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高架下最大立体绿化建成:植物丰富多样,下雨时可吸收大量雨水慢慢滋润植物

城市,如果都能绿起来,自然是养眼、美好的。可是,上海寸土寸金,去哪里找更多的地方来种绿?高架桥下就有很大空间。然而,高架桥下缺阳光、少雨露、灰尘多、噪声大,很不利于植物生长。怎么办?辰山植物园联合园艺企业和高校,跨界、跨学科合作,在虹梅南路高架下元江路段进行试验,找到了适合高架下种植的多种植物,开发了智能浇灌系统、新型种植容器,为在“恶劣环境”中进行立体绿化找到了出路。这段1000多平方米的立体绿化也成为申城高架下最大的立体绿化。

>

申城高架下最大立体绿化建成:植物丰富多样,下雨时可吸收大量雨水慢慢滋润植物

虹梅南路高架下现最大立体绿化墙

这些年,绿化部门为了让申城能拥有更多绿色,动了不少脑筋。比如,高架桥柱披上了爬山虎;高架道路两侧通过建花槽或摆容器,种上了植物;甚至部分高架下的地面上也有植物种植。不过,你有没有发现,高架植物,尤其是高架下地面的植物比较单一,常见的就是八角金盘。原因何在?那是因为高架下少阳光雨露,灰尘又大,很多植物在那种环境中长不好。

可是,据不完全统计,上海中心城区共有高架道路约400公里。如果平均按20米宽计算,高架道路占地约800万平方米,占中心城区面积的1.2%。假如能够统一优化一下这些下层空间,除了道路路面和必需的市政设施外全部转变为绿化面积,这些平面空间和竖向空间总和将不少于800万平方米,至少将增加中心城区人均0.8平方米的绿化面积。

这么大的面积必须想办法利用起来。

申城高架下最大立体绿化建成:植物丰富多样,下雨时可吸收大量雨水慢慢滋润植物

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由辰山植物园胡永红劳模工作室牵头,承担了“城市低光照区域立体绿化技术集成”课题研究项目。项目以上海这样特大城市高架桥下立体绿化技术和空间利用为切入点,目标是实现立体绿化单次植物在墙体上生长周期不少于5年,快速高效地推进城市低光照区域立体绿化的发展。

如今,虹梅南路高架下元江路段一座立体绿化墙建成,总面积1012.6平方米,绿化墙双面都种植了绿化,成为目前上海高架下最大的立体绿墙。

立体绿化墙的植物也不再单调。技术人员筛选出了多种彩叶植物,包括线状日本花柏、花叶柊树、美丽野扇花、小叶蚊母树、金边胡颓子、金叶金钱蒲、蓝天使冬青、哈伯南天竹、多枝紫金牛等适合高架桥下的超强综合抗性植物品种。

申城高架下最大立体绿化建成:植物丰富多样,下雨时可吸收大量雨水慢慢滋润植物

下雨时可吸收大量雨水,天晴时缓慢释出

多彩的植物有了,支撑植物正常生长土壤也很重要。可是,立体绿化考虑到承重安全问题,不能用太多泥土。于是,技术人员变废为宝,以工业、农业废弃物,丙烯酸、高岭土、城市绿化垃圾等为原料,进行合成、配制,研制出轻型介质土。

土壤问题解决了,高架下少雨水,浇水怎么办?技术人员又在轻型介质土里加入了吸水材料。下雨时可吸收大量的雨水,天气晴好时又可将吸收的雨水缓慢释出以补充植物的水份。如果是人工浇水,一次浇水即可吸收几十至上百倍的水量,这样一来,植物在养护过程中不必每天浇水,可减少灌溉的次数。

最后,技术人员将轻型的种植容器、雨水净化利用设备、智能浇灌系统等各种设施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体化模块式立体绿化系统。

申城高架下最大立体绿化建成:植物丰富多样,下雨时可吸收大量雨水慢慢滋润植物

可以推广到学校、商场等各个场所

辰山植物园科研人员邢强介绍,虹梅南路高架下元江路段的试验不仅实现了立体绿化植物单次更换周期大大延长,景观植物更加多样,而且就地取材,将城市中修剪下来的树木枝叶,通过微生物发酵、腐熟等技术手段处理,作为栽培养护基质。此外,将平时大量流失掉的高架桥自然雨水等资源利用起来,既从一定意义上分流了城市内涝的雨水,又将雨水蓄积起来供应绿化植物生长需要。

该项目还创新利用当下互联网时代数据资源和设备,有效创建利用智能传感器和检测点,整合分析数据信息,总结动态变化的内在规律,为管理部门提供便利,提高效率,从而支撑科学决策,推动粗放式、人工化评价走向定量化、智能化评价管理。

据悉,该项目的技术不仅适用于高架下,还可以应用于学校、商场等其他场所的立体绿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