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中,杀弟及侄儿,霸占弟媳杨氏,那么杨氏心理上怎么能承受这种巨变?

圣洁的蓝海


李世民“霸占”齐王妃杨氏后,一度为之着迷,长孙皇后死后,还想立她为后,长孙家族慌了,魏征也慌了,赶紧来劝谏:陛下应该是尧舜,可不能学那晋文公,娶一个臭脾气的二婚头怀嬴啊。弟弟的女人嘛,乐呵乐呵也就是了,封皇后很有点过分呶,李世民这才悻悻作罢。

魏征是瞎说,齐王妃杨氏虽然不一定似野史中刚烈,但脾气一定不会太臭,李世民有三位杨妃,小杨妃(赵王李福之母)、大杨妃(隋炀帝之女、吴王李恪、蜀王李愔之母),还有一位就是被自己杀死的弟弟李元吉的齐王妃杨氏,她没有跟着李元吉赴死,而是顺从的嫁给了李世民,后来还为他生下了曹王李明。

可能是因为当年杀死了十个侄儿(李建成、李元吉各半),李二内心有愧,再加上稳定了局势,需要做做样子,先是追封李元吉为海陵郡王,谥号曰剌,后来又追封为巢王,所以齐王妃杨氏又被称为

巢剌王妃

据说李世民心理上无法承受这种巨变,晚上做噩梦,不敢睡觉,只好安排让尉迟恭与秦琼给自己把门,后来哥儿俩成了民间的门神。

李世民为了摆脱心理上无法承受的这种巨变,还霸占了巢剌王妃杨氏,杀了人家的老公和儿子,还要睡到人家炕头上,让人家来抚慰自己的灵魂与身体。

看来李世民被抚慰的不错,他还给了大唐一个贞观之治。

至于杨氏心理上如何能承受住这种巨变,自然也缺乏正史记录,但通过之后差一点被册立为皇后,至少证明她的抚慰工作还是有一定独到心法与手法的。

无论是对子民的统治还是对女人的统治,“父终子及”、“兄终弟及”原本也属少数民族传统习俗,王昭君也按照胡俗做了父子两代的阏氏,隋朝的义成公主更是嫁给足足四代单于,隋唐皇家鲜卑血统浓重,女人对这档子事儿也习以为常,仅就齐王妃杨氏来说,她又何尝拥有其它选择?


历来现实


李世民的后宫有两位杨氏女人,一位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另外一位则是巢王妃,也就是李渊第四子李元吉的老婆了。


玄武门之变,李元吉被杀,李世民霸占的女人便是巢王妃,这位杨氏心理上怎样?她说:“我的内心在崩溃。”

崩溃体现在两处时间,一处是玄武门之变后,第二处是贞观年间。

先说,玄武门之变后

玄武门之变,平时射箭挺准的李元吉迟迟没射中李世民,反倒被对方士兵射下马,李世民的马受到惊吓,奔跑而走,遇到树枝被绊下马。李元吉赶忙上前,打算用弓勒死李世民。恰巧尉迟恭赶到,李元吉逃跑,被杀在途中。


李元吉死了,他的儿子全全被诛杀,齐王府也被全全赏赐给尉迟恭,杨氏肯定崩溃,丈夫被杀,儿子被杀,没家回,崩溃是肯定的。有人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为巢王妃,无稽之谈啊。

之后杨氏去了哪?她和李元吉一个小妾被幽禁在一间宫殿之中,而李建成的老婆郑氏则是在京城南面的长乐门内。

生活艰辛,没有自由,行动不便,和犯人有什么区别?杨氏崩溃啊。

再说贞观年间

贞观年间,得到李世民的临幸,杨氏受宠,两人生下幺儿李明。唐太宗曾想过立杨氏为皇后,但魏征劝谏,说:“皇上,您圣明,何必辰嬴自累?”辰嬴是谁?淫且贱之人。

值得一说,李世民没有生气。立杨氏为后肯定是会被阻碍的,不但魏征阻碍,朝廷上很多大臣也会阻碍,第一个跳出来肯定是长孙无忌。

此外,李世民可从没给杨氏改过身份,杨氏依旧是李元吉什么身份,她便什么身份。就连李明被李世民承认了,杨氏身份也没改。贞观十七年,李祐谋反,母亲四妃之一的阴妃被贬,李世民完全可以册封杨氏的。

杨氏崩溃啊……李世民好歹给杨氏一个身份啊,这样一直顶着巢王妃,很爽吗?


实际上,李世民根本不宠爱杨氏,他爱的只有长孙一个人,我猜想,临幸杨氏,有可能杨氏身上有长孙某种影子。长孙去世后,其幼子女不肯交由他人抚养,李世民做上奶爸,亲自抚养他们。可见李世民的爱!

种种现实,种种巨变,杨氏崩溃!但她出身贵族,家族利益在那里,胡汉的收继制度有前科。所以杨氏依然能够坚挺!

郑氏郑观音不也是吗?郑氏可活到了公元676年,活了整整78岁。杨氏在贞观二十一年便去世。


非常茴香豆


皇帝的事能叫霸占吗?人家是真爱,不嫌弃你是个寡妇,还对你百般恩宠,不但赐你龙种,生了儿子,还差点册为皇后,这难道不是真爱吗?

齐王妃杨氏,李元吉的老婆,出身名门望族,隋观王杨雄的侄孙女,长的“玉貌雪肤,眉目如画”,天生丽质娇滴滴,典型的白富美,是个男人看了都怦然心动。

据说李元吉在世时,高富帅李世民便已垂涎杨氏美色,只是没法下手。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坏人做到底,把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干掉,连同把他们的儿子、自己的十个亲侄子全部打包送给阎王爷,让他们父子在九泉之下团聚去也。

东宫和齐王府的女眷还算幸运的,那些年轻貌美的被全部没入宫中,成为李世民后宫佳丽,大美人杨氏也在其中,乐的李世民屁颠屁颠,合不拢嘴。

杨氏在宫中没有正式封号,宫人都称她“巢剌王妃”。李世民对这个弟媳兼寡妇是很宠爱的,人妻少妇的风情让他欲罢不能,还让杨氏给自己生了一个儿子叫李明。要知道,这李明可是李世民最后一个子女,杨氏也因此成为长孙皇后去世后唯一给皇帝生下子女的嫔妃。

后来中宫久虚,李世民甚至想把杨氏立为皇后,只是碍于魏征等人反对作罢,但他又把俩人的儿子过继给已经死了的弟弟李元吉当嗣子。

狠下心来杀了弟弟,如愿以偿夺了弟媳,又跟弟媳生了儿子,还把这个儿子送给弟弟做继子,李世民的脑回路不是一般的大。

后来人喜欢批判李世民杀弟夺妻,霸占弟媳,有悖伦常,其实这件事不足为怪,考虑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甚至可以为李世民鼓掌叫好,表扬他的英明正确。

哥哥死了娶嫂子,弟弟挂了娶弟媳,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收继婚,古往今来都不少见,如今一些地区还保留兄弟互娶对方寡妻的习俗,更何况隋唐皇室都是鲜卑后人,这是他们的老习俗。这种传统实质上是对寡居女性的保护,不然孤儿寡母,无人照料,她们是很难存活的。

李世民此举至少是一举三得:

一是满足了自己对杨氏朝思暮想的愿望,此后专宠一人,夜夜笙歌;

二是让杨氏这个寡妇后半生衣食无忧,不用独守空房,仍可享受性福;

三是表现自己宽大为怀的人文精神,塑造仁君形象。

综合来看,这已是杨氏最好的待遇。杀夫之仇、杀子之仇?人家是皇帝,根本不存在的;刺杀皇帝给老公、儿子报仇?只有宫廷剧才会有这样狗血的情节。

各位看官,如果你不赞成李世民的做法,你能不能给杨氏更好的结局?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弑兄诛弟,之后又将弟媳杨氏招入宫中,封为杨妃。这个用杀戮赢得权力与美色的男人,可谓开创了李唐王朝至亲喋血的先河。

在唐代权力更迭的历史进程中,几乎始终伴随着流血和牺牲。而做的最为残忍和绝情的,自然当属唐太宗李世民。

李唐政权建立后,唐高祖李渊开始沉迷享乐,而此时太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最终,兄弟三人为了皇位展开了殊死斗争,发生了震惊朝野的玄武门之变。

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亲手杀死了太子李建成,而爱将尉迟恭又当着李渊的面勒死了齐王李元吉。最终,李世民被封为太子,李渊也随之退位,做起了有名无实的太上皇。

等稳固了既得权力之后,李世民很快抄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家,并将其女眷收入宫中,或用作奴役驱使的婢女,或作为自己享乐的妃嫔。其中,李元吉的王妃杨氏,便被封为了杨妃,侍奉李世民左右。

面对杀夫弑子的李世民,杨氏又如何能克服巨大的心理负担,侍奉这位仇人呢?

从个人情感来讲,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杨氏心中都不可能没有怨恨,而甘心侍奉李世民。但是,在一个男权社会中,作为失败者的遗孀,除了屈从,杨氏又能做什么呢?

在玄武门之变中,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世民双双殒命。连他们二人都斗不过李世民,杨氏即便想复仇,也着实难以实现。况且,皇权至上,自己的命运早已掌握在对方手中,抗争也是毫无益处的。

另外,从文化心理来讲,李世民和杨氏都具有浓厚的鲜卑血统。在他们的思想中,胜利者的掠夺和失败者的服从,都是理所应当的。也正因如此,作为胜利者的李世民,封杨氏为杨妃,只不过是在行驶自己的权力;同样,杨氏甘于接受成为杨妃,也是她自己接受的命运。

同时,自魏晋以来,门阀氏族逐渐形成,世家大族之间的联姻,也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政治行为。李世民纳杨氏为妃,与杨氏“改嫁”于李世民,也是一种政治交易。

其实,早年间杨氏嫁与李元吉,原本就是李家与杨家的一次政治联姻,是两个名门望族之间的强强联合。

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借机封杨氏为妃,为的也是赢得杨氏家族的支持。同样的道理,原本仅仅是一个齐王妃的杨氏,如今可以做上当今皇帝的杨妃,自然也是求之不得,其母家也会在背后予以支持。

也正因如此,当时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还想晋升杨妃为皇后。只是,在众大臣的劝诫下,才未能落实。

所以说,从个人情感的角度来讲,杨氏自然是恨李世民的。但是,在一个皇权至上的时代,杨氏除了屈从和借机谋取利益外,也别无他法。何况,鲜卑人的文化心理本身就比较开放和野蛮。


碣石樵子


其实在历史中,玄武门事变并不是因为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要杀李世民才爆发的,而是因为李建成想动李世民的兵权和手下,想架空李世民,所以李世民在手下们的鼓动下,才出现玄武门事件的。

在这场事变中,李世民架空了自己的父亲,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弟弟以及自己的所有侄子们,只留下了自己兄弟的妻子以及女儿们。

而作为当时齐王李元吉妻子的杨氏,因为早已受到李世民喜爱的原因,所以被李世民纳入了后宫之中,受到了李世民的极度宠爱。




杨氏高贵的家族出身使她不会拒绝李世民

杨氏出身于弘农杨氏,家族是隋唐南北朝时期非常有影响力的大家族,是影响着那个时代的利益群体关陇贵族的一份子。

南北朝的西魏、北周,隋朝、唐朝都是在这些关陇贵族们的帮助下建立的,而隋朝开国皇帝的杨坚、唐朝开国皇帝的李渊就是关陇贵族的一份子。

在李渊家族还没有发迹之前,他们就通过和各大关陇贵族的联姻,以增强自己的影响,其中李世民的正牌妻子长孙皇后、李元吉的妻子杨氏都是出身于这些有巨大影响力的贵族。

可以说杨氏自出生起,就是见过真正大世面的人,在这样的大家族中长大成人,受到的教育自然就有些非同凡响了,很多时候她在乎的更多的还是利益,最后才是自己个人的感情。

虽然说她自己的家族势力很强,但终究是比不上已经准备把握国家大权的李世民的。

她知道如果自己拒绝李世民的话,到时候所能影响的就不是自己个人了,到时候影响到的就将会是自己身后的整个家族,所以为了自己的家族利益,杨氏无论如何都必须得接受李世民。

被鲜卑人感情文化影响的杨氏没有理由拒绝李世民

最后如果说到当时的文化,杨氏也是不太可能会拒绝李世民的。

杨氏的家族和李世民的家族都是在鲜卑人占据主要地位的北朝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的贵族,虽然他们在名义上是汉人无疑,但是各种血统以及文化却早已受到了鲜卑人的影响,就连感情观念也受到了鲜卑人的影响。

在一般古代的草原文化中,一个女人的丈夫死后,她是可以选择嫁给自己丈夫亲属的,无论是丈夫的儿子还是兄弟,只要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在他们的文化氛围中都算是正常的。


在那个时代的感情文化中,忠节烈女根本就不是主流价值观,杨氏自然不可能会为了和李元吉之间的感情誓死拒绝李世民。

鲜卑人的感情文化在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的影响非常深远,在唐朝开国后,也对唐朝皇室的风气造成了很大影响。

就比如武则天在名义上算得上是李世民的妾,但最后竟然成为了李世民儿子李治的皇后,更是成为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女皇帝,这在其他不同文化风气的朝代中是不太可能的出现。

还有唐玄宗李隆基霸占自己儿子李瑁的妻子杨玉环的事情,其实从唐朝的皇室史来看,我们就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风气和我们历史中其他许多朝代的风气是很不相同的。

所以从这方面来看,杨氏是没有理由和动机会拒绝李世民的,而且我们从杨氏和李世民后面的接触中可以看出,他们的相处还是很和睦的。

李世民和杨氏感情的和睦

在长孙皇后死后,李世民甚至想册封杨氏为皇后,不过在魏征的劝谏下,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如果不是李世民对杨氏宠爱之深切,又怎么可能会想册封杨氏为皇后呢?而在李世民对杨氏宠爱的过程中,杨氏也必定给李世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大家试想李世民有着三宫六院许多妃子,作为一国之主他是有着自己威严的,如果杨氏在进宫之后经常因为李元吉的死亡而对李世民使脸色的话,又怎么可能会受到李世民的宠爱呢?


所以说杨氏之所以能承受得住这么巨大的人生波动,最主要还是因为出身以及文化影响的原因,正因为这些原因的影响,在她的丈夫去世后,她可能会伤心,但却并不会选择挂死在一棵树上,不过李世民的一些作法虽然不是很受我们传统道德观的认可,但在那个年代来说,却是很正常的,而李世民本人也知耻而后勇,在杀死了自己的兄弟之后,兢兢业业地支撑起了唐帝国,最终为唐帝国的繁荣强盛立下了不世根基。


孤客生


顺从还是拒绝意味着活着还是死去,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个问题! 在玄武门之变中,杨氏与李世民有杀夫之仇灭子之恨,其内心对这位新皇帝是抗拒的、痛恨的。恨不得“壮志饥餐李二肉,笑谈渴饮李二血”,那她为什么又顺从了贞观帝,而且似乎更爱唐太宗,爱到差点封为皇后呢?杨氏心理上是怎么能承受这种巨变呢?

咬牙切齿的恨不能抵抗疯狂发泄的爱。

杨氏同齐王李元吉本身就是政治婚姻。那是白富美嫁给了高富帅,福垊虽说不出他们有多么相爱。但有一点可以确认李元吉非常喜欢杨氏,因为她是李元吉明媒正娶的正妻,还生儿育女多人。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将其兄弟及其十个侄子统统杀死,并夺了他们的妻妾!其中就有国色天香的杨氏,她就在这种情况下被残忍霸占,然而妙龄佳人的齐王妃不能抗拒,请问为什么?

一、强权不能拒绝。杨氏想不想杀秦王?初期非常想。李世民杀了她的丈夫还有她的儿子,这种仇恨不共戴天。李世民初期也不是真心喜欢她,秦王强暴她正是发泄对齐王李元吉的恨,通过侮辱糟蹋兄弟的妻妾,让死去的兄弟更耻辱,让其活着的妻妾生不如死。如果齐王妃拒绝就会立即处死,并且还要处死她的女儿们,而且还会牵连整个杨氏家族。如果齐王妃敢行刺秦王以及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会将整个杨氏灭族。如果她在刺激李世民,那么唐太宗也能做出朱棣灭方孝儒十族类似的举动来。为了趋利避害,不仅不能拒绝,反而还要讨好李世民。而李老二要得也正是这种效果。

二、鲜卑习俗稍稍宽慰齐王妃。鲜卑习俗对男女方面比较开放。女人也会被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大唐作为受鲜卑风气严重影响并进一步发展的朝代,对这些事还是能看开的。比如李建成、李元吉跟李渊妃子的关系密切。李世民夺叔叔的小婶母,李治娶李世民的女人武媚娘,李隆基夺儿媳等等。然而毕竟有血海深仇,故而看开不等于能接受,但为了好死不如赖活,为了孩子为了家族,只能逆来顺受

从恨到爱,时间改变一切。

可以说这种恨一直持续,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为了自己和孩子以及家族的未来,齐王妃慢慢接受了李世民。有人说杨妃爱李世民是因为唐太宗英雄,是因为李世民是帅哥。其实她爱的是权势以及无奈,不过这种无奈变成麻木,最终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李世民斩草除根的行为一点也不英雄,李世民强暴弟妹一点也不英雄,而且李世民也不帅,但他能决定杨妃的美好未来(见图一)。

李世民后来还差点封杨妃为皇后。福垊以为这说明两点。一、杨妃(齐王妃)美,她出身皇族(关陇贵族的弘农杨氏),是前朝的大帅哥观德王杨雄的侄孙女。而杨雄大帅哥一枚,她跟武则天的母亲、杨贵妃(玉环)的祖先都是同族。她的美是遗传。二、杨妃贤,因为她为了自己、孩子、家族而将仇恨埋入心底。对唐太宗百般奉迎,万般讨好,而且还为唐太宗生了一个儿子,这孩子就是曹王李明。杨妃又美还贤惠,他们俩逐渐由恨变成了爱。若非魏征阻拦,李世民很想立她为皇后。


福垊


你的担心多余了,在杨氏心中或许会对玄武门之变丈夫齐王的横死有些感到动荡,至于对于李世民霸占作为弟媳的自己,也许压根个不会觉得有人伦上的妨碍。


隋唐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性开放”时期,儿子娶后母、哥哥纳弟媳、父亲迎儿媳、与丈夫离婚另嫁之类的婚姻关系多得数不胜数,在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逻辑看来稀松平常,合得来就在一起、合不来就分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齐王李元吉在政治斗争中败亡身死,死者以已,活着的人生活还得继续,既然李世民有意“怜香惜玉”,杨妃自然也是“美女爱英雄”。杨妃后来与唐太宗生有一子李明,而且根据长孙皇后死后李世民一度讨论立杨妃为皇后的举动来看,杨妃和李世民的感情生活也是颇为融洽合拍,不然也不会想立杨妃为后。


杨妃和李世民的结合有其一定的历史传统背景。自从西晋五胡乱华开始到长达300年的南北朝以来,北方中原地区汉人、胡人杂处,风俗习惯潜移默化互相影响融合,胡人子娶后母、弟弟娶嫂之类婚姻习惯也在汉人中开始流传。结束乱世的李唐家族,自身血液里就融合了鲜卑族的胡人血统,思想观念上也不计较汉人的纲常伦理,考虑婚姻的出发点只在乎有没有感觉。因此,李世民与杨妃的结合在当时也就是一件普普通通顺理成章的婚事,杨妃心里也不会有太多的波动,毕竟只是第二段婚姻的开始。


竹山清溪涧


杨氏毕竟也是关陇贵族之后,出生高贵,见惯了大场面,也见多了这种权贵阶层之间的你争我夺,更何况是没有什么人情味的帝王家呢?如果说杨氏是被迫接受现实,不如说是顺势而为,那个年代里,女人政治经济地位低下,尤其在皇家生活,锦衣玉食之余,保命是最要紧的。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将李建成5个儿子和李元吉5个儿子,共10个侄儿全部诛杀。他即位后的第二年,李世民才把李建成和李元吉以亲王礼节改葬,追封李建成为息王、李元吉为海陵郡王。到了贞观16年,李世民又追封李建成为皇太子,李元吉为巢王。并把自己和李元吉老婆杨氏生的儿子曹王李明归入李元吉后人,继承李元吉的爵位,算是对兄弟有个交代了吧。


至于杨氏,李世民杀了她的丈夫和孩子,面对李世民的召唤,也无能为力,她身后有一个女儿以及一个杨氏家族,面对皇帝的命令谁敢不从,杨家很多人都在唐朝做官,她如果得罪了李世民,那整个家族也要遭殃,年幼的女儿也没有活路了。

虽然李世民霸占杨氏有点无耻,但除了长孙皇后外,杨氏也算是李世民用情比较深的女人了,长孙皇后死后,李世民一度想立杨氏为后,不过因为长孙无忌和魏征等大臣反对也就作罢了,长孙家族怕长孙皇后生的儿子储君之位不保,而李世民也需要长孙家族的支持。

论祖谱的话,隋唐皇帝都是鲜卑族后人,李世民有四分之三的鲜卑血统,包括杨氏也是鲜卑人。胡人相对中原地区的汉人开放的多,包括匈奴在内,父亲死了,儿子可以继承父亲的所有小老婆,男人死了,他的兄弟可以娶他遗留下来的妻子,也许汉人会觉得匪夷所思,但是胡人生活环境恶劣,这种传统也是最大限度保证相对弱势的女人能有一个可靠的生存保障,保障族群的稳定。

从民族传统上来说,杨氏跟了李世民,一方面迫不得已,另一方面也不会有太大的思想负担。


云中史记


我最喜欢看电视《动物世界》这档节目了,赵忠祥解说的好,节目内容有科学深度,当时记的有一期关于狮子杀死同类哥哥、弟弟及父亲后,雄狮为了家族的长久和权威,会杀死前任留下的小狮子,母狮虽然很痛苦,但为了生存接受事实,也许是“女性”的天性,日子久了,发情的母狮会忘记前情,和雄狮缠绵生子。

人是进化的高级动物,当然保留了动物的习性,尤其是在唐代,李家和杨氏都流着突厥少数民族血统,本来对男女之事就不在乎,尤其忠贞的品质更是少之又少,这从李治娶小妈武则天、高阳公主找辩机和尚,武则天女皇找面首,唐玄宗这个老公公扒灰找儿媳等可窥一斑。李世民找弟媳更不是什么大不了的花边新闻,这事在唐初是见惯不怪的,再者说了,李世民能玄武门之变成功,称帝意味着什么?不难理解,“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其实不用多想,在这种氛围下,杨氏能拒绝李世民的爱才怪?估计讨好还来不及吧。后来证明不是为李世民生了个小儿子李明了吗?思来想去,唯有《动物世界》解释得最清楚,何其相似啊!时间是忘记伤痛的最好良药。


秉烛读春秋


第一,杨氏出身名门望族,弘农杨氏,是隋朝宗室杨雄的侄孙女,杨恭仁、杨师道兄弟的从侄女。天生丽质的杨氏嫁给李元吉为妻也算是门当户对。可是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杨氏在府中就听说了丈夫被杀的消息,于是坐立不安,于是去找后来的皇后——长孙皇后,以求自保。其实在危难关头,所有的人都会先保住自己的生命,杨氏也不例外,她出身名门望族,不是一个简单的女人,所以这个巨变她能承受住,而且她为了活命,只能不顾世人的眼光去服侍李世民。



第二,长孙皇后需要杨氏的帮助,杨氏在长孙皇后的庇护下可以在后宫中如鱼得水,深得李世民喜欢。在玄武门之变以前,长孙皇后和杨氏这对妯娌的关系就不错,所以在玄武门之变之后,长孙皇后为了得到杨氏的帮助,或者说相互帮助,所以建立李世民把杨氏收到后宫。这样两个女人有个照应,都有了自己安稳的地位,所以杨氏只是为了有个好的未来,所以才甘心给李世民充当后宫。


总结:历史上的皇家杀戮太重,为了至高无上的权利,一言不合就开杀。李世民也是这样,虽然世人对他的评价很高,说他是开国明君,说他开创了大唐盛世,但是他的人品却是很低,杀掉兄弟们后,唯独留下了李元吉的妻子杨氏,而杨氏为了自保,只能答应李世民的任何要求。所以杨氏在巨大转变面前还是很坚强的,她的坚韧性格也令人敬佩,杨氏虽然也有些无奈,但是好在有好姐妹长孙皇后的帮助。所以她在后宫呆的很稳很好。

历史已去,功过自有后人来评!本文作者——万盛文化传媒(欢迎关注)。提醒大家看过此文一定要留言交流。认同我的观点请点赞转发,不认同请赐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