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溪隨筆«端午節又到,糉子自己包»

蘭溪隨筆之«端午節又到,粽子自己包» 又是一年的端午節來臨,最想做的事就與以往一樣,自己包粽子。 從小時候到開始工作,記憶中,每年我們家的端午節都是吃母親自己包的粽子,從未例外。小時候的我,對粽子的印象是極為深刻的,那就是母親親手包的四腳肉粽,肉餡的內容也是極豐富的,有五花肉,有排骨等,每次包好後,為區別不同內容的粽子,她都會在粽葉上做上只有她自己能看懂的記號。糯米必需是要經過仔細淘洗,然後用醬油.料酒.味精等調味品浸泡過的,肉及排骨也是要經過醃製的。母親很善於創新,時常在浸泡的糯米中加入黃豆或者綠豆.花生米之類,使粽子的口感異常獨特。粽葉必需是既泛著新綠,而且是寬寬的大粽葉,以至於當時在擁有幾千戶居民的鐵路家屬區,看到別人家孩子端午節吃的粽子都是三角的 ,心裡很是不屑,還有自豪和驕傲。那時候,看到絕大多數同學吃著剝下粽葉之後的白生生的糯米糰,孤陋寡聞的我還很是不解,心中滿是疑惑,那也叫粽子? 怎麼會是三角的呢 ? 同時,心裡更有一種說不出的牛氣,我家的粽子是有肉的,是鹹味的,是有淡淡醬油色的,是很香很香的。你們那種只能說是裹了粽葉的糯米糰子,要不就是加了點紅棗或豆沙餡的糯米糰子。後來 ,我才知道在中國北方,端午節吃的粽子就主要是這種三角的,剝開粽葉後要蘸糖吃的粽子。由於小時候在浙江蘭溪生長,經常在爺爺奶奶或伯伯家吃的粽子都是母親包的這種四角肉粽,而且當時蘭溪的老街上常年都有粽子店,不只是端午節才能吃上粽子,隨時想吃都可去店裡買,或自家大人來包。這個印象如刀刻般印刻在孩提時代我的記憶中,母親知道我們愛吃粽子,不僅僅是端午節,平常也隔三差五地包些粽子讓我們解饞,就像北方人過年或想改善一下伙食,時不時也包餃子一樣。由於經常看母親包粽子,工作之後,回家探親,母親也會為我們包粽子。成家後,無論是在合肥還是在北京,只要是端午節我就會同愛人一道自己包四角肉粽。多少年了,這個習慣始終未變。特別是早已工作的孩子,要吃粽子,必須吃我們自己包的粽子。每逢此時,我主要是享受包粽子的過程,享受包粽子的感覺,享受兒時就開始在心底萌生的母親所給予我們的濃郁如膠般的那種恩愛與呵護。 端午將至,與往年一樣提前幾天,我要去市場選購約有手掌寬.泛著新鮮綠色的寬大粽葉,還有上好的糯米,肥瘦合適的五花肉。將粽葉用水浸泡後一片片洗淨,糯米.五花肉洗淨後用調料浸泡兩小時以上,準備好捆紮粽子的線繩,便開始按照從母親那學會的,也曾無數次實踐過的方法,很有儀式感地開始了雖並不複雜,但難度係數也不小的包粽子的系統工程: 將粽葉彎曲成槽鬥狀託在一隻手上,用另一隻手填入一層糯米後加入五花肉,再填入糯米,擠緊壓實,將"槽鬥"這頭搭在這隻手腕上的粽葉翻蓋於裝在槽鬥狀粽葉裡的糯米之上,包裹起來,如粽葉不足以蓋住糯米,則再加半片或一片粽葉,待四個角及周邊都裹緊後,即用線繩對之實施"五花大綁",紮緊。一個四角粽子就大功告成。如是,一個又一個的粽子就包好了!儘管與母親包的粽子相比,無論外部造型,還是內部構造,以及每一個粽子的大小.均勻程度,都有著不小的差距,好在那撲鼻的肉香和著粽葉.糯米的清香所融合在一起而構成的濃郁粽香,讓我又想起一幕幕兒時看母親包粽子,煮粽子,我和弟妹們眼巴巴地著急想吃粽子的場景。端午節前兩天的晚上,兒子下班回家,一氣吃了五個(每個都在二兩左右)。孫子在幼兒園已吃過晚飯,接回家後,抵不住粽香的誘惑,也吃了一個。 與我而言,包粽子不是手藝,只是習慣和儀式,因為準備和包粽子.煮粽子的過程,就是我體驗中華民族特有傳統文化和歷史的過程,也是我與以往一樣在這個特殊的節日裡,以這種特有的形式體驗與回味母愛的過程,更是在這個特殊的節日中,以這種特有的形式祝福母親的過程。

蘭溪隨筆«端午節又到,粽子自己包»

蘭溪隨筆«端午節又到,粽子自己包»

蘭溪隨筆«端午節又到,粽子自己包»

蘭溪隨筆«端午節又到,粽子自己包»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