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些车会让我们浮想联翩、想入非非?

美,一个极其抽象的形容词或名词。没有常规数据做支撑,大多数只能依靠我们的感官进行判断。所以敢问美在何方?我想没人会把一台兰博基尼Aventador 视为“不详之物”。当然除了那些高不可攀的超级跑车外,我们仍能在生活中找到不同事物的美。

为什么这些车会让我们浮想联翩、想入非非?


为什么这些车会让我们浮想联翩、想入非非?


代表作品:全新一汽-大众CC


为什么这些车会让我们浮想联翩、想入非非?


汽车外观决定了很多因素。设想在一个购车场景中,遇到了一款颜值并不出众的车型,即使它的参数再好看,也不会让我产生怜悯之心,需要注意的是“出众”一词,这里不代表它单纯的丑或者好看,而是在如今家族式设计统领全球的环境下,还能以异于常人的优势独领风骚,这就是我对于“出众”的理解。结合代表作品我们加以分析:

为什么这些车会让我们浮想联翩、想入非非?


一汽-大众全新CC在海外称为Arteon,有“gran turismo”的一层含义,解释为更前卫的设计、动感富有魅力以及更宽敞的空间。虽同为大众MQB平台,但设计语言与大众其它车型存在明显区别,正如大众设计总监Klaus Bischoff所说:在日内瓦车展上展出Sport Coupé Concept GTE的时候,我们就期待着Arteon的诞生,而从这款产品开始,大众的设计语言算是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确实,全新大众CC车身更加低矮,从车头贯穿始终的腰线成为了全新CC的重要特征;而从B柱到车尾逐渐下滑的溜背式造型,除了保持最原始的轿跑设计,最重要的就是降低风阻,据测试结果显示全新一汽-大众CC风阻系数仅为0.265,已经达到一般轿车风阻系数0.28值的上游。当然出色的数据背后,归功于整台车流畅的线条:细腻的线条从引擎盖延续到车尾,最后以一个讨巧的鸭舌尾翼结束;对于撞风面的处理,全新一汽-大众CC尽量将坡度放缓,好像跳水运动员垂直落水的瞬间,一是降低迎面风带来的风噪,二是保证行驶的流畅度还可以起到节能省油的作用。

为什么这些车会让我们浮想联翩、想入非非?


最后尾部的溜背造型,很明显成为了整台车的画龙点睛之笔,我想“流畅如丝般顺滑”也不过如此吧。

为什么这些车会让我们浮想联翩、想入非非?


代表作品:全新奔驰G级

提到硬派车型,几款重量级SUV不容小觑。以奔驰G级为代表的硬派SUV,甚至连铃木吉姆尼都要去“效仿”。那么硬在何处?为什么接近39年历史的奔驰G级依然不放弃“方盒子”形象?

为什么这些车会让我们浮想联翩、想入非非?


追溯历史不难发现,硬派SUV早期供给军队,非承载车体结构以及四驱结构为的是更好适应恶劣的战区环境,另外车身结构的加强部件是为了减轻车辆碰撞以及翻滚过程中的挤压变形,然而形状不同(三角形、矩形)的加强部件恰恰构成了SUV四四方方的造型,所以说硬有硬的道理,大多数原因还是因为车体结构所致;再有,方正的造型有利于承载更多人力物力,硬派SUV也满足了一部分运输物资的特性。不过话说回来,“迎风而上”的设计语言,真的能满足当下所需吗?与上述提及的一汽-大众全新CC不同,风阻系数似乎和奔驰全新G级毫无关联,高速带来的风噪、油耗成了硬派SUV不可规避的问题,而为了更好地适应主流市场,类似于轿跑的SUV车型渐入佳境,更低的风阻系数,可以挑战出色的加速时间;更流畅的车身线条,也开始向舒适妥协。不过,对于一台硬派SUV来说真的合适吗?

为什么这些车会让我们浮想联翩、想入非非?


我们结合奔驰全新G级的售价区间156.88万元-169.88万元,似乎找不到旗鼓相当的对手,就连路虎揽胜、雷克萨斯LX这样的对手,也只能当作陪衬,那么究竟简单直接的“豪放派”更受欢迎?还是抒情浪漫的“婉约诗人”深得民心?结论就是:各取所需,正是下文描述的,经典会被延续,但不妨碍时代的发展。

为什么这些车会让我们浮想联翩、想入非非?


代表作品:Aston Martin DB4 GT Continuation


为什么这些车会让我们浮想联翩、想入非非?


我从小就喜欢车模(一语双关),其中恩佐·法拉利参与设计的最后一部作品——法拉利F40是我最喜欢的车型,归根结底有这么几个原因:首先它是恩佐参与设计的最后一部作品,就像当年乔布斯的谢幕之作iPhone 4S一样;接下来就是它独具一格的超跑身份,在当时极速达到324km/h可以说是全球独家;另外出于私心,F40的经典五角星轮圈也是我最想得到的;除上述提到的还有很多是我所需求的。

为什么这些车会让我们浮想联翩、想入非非?


另一款比法拉利F40更早的车型阿斯顿·马丁DB4同样经典,经典到你还能在2018年感受来自中国“大跃进”时代(1958年-1960年)里的紧张气氛,阿斯顿·马丁DB4就是诞生在那个年代,与它同年出生的还有MINI。其实细看那个年代的车型,并没有现在棱角分明的线条勾勒,可以说少了几分凶狠,但又多了些许柔情,也许同为英国车的缘故,就连售价超过200万元的阿斯顿·马丁DB11都找不出同价位跑车的一点元素,就这样低调的活了近百年。幸运的是,我们能从“马丁脸”快速判断它的身份,并从车标得出结论——它绝非等闲之辈。那为什么我们可以通过“车脸识别系统”判断身份?为什么我们看到一只雨后的青蛙会和保时捷911联系在一起?

为什么这些车会让我们浮想联翩、想入非非?


答案是:经典设计永远延续,就好像宝马和大众都经历过无数次改款和换代,但我只记住了宝马的“双肾进气格栅”,却对大众历代车型的描述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由此看出延续经典的重要性。

总结:我无权衡量一台车的设计是否漂亮,也不能用毕达哥拉斯的“黄金分割”把每台车都测量一番,至于最后美在何方?我想为了适应环境而改变自己的也许只是图一时之快,但为了自己而改变环境的注定会成为经典,名垂千史。这就是它们对于“美”的诠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