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教育,論短長,是當今人們熱議的“話題”。而教育的公平和均衡卻又是一個持久的“難題”。
高考是教育的指揮棒、晴雨表。高考怎麼樣,整個教育就會怎麼樣。上個世紀,高校資源有限,高考基本上是精英教育,錄取比例極低,每個學校能被大專、中專錄取的,都是驕子,能進入名校的,更是鳳毛麟角。上世紀末,九八年,九九年,有過小幅度的擴招,儘管甘霖有限,已使許多幸運兒為之欣喜萬分了。到了新世紀,民辦教育的進入,高考資源得以豐富。2004年,高校大規模擴招,“三本”進入本科行列,各中學的錄取率,特別是本科率迅速增長。經過幾年的發展,特別是專科層次高校的發展。高考兒幾乎是由“精英”走向“大眾”,中專早不在其中,大專也不在人們關注的視線當中。於是,“吃得飽”了,就要求“吃得好”。人們的目光便聚焦於本科人數,一本人數、名校人數、清北人數。從這一評價層面講,高考又回到了“精英”教育。
高考的魔棒,輕輕一揮,基礎教育便“全身而動”,原本為“普及性”的教育,也走上了“精英”之路,因為,基礎教育是跟著高考走的。暑期長沙培訓,對幾所中學的瞭解,更是“直觀”地體會到基礎教育的“精英狀態”。
長郡中學,雅禮中學,長沙一中,湖南師大附中,是長沙,也是湖南的四大名校,也是全國百強名校。其中,長郡、雅禮還是百強中進入前十名的。據統計,高考中,四所名校的清北人數佔全省人數的百分之八十,直接出國求學的,一本重點的,更不用說!湖南每年有幾十萬考生,這幾所學校的高考成績佔據了高高的金字塔頂,這就是高考“精英教育”之下的基礎教育的“精英教育”現象。能進入這些名校的學生個個都是“大牛”。據長郡、雅禮的校領導講,能進入四大名校的學生,其中考成績必須達到“5A”(語數英理化須達到優秀的“A”等)少一個“A”即不能進入!僅此,就可以知道這些學生的學習基礎有多牛,素質有多高!雅禮中學有一個男生,一邊要準備物理奧賽,一邊還要參加學生社團的話劇表演,扮演其中的男主角。結果,話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本人還奪得了奧賽金牌!這樣的學生,是真正的精英,進不了名校,那才不正常!在這些名校就讀的學生是幸運的,在此工作的老師是幸福而自豪的。雅禮中學的書記給我們作報告時,拖著悠長的腔調,得意之情溢於言表,真令人羨慕嫉妒恨!
這種“精英教育”現象又是上下連通,一脈相承的。這些名校的旗下有不亞於母體的的名牌初中作為自己的優秀生源地。師大附中,更是初中、小學、幼兒園全學段教育,且都是名聞湘江兩岸。長沙,初中的名校沒做統計,姑且不談。有高中名校,自然就有初中名校,小學名校。長沙當地人有一種說法,小學進不了名校,那麼求學之路,成才之路,基本上就被堵死了。據不完全統計,長沙的小學中,砂子塘小學、大同小學、育英小學、楓樹山小學、育才小學、仰天湖小學、青園小學、清水塘小學、一師二附小、嶽麓實驗小學、師大附小、銅梓坡小學、博才卓越小學、華夏實驗小學、桂花坪小學、三角塘小學等是人們擠破頭想就讀的小學。當地人說,能進入這些小學,就有望在將來進入四大名校,最終走進高校,走向成功。長沙有多少適齡學童?有多少人能成為上述小學的幸運兒?這就是小學階段的“精英教育”。而上述學校中,還有的是民辦小學,有不菲的收費,寒家子弟只能望洋興嘆!有人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殘酷的現實是,有些學童連起跑線都看不到!
今年我校的文理狀元,都來自偏遠山區,貧困家庭。他們的成績,言談,氣質,與狀元名實相符,惹人喜歡。而他們的初中都在縣城中學就讀,享受的是優質教育資源,如果他們一直在他們的家鄉求學,能成為狀元嗎?近幾年,人們發現,農村子弟成功之路越來越窄,寒門子弟在高校中的比例不斷降低。各階層的分化愈加明顯,且代際相傳。這種現象,不能不說源自於全學段的“精英教育”。
國家也注意到了這一嚴峻的社會現象,提出了“均衡”發展戰略。投入大量資源,以期縮小差別,最終達到“均衡”。以我們縣為例,今年投入近10個億資金,全面改造各鄉鎮中學、小學、幼兒園。可以說,在偏遠的山區,學校的建築已是最靚麗的風景。學校的設備配置非常先進,甚至超過了城區學校, 這的確是大快人心的盛事,也是山區孩子們的幸事。但是,“硬件”強硬了,師資等軟件各問題,又是山區教育的一大“軟肋”!什麼時候能達到硬件很“硬”,軟件不“軟”的境界呢?
“均衡”發展,是人們共同的願望,長沙四大名校幾乎都利用自己的優勢組建了教育集團,長郡、雅禮旗下都有幾十所分校、聯盟校。這些學校與名校“共建、共享、共榮”。這是對均衡發展的一大貢獻。但遠不能解決“根與本”的問題,生源、師資的不均衡,決定了這些“集團校”不可能同步發展,“精英”依然是“精英”,名校依舊是名校,“附屬”的依然是“附屬”。這些“集團校”“撿漏”而得到的極少數“精英”學生,也會被“主體校”“共享”,這怕是共享中的一種“資源掠奪”了。儘管治不了“本”,但這種“手拉手”的“共享”與“共榮”,畢竟是一種措施,畢竟有一些效果,比起“無視”“無為”要強多了。
從長沙的走馬觀花,到身邊的切身感受,覺得我們的教育,真是左腳是“均衡”,右腳是“精英”,不知道我們的教育這個巨人,如何邁得開步,且走向何方。只期望我們山區的孩子,在“均衡”中成為“精英”!
閱讀更多 桃園細語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