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机油门”事件里的“过度治疗”思路

“瑞雪兆丰年”,长春今冬的雪照比往年少了一些,直到春节后才连降了几场大雪。大雪除带来交通不便外,也有一些好处:例如入冬以来肆虐的流感因此似乎得到了抑制,这对许多孩子开学的家长而言,算是一个“福音”。

警惕“机油门”事件里的“过度治疗”思路

笔者有一些在医院工作的朋友,当问起流感肆虐时他们最害怕什么,答案相当统一:最怕的就是家长们的“过度治疗思路”:其实依照儿童体质,相当多的感冒即使不用药物治疗,多喝水、注意增减衣物、调理饮食和休息,也会慢慢自愈。但“你懂的”——如果哪个医生真的开出“多喝水”的“药方”,估计“小患者”们的家属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于是,自然是走“寻常流程”——化验、开药乃至打点滴,最终感冒到底是“自愈”还是“药到病除”还真是难说。不过哪怕是给“吓跑了”也是好的:结果最重要么!

但问题是:如果这根本就不是“病”,有没有必要如此折腾?这番折腾到底是为了“治病”,还是为了让“患者家属”多一份安心的理由呢?

警惕“机油门”事件里的“过度治疗”思路

许多事情,往往就像如此“治疗感冒”一样的让人无奈——比如从去年底开始、至今依然舆论汹汹的“东风本田机油门”事件。

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事件的发生及事件发展轨迹,来看一下这里是否存在着“过度治疗”思路的影子。

警惕“机油门”事件里的“过度治疗”思路

事件的肇始源于东北、特别是东北中部和北部高寒地区消费者发现“机油液位升高”,因对此现象不解乃至担忧,在经销商解释不能令人满意的前提下,消费者找到媒体投诉,随后媒体介入,东风本田方面在接到投诉后通过技术部门检测,与问题发生地媒体进行了直接交流,通报了出现问题可能的技术原因,而后给出了包括准备对搭载1.5L涡轮增压发动机的CR-V和CIVIC车型实施召回在内的解决方案。但至少目前看来,“公众”、特别是“媒体”方面对“马上召回”的呼声甚高:毕竟出现类似问题的长安已经开始召回。

既然长安能够召回,东风本田为什么不能“有样学样”,给大家一个心安?!

但问题恰恰在此。

 首先,这如同去医院看“感冒”一样,当然要先确定是否是“病”:如果连这个都没确定就先挂个吊瓶,算是负责的态度么?

从消费者对车辆“机油液位升高”现象的描述看,基本源于油气混合物进入曲轴箱,俗称窜气,这是发动机常见问题,理论上无论什么车型多少都有一点。通常情况下,混入的燃油会随着发动机温度升高而挥发,并重新返回燃烧室再次燃烧。而在低温环境下短时间行驶车辆,发动机未能充分升温,机油内混入的燃油不能完全挥发,可能出现机油液位升高的现象。只要不影响正常使用,这还真算不上是个“病”。至于“当机油液位升高超出机油尺上限21毫米,部分车辆可能会出现发动机故障灯点亮”这个“看着让人担心”的现象,东风本田给出的方法是“计划对搭载1.5L涡轮增压发动机的CR-V和CIVIC车型的ECU进行程序升级,通过调整燃油喷射时机、发动机点火时机及转速,加快发动机升温,让机油中混入的燃油尽早挥发以再次燃烧从而有效控制机油液位升高。同时为了便于用户对于机油情况的检测,东风Honda还将在机油尺上下限不变更的基础上,追加确认机油增量的刻线,并同步修订用户手册” ——而这同样容易给人以”换汤不换药”的口实,被批评为“态度不好”,但最关键的问题是:“看着不舒服”的那个“机油液位升高”,到底影不影响、或者影没影响发动机的使用?同样的道理,目前被认为“态度好”的长安产品,其“机油液位升高”是否已经影响了发动机的使用?如果东风本田的产品并没有因此现象影响发动机使用,而长安产品却已经影响了产品使用,不正说明两者发动机质量存在着根本差异么?将两者等量齐观,难道是公正的么?

警惕“机油门”事件里的“过度治疗”思路

媒体是监督者,同时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也是“解惑答疑者”,对于“机油液位升高”现象本身,应该有着专业的解读。在此基础上再来监督产品,更有的放矢。对于眼下的东风本田“机油门事件”大可以去找一下是否存在着因此影响发动机使用的正面例子——如果坚持让东风本田“学习长安”马上召回,总要拿出点“硬货”。在2月12日东风本田公布“机油液位升高”解决方案时曾强调“截止到目前,东风Honda尚未收到因机油液位升高导致发动机损伤的报告”,目前已过去20多天,不知道监督媒体是否已经找到了可靠的反证。

警惕“机油门”事件里的“过度治疗”思路

另一方面,在可靠的、大批量(足以让质监部门勒令厂家马上召回或逼迫厂家自行马上召回)反证出现之前,从已知信息看,无论是发动机还是内饰,东风本田产品恰恰是相当可靠和受欢迎的,否则很难解释在2017年市场形势如此严峻、且其旗下产品竞争更是激烈的大形势下,东风本田何以创下了年销70万辆的历史新高——如此多的消费者选择东风本田产品,原因何在?!说到底,突出的性价比才是关键。而东风本田产品的竞争力恰恰在于“硬指标”:足够有竞争力的发动机和内饰。以这次“机油门”事件涉及的东风本田思域为例,就曾获得过沃德十佳发动机和十佳内饰的荣誉,而东风本田产品所采用的1.5T发动机更获得过2017年度中国十佳发动机的称号。这些荣誉可都是通过国内国际权威部门和专家严苛评审确定的,是否足以做个“背书”?

另一方面,“运动的本田”绝非浪得虚名,“运动”靠的是技术。包括东风本田在内的本田产品在导入中国市场开始,一直在技术方面有着相当的优势,作为本田汽车技术集大成者,FUNTEC在环保、安全、舒适三大方面都有着不俗的表现。在今年,本田将导入中国专属电动汽车,此外本田还在去年底即宣布2018年将Honda SENSING安全超感系统从目前的中级及以上车型扩展至紧凑级车型,并推出全新一代的智能车联系统Honda CONNECT(具备在线支付以及语音操控等功能)。换而言之:如此的技术实力同样是产品质量的另一个可靠的“背书”。

警惕“机油门”事件里的“过度治疗”思路

“机油门事件”之所以出现并反响强烈,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当东风本田产品广受欢迎、销量激增甚至某些产品在某些地区的4S店加价销售的前提下。“查清病因”才能“对症下药”,东风本田前期的谨慎并无不妥,现在的问题是:在东风本田已经就此事件拿出了包括延长事件相关产品发动机包修期、准备召回甚至停售相关车型的措施后,能尽快实施,之后再进一步加强终端销售过程的管理,对于消费者和厂家而言,这是至关重要的。

一句话:打消“过度治疗”的疑虑,靠的是权威的“医务专家”,而不是“医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