何园就像喝陈年老酒,急不得躁不得,须小酌慢用,方能领略其甘醇。

何园主人简介

何芷舠(dāo),安徽望江县人,曾做过湖北的江汉关监督、汉黄道台、扬州的两淮盐运使、清政府驻法国公使等。何园的画像上说其官到一品,只是皇帝封的虚爵,实际也就做到三品。

扬州行-何园印象

何氏家族和中国近代史上几个赫赫有名的大家族关系十分密切:和北洋大臣李鸿章、光绪皇帝老师孙家鼐是同乡加儿女亲家,进退与共。与光绪皇帝另一位更有名气的老师翁同龢以及清廷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也有姻亲关系。

清末光绪年间,49岁的何芷舠辞掉汉黄道台官职,归隐扬州后,从吴氏购得“片石山房”,后花了十三年才修成何园,当时名字叫“寄啸山庄”。

大约在1901年,年近70的何芷舠突然卖掉何园转身去了上海,在上海期间何芷舠并没创办实业,只是买了一些公司股份,参与管理。晚年他转而重视法律,并希望创办教育,将两个孙子何世桢、何世枚送入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法律,两位均获法学博士。何芷舠家中五代人中,先后出了两个进士:何俊(其父)、何声灏(其子);两个博士:何世桢、何世枚(其孙);两个院士:王承书(曾外孙女)、何祚庥(曾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