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随笔«端午节又到,粽子自己包»

兰溪随笔之«端午节又到,粽子自己包» 又是一年的端午节来临,最想做的事就与以往一样,自己包粽子。 从小时候到开始工作,记忆中,每年我们家的端午节都是吃母亲自己包的粽子,从未例外。小时候的我,对粽子的印象是极为深刻的,那就是母亲亲手包的四脚肉粽,肉馅的内容也是极丰富的,有五花肉,有排骨等,每次包好后,为区别不同内容的粽子,她都会在粽叶上做上只有她自己能看懂的记号。糯米必需是要经过仔细淘洗,然后用酱油.料酒.味精等调味品浸泡过的,肉及排骨也是要经过腌制的。母亲很善于创新,时常在浸泡的糯米中加入黄豆或者绿豆.花生米之类,使粽子的口感异常独特。粽叶必需是既泛着新绿,而且是宽宽的大粽叶,以至于当时在拥有几千户居民的铁路家属区,看到别人家孩子端午节吃的粽子都是三角的 ,心里很是不屑,还有自豪和骄傲。那时候,看到绝大多数同学吃着剥下粽叶之后的白生生的糯米团,孤陋寡闻的我还很是不解,心中满是疑惑,那也叫粽子? 怎么会是三角的呢 ? 同时,心里更有一种说不出的牛气,我家的粽子是有肉的,是咸味的,是有淡淡酱油色的,是很香很香的。你们那种只能说是裹了粽叶的糯米团子,要不就是加了点红枣或豆沙馅的糯米团子。后来 ,我才知道在中国北方,端午节吃的粽子就主要是这种三角的,剥开粽叶后要蘸糖吃的粽子。由于小时候在浙江兰溪生长,经常在爷爷奶奶或伯伯家吃的粽子都是母亲包的这种四角肉粽,而且当时兰溪的老街上常年都有粽子店,不只是端午节才能吃上粽子,随时想吃都可去店里买,或自家大人来包。这个印象如刀刻般印刻在孩提时代我的记忆中,母亲知道我们爱吃粽子,不仅仅是端午节,平常也隔三差五地包些粽子让我们解馋,就像北方人过年或想改善一下伙食,时不时也包饺子一样。由于经常看母亲包粽子,工作之后,回家探亲,母亲也会为我们包粽子。成家后,无论是在合肥还是在北京,只要是端午节我就会同爱人一道自己包四角肉粽。多少年了,这个习惯始终未变。特别是早已工作的孩子,要吃粽子,必须吃我们自己包的粽子。每逢此时,我主要是享受包粽子的过程,享受包粽子的感觉,享受儿时就开始在心底萌生的母亲所给予我们的浓郁如胶般的那种恩爱与呵护。 端午将至,与往年一样提前几天,我要去市场选购约有手掌宽.泛着新鲜绿色的宽大粽叶,还有上好的糯米,肥瘦合适的五花肉。将粽叶用水浸泡后一片片洗净,糯米.五花肉洗净后用调料浸泡两小时以上,准备好捆扎粽子的线绳,便开始按照从母亲那学会的,也曾无数次实践过的方法,很有仪式感地开始了虽并不复杂,但难度系数也不小的包粽子的系统工程: 将粽叶弯曲成槽斗状托在一只手上,用另一只手填入一层糯米后加入五花肉,再填入糯米,挤紧压实,将"槽斗"这头搭在这只手腕上的粽叶翻盖于装在槽斗状粽叶里的糯米之上,包裹起来,如粽叶不足以盖住糯米,则再加半片或一片粽叶,待四个角及周边都裹紧后,即用线绳对之实施"五花大绑",扎紧。一个四角粽子就大功告成。如是,一个又一个的粽子就包好了!尽管与母亲包的粽子相比,无论外部造型,还是内部构造,以及每一个粽子的大小.均匀程度,都有着不小的差距,好在那扑鼻的肉香和着粽叶.糯米的清香所融合在一起而构成的浓郁粽香,让我又想起一幕幕儿时看母亲包粽子,煮粽子,我和弟妹们眼巴巴地着急想吃粽子的场景。端午节前两天的晚上,儿子下班回家,一气吃了五个(每个都在二两左右)。孙子在幼儿园已吃过晚饭,接回家后,抵不住粽香的诱惑,也吃了一个。 与我而言,包粽子不是手艺,只是习惯和仪式,因为准备和包粽子.煮粽子的过程,就是我体验中华民族特有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过程,也是我与以往一样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以这种特有的形式体验与回味母爱的过程,更是在这个特殊的节日中,以这种特有的形式祝福母亲的过程。

兰溪随笔«端午节又到,粽子自己包»

兰溪随笔«端午节又到,粽子自己包»

兰溪随笔«端午节又到,粽子自己包»

兰溪随笔«端午节又到,粽子自己包»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