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臉嚕嚕
現在許多關於國民黨軍隊的電視劇、電影之中,我們常常能夠看到,在等級森嚴的國民黨軍隊內部,下級稱上級為“某座”,例如是長官為師長,就被下屬稱之為“師座”,軍長則被稱之為“軍座”,甚至中級軍官的團長,也被下級稱之為“團座”。
而長期把持著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寶座的蔣介石,被人稱呼最多的,除了大名鼎鼎的“校長”,便是“委座”了。真實的國民黨軍隊中,下級對於長官真的是這麼稱呼嗎?他們又為什麼這麼稱呼呢?
首先明確,稱長官為“某座”,並不是正式的稱呼。“座”,有寶座的意思,那麼被稱為“某座”,除了恭維的意思,很顯然也留有很濃重的封建軍隊禮節。
眾所周知,國民黨軍隊等級制度十分森嚴,尤其在軍閥部隊之中,軍閥們視軍隊為個人私產,許多軍閥都是封建家長的作風,對屬下動輒打罵甚至殺害。而下屬為了生存,也為了討好掌握自己命運的長官,稱長官為“某座”,只是毫不起眼的一個討好方式罷了。
其實在國民黨軍隊,對於長官有許多種稱呼,或為約定俗成,或為正式官銜,例如上峰,例如長官,例如某座。事實上,在國民黨軍隊內部,稱上級長官為“某座”的情況並不像影視劇中表現的那麼常見。真正用得較多的,還是“鈞座”和蔣介石的“委座”。
而這兩種稱呼,除了蔣介石的“委座”是特指蔣介石之外,“鈞座”並沒有特指哪一位或哪一級軍官,而是一個泛稱,泛指下級對上級長官的尊稱。
鳶飛九天2018
對高級將領的稱謂有個演變過程,在清朝時對督撫等封疆大吏的稱呼經常為“某帥”,及至民國時期各軍閥大佬也繼續沿襲此習,比如張作霖為“雨帥”(字雨亭)、吳佩孚為“玉帥”(字子玉)等等,漸漸風氣漫遍全國。後來這種稱謂發生一定變化,軍閥兼任地方省長職務的被稱為“兼帥”,部屬們則稱其為“帥座”。
“座”者,字面解釋為寶座是也,是一種封建沿襲下來的職務尊稱後綴。由於民國時期“帥座”的出現,上行下效,各軍閥手下的師長、旅長、團長們紛紛被馬屁部屬們稱為師座、旅座和團座,最誇張的是湖南張敬堯的部隊,居然出現了“連座”的稱呼。國民黨軍隊也不能免俗,基本沿續了這一惡習,各級參謀長都跟著混了個“參座”的尊稱。
除去正規軍裡面的軍、師、旅、團等編制外(團長以下再這麼叫就有點搞笑了),軍統局和後來的保密局也跟著學,什麼局座、處座,甚至於各大區站下面的組長也被稱為“組座”(級別也還可以,一般正團職),不過好像站長沒有這麼喊的,算是個例外。
那麼,除去固定編制之外的軍官外,軍團總司令、集團軍總司令、戰區司令長官等軍隊大員又該怎麼稱呼呢?一般有兩種,狹義上擔任總指揮或總司令職務的可稱“總座”,廣義上所有這些司令級以上高官亦可通稱“鈞座”。
“鈞座”這一詞大約還真是國民黨獨家發明的,最早出現於廖仲愷關於《辭財政部長職通電》:“案奉鈞座令,委仲愷為財政部長”。逐漸成為對官職不太好直接縮略的高級將領通稱,比如綏靖區司令、綏署主任、行營主任等,這些職務很難用一個字代指。
甚至有時還出現了“副座”這個稱謂,泛指所有高級軍政單位的副職,在《父親的身份》裡對於“國防部二廳副廳長”的老長官,俞飛鴻一概尊稱為“副座”。
蔣介石在第二次下野後,由國民黨元老林森擔任國民政府主席,蔣1931年只復職了“軍事委員會委長”一職,沒有再任國府主席(1943年復),所以有專稱“委座”。他更喜歡黃埔學生呼其為“校長”,並幾乎兼任了所有軍校的校長職務。
蔣介石1938年開始擔任“國民黨總裁”、1948年就任“中華民國總統”,所以後面二個稱謂是有時間點的,現在的影視劇非常不注意考證歷史時期,瞎叫一氣。
總體而言,這是一個封建殘餘的稱呼習慣,大多是軍隊下屬對長官阿諛逢迎之用,沒有正式的銓敘或文件,可以理解為“非正式稱呼”。
度度狼gg
座是一種尊稱,取寶座之意,是一種客套的說法,是封建社會下級對上級的一種阿諛奉承之詞。中華民國建立後,各地軍閥林立,皇帝雖然沒有了,但是封建社會的森嚴等級制度還是繼承下來了。比如說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介石,就被下屬尊稱為“委座”;又比如,總司令可稱為“總座”,軍長可稱為“軍座”,師長可稱為“師座”,參謀長可稱為“參座”,局長可稱為“局座”等等。
中國有歷史悠久的官本位思想,人人都想有個一官半職,管幾個人,做幾件事,噹噹官吏做做領導。正所謂官大一級壓死人,官越大坐的位置就越突出,坐的凳子就越好,所以官位被人們尊稱為寶座。根據你的實際官位,再加上一個座字,就成了某座,這是一種尊稱或者說諂媚之稱。有的人當個連長,都要下屬稱他為“連座”。
當然國民黨的軍隊裡也有官方叫法,直接稱官職或者軍銜。比如稱團長為中校團長,稱師長為少將師長,稱軍長為上將軍長等等。這種官方的叫法聽起來還是不舒服,特別是加上軍銜後更不安逸,很多人會認為他的軍銜低了,不配他。所以稱之為團座、師座、軍座這樣可以避免軍銜高低的尷尬。
現在某座的稱呼是沒有了,但是姓加官職還是普遍使用。比如趙局長、錢科長、孫教高、李院長等等。我們工程領域的工程師一般也不直接稱呼名字,而是姓加一個工,比如很多工人都稱我為蔡工、蔡總工。因此尊稱也好,諂媚也好,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還是流傳下來了。
大秦鐵鷹劍士
一
清朝晚期,張之洞主政湖北,任湖廣總督,他就特別喜歡別人稱自己為香師。到了北洋時期,張作霖的 “雨帥”(字雨亭)、吳佩孚的“玉帥”(字子玉)都源於此。到了現代,碰到女的都叫美女,碰到男的都叫帥哥,不知和這個有沒有原因。
接下來我們還是來談下這個座吧。
座位座次是最能體現中國人地位和身份的一個標誌,在水滸傳中,108條好漢都是要排座次,要不然會打架的,這個座就是一種身份認可。
在中國科舉考試中,門生稱自己的老師最大的尊稱就是座師或座主。後來就慢慢變成了下級對上級的,低階官員對高級官員的稱呼。
民國初年,不能再用清朝的稱號呼了,在當時軍人當道的時候,兼任省長的武人稱為“兼帥”,部屬呼長官則曰“帥座”。
到了國民政府時代,許多稱呼都沿用以前的名稱,這個座字流傳千年,也自己被保存了下來。
二
1932年3月,蔣介石和汪精衛兩人關係和好,重新聯合執政。鑑於蔣介石在擔任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長,在隨後的四屆二中全會,汪精衛等人推舉蔣介石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兼軍事參謀部參謀長。從此就產生了一個“委座”,這就是對委員長蔣介石的敬稱。
同時國民黨還有一個詞叫鈞座,比如廖仲愷 《辭財政部長職通電》:“案奉鈞座令,委 仲愷 為財政部長。”這個應該是奉的是孫中山的任命,稱之為鈞座,主要是給那些在軍中沒有實際職務的高級長官使用。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在行為一致性,就是指思想行為一致的人比較容易建立好感。當然這其中也包括穿戴和言行,因此那些聰明的官員都在模仿領導人。
於是總參謀長就成了參座,師長也就成了“師座”,推而至於“旅座、團座、營座”,無論大小官兒都加上一個“座”字。在湖南軍閥張敬堯的第七師中竟有下邊的排長班長叫連長“連座”之稱,這個座字就在國民黨的軍中開始流行。
三
這些一般都是非正式稱呼,但喊出來就顯得親切。
這其中就比如黃埔軍校的學生後來喜歡稱蔣介石為校長,就表示自己和蔣介石的關係從黃埔時期就開媽了,一下子拉近了兩個人的之間的關係。
現在的官員也流行這些,比如下級稱呼上級為老闆、老大,都代表自己的一個態度,願意聽從上級的命令。因為是非正式稱呼,也容易緩和氣氛,讓雙方的溝通更順暢。
因此有人在研究這些歷史資料時,找不到相應的記載,就說這些不存在。這些稱呼大多不會見於歷史資料,只流傳於口頭。
如果因為沒有記錄就說不存在,那就是有點搞笑了。就現在的官方公文中也不寫上司為老闆、老大什麼的,這一點應該不難理解,過份認真的解讀這些東西,就有點虛無主義了,與現實生活不符。
各位老闆,你們說是嗎?
新知傳習閣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座字的意思,古代人很喜歡用一些物品尊稱對方,比如古代人喜歡將皇帝稱為陛下,其中陛下的陛指的就是皇帝龍座下的臺階,古代人也喜歡把皇帝的家人子女稱之為殿下,而殿下中的殿就是宮殿中的殿。
還有古代的閣下也是對人的一種尊稱,往往是用來尊稱一些位高權重者的,當時能住得起閣樓、可以居住在閣樓裡的人一般都是大官貴族,因此閣下在最開始的時候是用來稱呼一些大官的。
接下來我們再講到座,座最早源自於唐朝,跟科舉考試有很大的關係,當時科舉考試中考中進士的學子們會將自己的主考官稱為座主以示尊重。
在經過歷史的發展後,一直到了明朝、清朝時期,一些考過了科舉考試,獲得了舉人、進士功名的讀書人,也開始有了將主考官稱之為座師的資格,而如果沒有考中功名的人,是根本沒有稱呼主考官為座師資格的。
軍閥部隊中的座字
在清朝滅亡後,民國各大軍閥紛紛佔領了各省,成為了一地的草頭王,當時的軍閥們為了體現自己的地位,一般都會自稱大帥,別人在尊稱他們的時候,後面都會綴上一個帥字。
後來這些軍閥們為了攀附風雅、追求古典傳統的尊貴,所以他們也開始使用起了“座”這個看起來非常高大上的字眼來加入自己的稱號中,因此很多軍閥的手下在尊稱這些軍閥的時候,就開始把他們稱之為了帥座。
帥字是軍閥們的獨有名詞,他們的手下人是肯定不能用的,不過在上行下效之下,座字卻開始在軍閥隊伍中流行了起來。
座字成為了很多士兵或者下級軍官尊稱上級軍官的用詞,因此才有了什麼軍座、師座、團座、營座,這些東西都是軍閥時期出現的。
當時在湖南軍閥張敬堯的手下,甚至有士兵把連長稱為連座,這讓當時很多人一時哭笑不得。
國民黨部隊中的座字
不過這種說法在軍閥中很流行,但國民黨軍隊中的狀況卻不是這樣的。
首先,國民黨的軍隊中一般只會稱呼兩個座,第一個座就是委座,這個稱號是蔣介石在30年代成為委員長後,他手下士兵們尊稱他的稱號。
然後也在這種上行下效之中,國民黨軍隊中也開始使用起了座字。
不過一般下級只會將上級稱為鈞座,他們是很少會稱什麼師座、團座的。
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我覺得可能是很多影視劇的編劇們將軍閥部隊和蔣介石的部隊搞混了,以為國民黨有了委座、鈞座這兩個尊崇名詞,就必然有什麼團座、師座、軍座之類的名詞,其實那都是歷史學得不紮實編出來的。
國民黨的軍隊中一般尊稱上級都是直接尊稱軍職的,比如連長、師長、軍長或者鈞座之類的,在這裡有必要解釋一下鈞座的鈞字,這個字在古代一般表示尊崇的意思。
國民黨部隊中“上峰”的意思
當然除此之外,國民黨之中對於上級還有其他的尊稱。
他們同樣很喜歡把上級尊稱為上峰、將上級傳達下來的命令稱為上峰命令,而之所以會這樣叫的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因為他們表達了一種將上級命令當成山峰一樣重要的覺悟,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尊稱。
不過上峰只是尊稱一些普通軍官的,在國民黨中,有一些地位極高的軍官,一般下面的人都會把他們尊稱為層峰,而像蔣介石這樣地位最高的人物,他們尊稱為極峰,意思就是會把他的一切命令當成最極致的山峰一樣看待。
這種說法在軍統這樣的特務部門中最為流行,在外界的軍隊中也普遍有所流傳。
所以說關於軍座、師座、團座的說法是有謬誤的,國民黨的軍隊中並沒有這種說法,一般通行的說法只有兩種,一種是獨屬於蔣介石的委座、一種是尊重所有上級的鈞座,除此之外,一般是叫師長、團長或者上峰之類的。
孤客生
現在滿屏幕的抗戰劇,雖然沒幾個精品劇,好歹也有幾部入眼的,但是什麼座,在國民黨內部還是沒有電視劇裡那麼頻繁的。
國民黨部隊內部等級分得比較明確,在電視劇裡,下級通常會稱上級為“某座”,比如局座,旅座,團座,但是這卻並不是什麼正式稱謂,在民國時代應用並不廣泛。
電視劇的編劇很多時候,都是大編劇隨便寫個十集八集,就扔給小編劇,所以很多臺詞幼稚,並且和實際不符,比如對蔣介石稱呼為委員長,事實上到了1932年以後,蔣介石才被稱為委員長,所以編劇們還是儘量要查明資料,不要亂寫。
軍事一點通
因為這都是編的,實際上國民黨內部很少這麼叫!
國民黨作為民國時期最有影響力的政黨,在舊民主主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中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抗日鬥爭中,更是在全國形成抗日統一戰線,領導各種組織一致對外,即使現在官方有意淡化,但是國民黨的成敗依然是現在研究的熱點和重點。
尤其是老百姓對這方面很感興趣,因此,在大部分的民國影視劇中對國民黨內的稱呼都有一定的表現,其中,國民黨軍隊中很多下級軍官喜歡管上級叫什麼座,比如委員長是委座,向下依次是軍座,師座,團座等,比如在《亮劍》中,楚雲飛的手下稱呼楚雲飛都是以團座相稱。在《我的團長我的團》中,開始的時候稱虞嘯卿是團座,後來升師長了就是師座。
最有意思的就是關於張召忠,被稱為局座(戰略忽悠局局長)。
當中很多都是以訛傳訛,真正國民黨內都大部分都不這麼稱謂的。“座”是敬辭,可以作為下級對上級的尊稱,在國民黨內部實際對座叫的並不多,國民黨軍隊公開的資料和檔案,以及軍官的書信當中很少有提及例如軍座,師座,團座這樣的稱謂。國民黨的官職或者銜級當中也並沒有這座那座的。
國民黨的士兵稱呼師長都會說,我們師長XXX,而不會說我們師座。
委座和鈞座實際上是比較常用的稱謂
委座實際上就是特指蔣介石,在1932年蔣介石第二次下野後復出,汪精衛在洛陽主持國民黨四屆二中全會,蔣介石被推舉為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因此,大部分人對老蔣的稱呼都是蔣委員長,但是軍事委員會是屬於軍隊的領導機構,因此國軍將領稱為了表示尊敬,稱老蔣為委座。
當然,如果是黃埔學生的話,可以稱老蔣為校長,而自稱學生,這個在歷史資料中很常見,國軍將領之間談話時也時常稱委座。
而鈞座比委座應用範圍更廣,既可以指老蔣,也可以指別人,鈞是指重要的單位,比如千鈞一髮等詞,所以鈞也可以做敬辭,在《致張敬堯的公開信》中“鈞座為地方長官,似應一查真象”,這裡也稱為鈞座。
在淮海戰役最後潰敗之時,杜聿明最後給老蔣發電說“學生不忍拋棄數十萬忠勇將士而隻身撤走,一息尚存,誓為鈞座效忠到底”,這個時候杜聿明沒說委座,而是說鈞座,說明委座還是黨內的稱呼,鈞座更莊重一點。
其實國民黨內大部分的稱呼都以兄弟相稱
其實在民國時,書信和口語很多話都不一樣,不像現在基本都口語化了,但是我們小時候學寫信的也學了一些格式和標準用語,比如結尾的時候會寫上“此致敬禮”。
在民國的時候像蔣介石、張學良在發電的時候都會有專門的人進行編輯和潤色,長官只說大概意思即可,比如老蔣的第一幕僚陳布雷就是民國第一文膽,蔣介石對外發布的信息,都要經過陳布雷親自潤色。因此,老蔣和張學良他們寫信都很鄭重,文辭都很講究,但是老蔣在和同輩分或者下級中的大員,都是以“兄”相稱,而對於自己成才的學生很多也會以兄弟相稱,比如上面提到的杜聿明,老蔣就以“吾弟”相稱,而天子門生第一人的胡宗南,蔣介石在1949年1月26日給胡宗南的電中就說“宗南主任弟勳鑑······”
這裡面有個笑話,民國時期對老一輩的人都稱“公”,比如當時國民黨內一個大佬(記不清是于右任還是胡漢民了),蔣介石以前在黨內地位比較低,因此稱他們為“公”,後來蔣介石成為黑馬已經確立了在黨內的領導位置,稱呼因此有了變化,就改成“兄”了,這個大佬當時還回信諷刺這個稱謂,後來老蔣親自道歉,說是秘書搞錯了。
可見在國民黨內稱呼並不是亂叫的,一旦叫錯,後果很嚴重。
史論縱橫
師座、軍座都出自於現在的影視劇中,甚至出現了旅座、團座,還有五花八門的處座、局座等詞,這些都是現在人生生開闢的詞,在民國時期用上“座”這個稱謂者知之甚少,只是偶爾出現在某些人的回憶錄裡面,所以“座”在民國時期是用的極少的非正式稱謂。
圖為1912年1月擔任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先生,4朋1日辭職。
民國時期軍政的稱呼都非常有講究的,稱謂不能亂叫,現在電視劇把關於孫中山的影視作品,裡稱為“國父”,但是實際情況是1940年國民黨尊孫中山為國父,那時才有國父的稱謂,距離孫中山去逝已經15年了,在現在影視劇中活著的孫中山稱為國父是決不會存在的。
圖為1937年在廬山發表統一抗戰講話的蔣介石。
蔣介石也是一樣,國民政府從1932-1945年擔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這段時間內蔣介石才被稱為“委員長”,在抗戰以前和解放戰爭時期的影視作品中,還稱蔣介石為委員長是錯誤的;1938年國民政府修改了黨章增加了總裁一項,到蔣介石去世有總裁的叫法,但1975年以後蔣經國拒絕總裁稱謂,所以影視作品中蔣經國執政時代稱總裁肯定是腦子壞掉了。
圖為1942年的蔣介石。
另外,黃埔系的學生稱蔣介石為“校長”,但有些影視作品裡陳誠把蔣介石也喊校長,那就錯大了;比蔣介石晚一輩的,會稱“蔣公”,但比蔣介石長輩的決不會稱蔣公,那就亂了輩份。
圖左為蔣經國。
在民國時,北洋軍閥喜歡稱“帥”,民間喜歡稱“總”,但“座”這個詞確實出現,但多用在“委座”、“鈞座”,皆指蔣介石,比如戴安瀾的電報、薛嶽的電報均稱“委座”。但是在大量民國軍政人士回憶錄、採訪、老兵訪談中,都是軍長、師長之類的,軍座、師座出現的鳳毛麟角,所以帶座的稱謂是現代人發明的。
圖文繪歷史
“座”原意“座次”,中國人講究座次,吃飯開會,誰坐哪個位子都是十分講究的,常說的“主席”也是座次的一種叫法。
座次的叫法源於唐代,但把人稱為“某座”卻是民國時期才有的。清政府倒臺後,原有的封建官僚制度被廢除,上層的名號開始魚龍混雜,民國初年流行叫“某帥”,比如袁世凱就是袁大帥,孫中山叫做孫大帥,但大帥這個叫法太普及,不易區分,北洋時期逐漸流行以“字”為帥,例如皖系軍閥段祺瑞字芝泉,就稱為“芝帥”;奉系軍閥張作霖字雨亭,就稱為“雨帥”,最好玩的是廣西軍閥陸榮廷,他的字叫做:幹卿,就稱為“幹帥”。
而大老粗馮玉祥就更好玩了,他給自己定的稱號是“大帥”,其他人也一併規定,例如二弟就是“二帥”,他三弟就是“三帥”,姑爺就是“姑帥”,大帥的小舅子就是“舅帥”,大帥的兒子或者侄子就是“少帥”。。。
後世人稱張學良為“少帥”,在當時並不是什麼好話,和現在的二世祖意思差不多。
國民黨相對其他軍閥,等級森嚴,組織嚴密,再叫帥明顯不合適,於是大家就改叫“座”。例如蔣介石常年擔任委員長,大家就稱呼他為“委座”。
以此類推,軍長就是“軍座”,團長就是“團座”。。。
除了“座”,高層官員還有“公”的叫法,例如蔣介石叫做“介公”,李宗仁字德鄰,人稱“德公”,白崇禧字健生,人稱“健公”等等,這裡不做討論。
座的叫法雖鋪天蓋地,但翻開民國曆史檔案就會發現,除了委座,“軍座”、“團座”等叫法極少出現,反倒是另外一個稱呼:“鈞座”被屢屢提及。
民國時期,“鈞座”是對長官的尊稱,只要是下級稱呼上級,無論對方有沒有具體職務,都可以稱為:鈞座。
例如廖仲愷在 《辭財政部長職通電》中就寫道:“案奉鈞座令,委 仲愷 為財政部長。”這裡的“鈞座”應該是蔣介石,而帝師徐特立 在《致張敬堯的公開信》也寫道:“鈞座為地方長官,似應一查真象”,“鈞座”在這就是張敬堯了, 可見“鈞座”一詞在當時使用範圍極廣,帶有一定的尊重意味,並非特指某人。
至於現在的影視作品中出現的國軍海量“某座”,應該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當時確有類似稱呼,例如陳銳霆將軍就曾稱呼萊蕪戰役中被俘的國軍將領李仙洲為“軍座”,從後來記錄的國軍老兵訪談來看,這種叫法並不普及。二是近年電視劇製作不嚴謹,把一些不常用的叫法當做當時的流行詞加以使用,一來二去,大家就以為當時都是這麼叫的。
“某座”的叫法現在已經難以見到,但其變種可謂鋪天蓋地,譬如現在稱呼的“某處”,“某科”,都是一個道理,中國人傳承幾千年的官本位思想不會因為一個叫法的改變而改變。
日慕鄉關
國民黨互相稱謂為同志,對,是同志!不是什麼座。有一個臺灣版的張自忠電視劇,可以去看一下,連鈞座都不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