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溪隨筆之«瞻拜先生之風»

6月25日的下午,也是一個作為地處陝南的漢中完全體現著南方夏季悶熱天氣特點的下午,天上飄著小雨,我和兩位來自北京的媒體朋友,在當地朋友的陪同下,先後來到位於漢中勉縣的武侯墓和武侯祠拜謁.參觀。在這之前,我曾在10餘年前去過湖北襄樊的古隆中,對諸葛亮的印象和崇敬幾乎完全來自書籍和各種影視劇。 諸葛亮,字孔明,漢末琅琊陽都縣人(今屬山東省沂南縣),三國蜀漢丞相,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傑出的軍事家和思想家。諸葛亮作為蜀漢丞相,生前曾被封為“武鄉侯”(武鄉在今漢中市的武鄉鎮),死後又被蜀漢後主劉禪追諡為“忠武侯”,因此歷史上尊稱其祠廟為“武侯祠”。全國最早的武侯祠在陝西省 漢中的勉縣。此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縣武侯祠建於景耀六年(公元363年)春。勉縣武侯祠所在地乃諸葛亮當年赴漢中屯軍北伐的“行轅相府”故址。 武侯墓位於勉縣城南5公里處的定軍山下。蜀漢建興12年(234)秋,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逝於北伐前線的五丈原軍中,時年54歲。臨終前他曾留下遺囑,"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殮以時服,不須器皿"。(這也是此墓歷經千餘年戰火硝煙與社會動盪,從未被盜,保存完好的重要原因)遵其遺囑,楊儀. 姜維等部下密不發喪,調動軍隊徐徐後撤,悄悄退回漢中,將遺體安葬定軍山下。 在淅淅瀝瀝,時斷時續的細雨中,我們行走在武侯墓及武侯祠的步道上.石階中,樓臺裡,壁畫前,樹蔭下......眼前翻滾著延綿不斷的歷史煙雲 武侯墓陵,古‎柏參‎天,‎綠樹‎成蔭‎。‎據‎史書‎記載‎,武‎侯墓‎原有‎古柏‎54‎‎株,象徵‎‎著諸葛亮在世‎的五‎十四‎個春‎秋,‎由於‎天災‎現在‎只剩‎下了‎22‎棵。‎這些高聳的古柏均30‎多米,‎‎直徑都在‎1米‎以上‎,冠‎幅可‎‎達19‎米左右‎。‎197‎8‎年經北‎京林‎學院‎專家‎的‎測定,‎這些‎古柏‎都有‎17‎00‎年以上的‎歷史‎。‎這些‎古柏‎為什‎麼至今還如此茂‎盛呢‎ ? 據有關‎資料‎記載‎,當時及以後很長時間裡,凡來‎武侯‎墓拜‎謁諸‎葛亮‎的人‎們常自‎帶清‎油二‎斤,‎伴‎以草木‎灰或‎者沙‎土,‎刨開‎樹根‎將其‎埋入‎以資‎營養‎。新‎中國‎成立‎後,‎‎國家也非‎常重‎視,對‎這些‎古柏‎採取了許多非常有效的保‎護措施。‎22‎株古柏‎現已‎全部‎編‎號入檔‎,其‎中‎4號古‎柏最‎‎為特殊。‎樹身‎上纏‎繞著‎手臂粗的蔓生‎植物‎凌霄‎。凌霄花每‎‎年夏天開‎花,‎立秋‎結束‎,花‎期長‎達百‎日之‎久。‎花開‎時節‎‎,遠遠望‎去宛‎‎如千年古‎柏開‎紅花‎,紅‎綠相‎映,‎壯觀至極‎‎。 ‎ 按照中國的傳統習俗,一般墳頭是不會種樹,可是諸葛亮墓上卻長了一棵黃果樹。這一現象十分奇特,當然對於此,有一些民間傳說,傳說這是諸葛亮的妻子黃月英化身的樹,長在自己丈夫的墓上擋風遮雨。 ‎武侯墓的後‎方有兩棵古‎桂花樹,‎名曰“護‎墓雙‎漢桂‎”,‎高達‎近20米,‎胸圍‎有1米多‎,冠‎‎幅20米‎‎左右。此桂樹濃‎廕庇‎日,四季‎常青‎,清‎雅幽‎香,‎‎芳香持久‎,喻‎示了‎諸葛‎‎亮“高風‎亮節‎與天‎齊,‎蜀漢‎遺骨‎‎萬年香”‎的內‎涵。‎寄託‎了人‎們對‎武侯的敬仰和‎懷念‎。 勉縣武侯祠位於縣城西 3公里處,川陝公路以南,漢江以北,始建 於公元 263年,比成都的武侯祠還早 50年,是全國最早,也是唯一由當朝皇帝下詔修建的武侯祠 , 因而有 “天下第一武侯詞”之稱。 諸葛亮死後, 朝廷上下都紛紛懇求為他修建祠廟。 但是因為劉備的宗廟建在成都, 多有不便, 於是公元 263年在勉縣武侯墓旁邊為他修建了一座祠廟。明代,因為原來的武侯祠已破損嚴重 , 於是人們在當年武侯相府之地,即現址重修了武侯祠。 武侯祠佔地50餘畝,呈南北佈局,中軸線直穿七進,大都三院並連,現有古建築28座100餘間,規模雄偉,為陝南較大的古建築群。歷代均有修葺,唐、元、明、清都進行過多次大規模的維修,目前保留下來的建築大都保留清代風格。 祠內有一高大牌樓,正面寫著 : 漢丞相諸葛武鄉忠武侯祠。另一面則撰有:天下第一流。意思是諸葛亮一生充滿傳奇、充滿忠誠 , 他是天下第一流的忠誠之士 , 第一流的智慧之星。  武侯祠因其歷史悠久,故歷代名人、墨客留下的墨跡甚多,唐李商隱、宋陸游、明薛宣、黃輝、清王士楨、乾隆皇帝御前侍衛工部尚書松筠、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親王允禮、同治年間出使日本的大臣黎庶昌、蜀中才子李調元、近代愛國名將馮玉祥. 元老於右任等都在此留有墨跡。解放後,黨和國家領導人李鵬. 萬里 . 楊靜仁、宋健、陳俊生、彭珮雲、張震等都曾來此參觀視察,並留有墨寶。  武侯祠內文物豐富,匾聯薈萃、碑碣林立,現有各朝代石碑90餘座,各種文物多件,歷代名人字畫400餘幅,以嘉定年間皇帝親筆御書的“忠貫雲霄”金匾最為珍貴。除了文物古建築外,還有漢柏、漢桂、旱蓮、銀杏等古樹名木,其中漢柏據測定樹齡在1700年以上。旱蓮是世界稀有花木,現被定為漢中市市樹。 令人稱奇的是,在武侯祠中也有凌霄藤蔓纏繞古柏並花開吐豔的奇觀。 在淅淅瀝瀝,時斷時續的細雨中,我們行走在武侯墓及武侯祠的步道上.石階中,樓臺裡,壁畫前,樹蔭下......"先生之風"四個遒勁厚朴的大字再度腦海中浮現(崇聖祠匾,光緒20年,沔邑庠生張廷賢書,語出范仲淹«桐廬郡嚴先生祠堂記»"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句),恍惚之中,諸葛亮在歷史煙雲中穿越而來,形象愈發高大,愈發偉岸。 想想武侯,他的為人為官,他的鞠躬盡瘁,他的名留民心,他的貴譽古今......雖然,他已逝去1800多年,他的思想. 韜謀 . 方略 . 情懷 . 節操 . 為人,已沉澱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的形象早已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素質最具象化的典型代表,他的名字也早已成為聰穎 . 聰明 . 聰敏 . 聰慧與機智的代名詞。他洞察時局的深邃遠見,安邦治國的卓著才能,歷代統治者與老百姓口口相傳的顯著功績,歷代史書均為之稱道的優秀品德,贏得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 . 軍事家 . 思想家 的讚譽和桂冠,應該是實至名歸,當之無愧的。 拜謁中,崇敬之餘,我也回顧自己走過的人生之路,回顧所遇見或接觸過的各色人等,有的印象深刻,有的已然形象模糊,有的甚至早已相忘於江湖,只有斷斷續續的言行似乎還忽隱忽現的留存在記憶中。概括起來,有大智慧的不多乎不多哉,有小聰明,小心機 . 小算計的多如牛毛,比比皆是 ; 更有見利忘義,投機鑽營的市儈小人。由此想來,諸葛亮雖已逝去近2000年,但是作為為人為官,處事處道的一面鏡子,諸葛亮仍然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還將需要他永久的存在下去。

拜謁之後,崇敬有加,感慨而題: 鞠躬盡瘁扶漢祚,

嘔心瀝血事蜀國 ;

三顧茅廬知節操,

兩出師表見韜謀 ;

五丈原上獵獵旗,

定軍山下翠翠柏 ;

儒行將略雙蓋世,

千古醇臣一楷模。

___蘭溪敬題«拜謁勉縣武侯墓武侯祠»

注: 儒行將略,指諸葛亮既有儒家學者的言行舉止,又有軍事將帥的謀略。

醇,同"純",指純一不雜。

蘭溪隨筆之«瞻拜先生之風»

蘭溪隨筆之«瞻拜先生之風»

蘭溪隨筆之«瞻拜先生之風»

蘭溪隨筆之«瞻拜先生之風»

蘭溪隨筆之«瞻拜先生之風»

蘭溪隨筆之«瞻拜先生之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