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学2018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典礼学生发言

龙门第一课的馈赠

21届10班 张嘉仪

上海中学2018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典礼学生发言


一周前,21届学子们在这里收到了一份独特的六日礼包,它让我们这些刚从暑假苏醒、睡着懒觉、很少做家务、相互生疏的新生,变成了精神焕发、早睡早起,能将房间打扫得“真·一尘不染”的肩并肩的战友。这份礼包,就是军训。此刻回想,仍令人意犹未尽。

军训的礼物中,有超越和突破。操场上,我们迎着艳阳,任凭汗水流、关节痛,喊出了自己有生以来最嘹亮的口号;天色初亮,大家克服困倦,整理内务,从开始的“摇头不可能”,到最后将得分点一一攻破。军训,让我们有勇气挖掘自己的潜能、挑战看似的“不可能”。这种“超越”的精神,将鼓励我们在周爽中追求进步不气馁、在科学研究中反复尝试不放弃、在人生道路中不断探寻自我价值不停止——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无限的可能——就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追求卓越、超越非凡造就了上中学子别样的精神风貌。

军训的礼物中,有集体的内涵。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在家里甚至连被子都懒得叠的人,却可以为了寝室这个小集体叠出整齐的豆腐块;只身一人时甚至不愿踏出家门活动,在班集体中却可以为训练倾注百分之两百的专注和努力。学校,也是一个集体。大家的良性竞争、齐头并进,造就了上中学子与上中共同的优秀。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良好氛围的创造者、受益者。班级、学校、社会都是我们所在的集体,受益于集体之同时,我们更要爱护集体、尽己之责。

军训的礼物,是感恩。几天中,我见证了教官为我们喊破嗓子、班主任为我们认真准备一次次精彩班会、学长们和我们一起早起指导内务、烈日下送来香甜的大麦茶……我也见证了教官、老师、同学感动的泪水。这样的负责、付出、关爱让我们拧成一股绳,怀着感恩的心,用积极的行动共同创造了军训的成果。在此,我想对你们说一声谢谢。我们新一届的龙门人会心怀感恩、努力成长,将这份爱和付出传递下去。

请铭记军训带来的精神财富、铭记上中精神,携着超越非凡之追求、热爱集体之情怀、传承关爱之感恩,努力做好一个上中人,开启高中的新篇章。

属于我们的长征精神

20届1班 钱佳雯

上海中学2018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典礼学生发言


七月九日,我们出发从上海前往贵州,到遵义与赤水进行参观。我们从高楼林立的水泥森林,渡过万里来到了青山之间,进行社会实践考察。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对比观察上海与贵州教育、社会与自然科学三个方面的异同,同时也对当地的红色文化做出了解。与想象中边远地区的落后破败不同,遵义四中有着大气的校园、开阔的操场,进一步了解后,我们更是对遵义四中社团体系的丰富和完善感到了惊异,对四中学生对学校历史的熟悉与自豪感感到钦佩。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见到了棚户与现代化楼盘相对而存,见到了拐一个弯便是泥土路的柏油路面。高架、道路、高楼在城市中茁壮而野蛮地生长,我们发现了城市规划工作的缺失;看见遵义的同学们在研究课题时还是习惯性的使用百度百科而非中国知网,我们发现了严谨求真的学术精神仍未完全普及……我们看见了很多,发现了很多,明白了在自己脚下这片热土上,作为上海的学生、上中的学生,我们坐拥着优越的资源的同时也肩负着沉沉的责任,我们能做的、要做的、该做的有太多太多。

次日参观遵义会议会址时,看到三万红军四渡赤水机动作战摆脱了十万人的围剿,看到遵义会议后的改过迁善,看到那越过雪山踏过草地的长征之后,我忽然想到了降落时巍峨的群山叠翠,那坚硬挺拔的山脉,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铮铮之骨,其下流淌的是满腔的热血与赤诚,是一个民族不灭的希望。

支撑红军走完两万五千里的,支撑一个人跨越极限的,必然不是神佛,而是一种信念,对革命的信念,对自我的信念,对民族的信念,对未来的信念。有了这样的信念,战士们方才不畏艰险,甚至不惧死亡。而这些,全都浓缩于长征精神四个字当中。烈日下我们在赤水河畔前行,重走前人留下血与泪的足迹,足底的酸痛,头上烈日的炙烤,汗水浸得浑身湿透,一滴滴从下颌滑落。我们体会到痛苦,想过要放弃,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毕生为之奉献的目标与信仰,而寻找属于当代青年,属于我们自己的长征精神,也许是我们一生的课题

不要说是生活,学习,拥有这般精神的人,有什么是征服不了的?长征精神之于我们,是一种理想与方向,倘若一朝能有这样的觉悟,万难也定能克服。

这次的参观学习我们见到了很多,有值得参考的学生组织管理形式,有珍惜宝贵的植物桫椤,有红色的记忆和印刻……我们把脚步踏向远方的河山,我们把目光投向社会的万象;从中我们看到了发展、看到了不足,更体会到了我们身上的责任与重担。终有一日我们要离开校园走向大千世界,而那时,希望我们仍然能记得校歌中唱的——勇往,上中青年勇往。

长桥挂职,传播能量

20届2班 高昕琦

上海中学2018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典礼学生发言


发言开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怎样才算得上是一名优秀的“小老师”呢?从课间的题目讲解,日常的课堂到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各种场合下,在坐的同学们或许都曾被冠以“小老师”的身份。对这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那如果你面对的不再只是身边的同学,而是四十多位,是年龄稍小的小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弟的孩子们,答案是否会有所变化?今年暑假,20届的全体学生会与团委的成员,整整八天的时间,在长桥街道进行挂职锻炼,还有背后连续几个月的推敲准备……我们每个人,都一步步地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拿到前辈们曾经精心准备的课表,仿佛看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你,作为上海中学的高中生,你会准备什么样的课程?能为孩子们留下什么?确实有数理化方面的学术课程,但更多的是去呈现这门学科最美好的那一面,去分享对这门学科的喜爱,去扮演一位引路人;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涉及到了上海话,手语,传统游戏,传统文化等各个方面;用秘密花园中禅绕画,让孩子们在享受艺术的同时体会到那份静谧的心境;或是让孩子们感受一份中国结作品的份量。

八天的时间,想要传授细致的知识,实在是太短太短了。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发现,有这样一些领域,等待着他们去学习探索;有这样一些方式,去提升自己的境界,使生活更加美好;有这样一些技能,等待着我们新生代去传承……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太多太多,我们也只能提起他们的兴趣,帮他们扣上这第一粒纽扣。

真正的实践中,又会面临不一样的问题。“小老师”们会有这样的心理:这样想措辞可以让孩子们更加理解自己吗?有没有可能加一个互动环节,让孩子们自己来体验?会有“天文、科幻类的课程看着就更吸引人,我讲的课孩子们会不会不愿意听啊?”但等多的是“手工课看着挺复杂的,先教我吧,待会儿上课我帮你。”是在课前互相帮助进行排练试讲,控制时间,相互提意,是一起准备小游戏,在下课时和孩子们分享,是合作,是理解,是共同进步。

我们的收获并没有随着课程的结束而结束:我们的骄傲,是第一节星空瓶制作,老师那句“哇,这样的活动以前从来没有过”;我们的温情,是每天上传的上百张照片,和对之后几天活动的细节提醒;我们的欣喜,是课前喊着“我们又不是聋哑人,为什么要学手语”的孩子,在无声传话小游戏后眼中亮起的光芒,还有,当他们观看上中宣传片,排队踏进上中校园的雀跃。

聚焦志趣,激发潜能。不仅仅是我们希望带给孩子们的,也是老师们希望由这场活动所带给我们的。还有这样一群孩子,值得同我们一样的眼光,一样的资源;还有这样一个平台,可以将我们的所想,我们的技能,传承延续;还有这样一类活动,需要高中生们,通过反思进取,绽放出比平时更加耀眼的光芒,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参与其中。

回到最初的问题吧,如何才算是一名优秀的“小老师”呢?这个答案也并不是唯一的,倾尽心力,将想要传达的内容传达给听众,争取将他们的生活领向更正能量的方向。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能不断思考“怎样才能做的更好”。这,便是我的答案。

感谢老师们提供这个平台,感谢孩子们的积极回应,感谢同伴们的帮助,这些使得长桥挂职的每一节课都意义非凡。这是一节优秀的课,但,也只是第一课。

志愿服务到底能给我们什么

20届3班 叶晨露

上海中学2018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典礼学生发言


初中的一节思想品德课上,我初次了解志愿服务的概念,当时老师对着我们一张张充满期待的脸庞说:“你们到了高中,每个人都需要做志愿服务。”

步入高中,我终于亲身体验到了什么是志愿服务。航宇科普中心志服基地是我志愿服务的起点,刚开始我负责的是参观引导,但却不知道怎么作为志愿者与他人沟通,场面总是很尴尬。在航宇基地协助电影院工作,在仁济东院帮助自助挂号缴费,在街道给孩子们上课......随着参与次数的增多,我逐渐成为了一名更加合格的志愿者。

那么,我们做的志愿服务,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或者对于21届的同学来说,志愿服务将会给我们什么。

我想首先就是快乐与满足感。志愿服务没有物质补偿,但我们能得到的是精神上的回报。在仁济东院做志愿者的时候,好几个老人感激地对我们说:“我上次来弄了好久都没搞清楚,还是你们了解,帮了我们大忙啊。”当听到这些真诚的话语时,会突然觉得,我微不足道的付出竟能给他人带来如此大的帮助。这不同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身边人的帮助,通过志愿服务,我们参与了陌生人的生活,并帮助到了他们,或许只是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一点快乐,但这种满足感是我们平时无法感受到的。

作为高中生,志愿服务能带给我们的远不止这一点。志愿服务还是一个让我们近距离感受这个社会的机会。在服务的过程中,我们离开了熟悉的校园、家园,作为社会的一员参与到了这个社会里,从志愿者的视角,去了解社会百态。这些志愿服务让我们能好好看一看并切身感受这个社会。我们现在做的可能只是一些小事,但这会在我们心中埋下一颗志服的种子,促使我们在未来去参与更有意义的志愿服务,更深层次地帮助到更多的人,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份子。

19届20届的同学们,我们都已经或多或少地参与了志愿服务,相信每个人对它都有了自己的体会。志愿服务为我们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希望大家能好好珍惜,在我们真正步入社会的时候,这将会是一种宝贵的经历和精神财富。而21届的同学们,你们或许是刚刚开始加入志愿服务,也希望你们可以借着这个机会,多多接触不一样的环境,去体会志愿服务会带给我们的快乐。

“被需要也是一种幸福”,这种感觉是我在做志愿者之后才真正理解和领悟的。现在我们只是做着讲解员、引导、探访这类志愿服务,但它可能会推动我们在未来去做社区发展、环境保护、灾后应急救援的志愿者,从而真正成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人。

所以希望大家在课余多多加入志愿服务的行列,去体会日常生活中体会不到的幸福感,去看看这个社会,相信志愿服务会是我们高中生涯中一段精彩的时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