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土话饺子叫什么?

玲珑剔透77364482


我们这里的土话,把饺子称为姑札(音),不知道写出来是哪两个字。而且饺子里用到的肉馅,不是绞碎、剁碎,而是切碎。比黄豆还大的肥肉块,对于不喜欢吃肉的人来说,还是挺难下咽的。

前面有朋友提到“餶餷”,从发音上看,是骨叉,有一些近似。这其中的“餶”,是指面食。“餷”是指熬煮,比如北方许多地方说餷粥。

《东京梦华录》中,北宋的汴京夜市里有一种“细料馉饳儿”。到了南宋,《武林旧事》中提到杭州的市面上有“鹌鹑馉飿儿”,应该属于同一类的食物。揣测就是带馅的面食,接近饺子。

不过,古代小说中提到的馉飿儿的吃法有些奇怪,贩卖者用盘子托着它叫卖,有人要吃的时候,卖家会用竹签把馉飿儿串起来,洒一点盐。这看起来像我们今天吃烤串,又让人怀疑它是不是饺子。如果是的话,恐怕也是蒸饺或者煎饺,不会是水饺。

总之,我们这里称饺子为姑札,应该很有历史了。过去生活艰苦,只有年节时才郑重地吃一次,当然非常认真,名称也马虎不得。

还有,从前奶奶问我饿不饿,是问“饥困不饥困”,这个饥困就很有古意。齐东野语粗言之中,许多其实都曾经是书面雅语。


于左


饺子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美食之一了,但是山东各地对于饺子的称呼还都蛮有意思,我自己了解的大概有以下这么几种。

【包子】

额,确实没错,在济南和淄博等地区人们就是把饺子叫做“包子”的,而对于外地人们通常认为的包子,叫法是“大包子”、“大菜包子”已做区别。如果俩济南、淄博人的对话是“今天回家包包子吃吧。”,那么说的一般就是包饺子;而当他们说“今天吃大包子吧。”,这就不是说吃的饺子很大,而是说吃通常意义上的“包子”。是不是有点绕,你们自己捋一捋。

【扁食】

在济宁、菏泽、临清等地区人们多称饺子为“扁食”,据说最早“扁食”是指得跟饺子形式有点像的锅贴,因为其形状而得名,相传始于元朝。后来因为运河开修,临清、济宁在当时都是河运重地,也受当时的元文化影响,这一称呼也保留下来。

【箍扎】

这个称呼是最奇怪的了,是烟台、威海等地对饺子的叫法。因为在古代这些地方属于古莱国,与山东省其他地方对比有着比较不同的生活和经济环境,所以猜测语言上也融合、保留了一部分古莱语的词汇。无论是“箍”还是“扎”都是这些地方比较常用的、形象的词,人们形容“人挤在一起”就会说“箍扎在一堆”。

以上是我个人了解到的内容啊,欢迎小伙伴们补充和指正。关于饺子从古至今就有很多叫法,比如:牢丸、饺饵、粉角等等,如果你的家乡对于我们常见的美食有什么特别的称呼,欢迎评论里告诉我们啊!

对于美食、健康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个关注,以后一起分享相关的有趣内容哦!


哑巴美食家


本来是来看热闹的,没成想看了诸位老师的回答后,也来说一说我们这边农村对于饺子的叫法。



建行渐远属山东省东部胶东半岛农村,我小时侯称饺子为"箍扎″的。我觉得这种叫法比较贴切,能形象生动地将包饺子的过程描述出来。


包饺子时,将擀好的饺子皮上面放上馅以后,双手对起来往一块儿一"箍",然后手指一"扎撒”,这饺子就包好了。你想一想,是不是这个动作?想必"箍扎"名字就是从这一箍一扎中得来的吧。

当然,箍扎是那时侯的叫法,如今的儿童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学说普通话,这些方言土语离他们也越来越远了。


建行渐远


老家山东菏泽单县,大学出来工作三四年了,正在打算在杭州安家,从出来念书起也算是游历过祖国的山南海北,仿佛到哪里都能看到大街上写着正宗山东水饺的招牌,仿佛山东人和其他地方比,对饺子有着不一样的情节和执着,从小读书就在外地,只能寒暑假法定节假日回家和家人团聚,每次回家无论任何山珍海味,都替代不了一家人包饺子的那种幸福的仪式感,我们现在年轻人,包括父辈那一代都叫饺子,只有60以上的老人家他们私下交流才叫"扁食"我想这可能是普通话的普及对本地固有称呼的一种同化吧,但我知道老人家口中的扁食就是饺子,只是怕我们听不懂,很少说了。

人最难同化的就是对家乡故土风味的执着,虽然出来工作读书十多年了,依然还是爱吃面食,爱吃饺子,感谢面食赐我健壮结实的身体😄



隔夜暗想


水饺是我们中国大众美食,在我们山东过节日必不可少,年三十晚上更是必须吃的,水饺有多样吃法,韭菜蛋和虾米一起更是美味,山东方言水饺不一种称呼,在我们潍坊叫古扎。不知道你们那里是怎么称呼呢?


圣荣微视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4735dee15408fce907b548ca946adbf7\

一米阳光温暧你我


有俗语云“好吃不过饺子”,“饺子就酒,越吃越有”,饺子是北方人逢年过节,改善生活,星期礼拜,家庭聚餐,无论是旧社会还是现在,比较喜欢吃的一道美食。旧社会,过年才有饺子吃,忙活了一年,过年吃顿饺子才算过年


。一家人在一起,有和面的,有兑陷的,有擀皮的,有包的,有煮的,男女老少齐上阵,其乐融融,忙的是不亦乐乎,要的就是这种氛围,吃的就是家的味道!

俗语又云:“软面饺子,硬面汤”,“混沌吃面,饺子吃陷”,吃饺子讲究皮薄馅多,饺子馅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随意搭配,例如:猪肉韭菜,猪肉茴香,猪肉大葱,牛肉大葱,还有肉三鲜馅,素三鲜等等等等,几乎能想到的所有的食材都可以制作成饺子馅。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腾腾的饺子上桌后蘸着蘸料一定要趁热吃,蘸料如:香醋、香油、芥末油等,根据自己喜好搭配蘸料。当然了,吃饺子,北方人离不开大蒜,有的人喜欢吃蒜瓣,有的人喜欢吃蒜泥。都说是入口吃的第一个饺子最香,确实如此啊,忙活了大半天,吃的第一个饺子最香了,等快吃饱的时候,就觉得没啥味道了。哈哈,俗语又云:“吃饱了不认铁瓢”,吃饱了反而一家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眼瞪小眼,都懒得不想收拾碗筷了......

对了,说了这么多还没说山东土话换“饺子”叫什么,我们山东淄博这边管饺子叫“包子”。包饺子叫“包包子”,可能南方人就要质疑了,那管包子叫什么?管包子叫“蒸包子”或者“大菜包子”,因为水饺是下到水煮的“下包子”,我们本地人这样讲,意识中也不会搞混的。

先说到这把,又是周末了,醋,已经准备好了,谁家能借盘饺子吃?


弈林棋趣


在我们老家,土话里把饺子叫做“包子”,煮水饺的时候叫“下包子”。

很多外地人一听,可能就觉得有点蒙圈了:什么?把饺子叫包子,那蒸包叫啥啊?如果都叫“包子”,那怎么分得清呀?

其实,我们这里把蒸包叫做“大包子”,这样就跟水饺区分开了。

饺子是北方人的主食之一,据说起源于张仲景的时代,代表着新旧交替,寄托着人们关于“圆满”的美好愿望,是饮食风俗中必备的一道大宴美食。

每当家里来客,或者是在外工作的人回乡,家里的女主人都会麻利地和面、擀皮、调馅儿......不出一个小时,一盘盘香喷喷的饺子就端上桌了。

再捣些蒜泥,蘸着饺子吃,那才叫一个美味。

最幸福的场景,莫过于一大家子围着一桌子吃饺子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直到把肚皮撑得鼓鼓的,最后再来一碗饺子汤。

在北方,有两个节日是必须要吃饺子的:一个是冬至,一个是春节。

据说,冬至这天吃饺子,手脚就都不会冻伤。管不管用暂且不说,这已经渐渐成为了一种风俗习惯。春节吃饺子也是从先祖时代就流传下来的,当除夕夜零点的钟声响起,伴随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家家户户都端着热气腾腾的水饺,期盼着新的一年幸福、团圆。

饺子馅儿的口味有很多,光我吃过的就有白菜肉、芹菜肉、莲藕肉,还有大家最爱的韭菜鸡蛋,这个馅料想怎么搭配就怎么搭配。

所以说,饺子虽小,却能包罗口味万千。

在北方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好吃不过饺子。吃遍山珍海味,人们最怀念的还是那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

因为,饺子在国人心中,已不仅仅是一种美食这般简单,它更是代表了一种文化,和那融融亲情。

两把刷子写作特训营学员


书缘众筹网


不请自来。

作为一个山东人,老家平度市属于青岛市的一个县级市。

我们老家叫水饺就叫“饺子”,方言读音是jiao zi 音调是二声和四声。现在其实已经很普遍了,也有叫水饺的,方言读音是二声和一声。脑补一下读出这个音调,当然不是普通话

貌似我们老家那块就这么叫。其他叫法也有,不过我是没怎么见过。当然一些别的东西,叫法和读音会有一些差距,最典型的就是ga la哈哈哈,典型的山东叫法。

欢迎老乡们补充指正哈哈哈


不当质检员好多年


要说山东“土话”似乎还要分出若干个语系,比较典型的代表山东中部的有泰安、鲁西南的荷泽聊城,鲁西北的德州,鲁南的郯城一带以及胶东一带,胶东味较浓的似乎也有几个系列,烟台威海略有差异,莱西、栖霞、文登、龙口与青岛等地的口音差异较大但都各具特色。因此所谓的山东“土话”知名度较高的似乎是,以济南口音的泰安系以及以青岛话为代表的胶东系,现在先把鲁南人的水饺称呼学说一下“肥搅”,比较典型的胶东话“睡觉”,似乎鲁西北德州、滨州东营这三个地方的口音差异小点,差异较大的似乎莱阳、莱西、栖霞等县市与代表胶东的青岛。记得十多年前流行一个黄段子,一顾客到饭店吃饭操着一口胶东口音与服务员的一段对话……。就是具有代表鲁中的潍坊口音各县市区的称呼也不尽相同。记得在五莲、日照、诸城、莱州、栖霞、潍县、昌乐、青州等地的时候与当地交谈中得知大多数人都称其为餶飵,在此也有这样的说法曰:

冬至餶飵夏至汤吃了半年身无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