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传:我是失败者,但我输得心甘情愿,如释重负

以大女主为核心的剧集,一向是成也女主,败也女主。《如懿传》和《延禧攻略》这两部剧,一个以娴妃为主角,一个以令妃为主角,两部剧至今胜负未定,但历史上两个女人却早已分出胜负。

如懿传:我是失败者,但我输得心甘情愿,如释重负

魏璎珞是历史上的魏佳氏,令妃,后升为皇贵妃,代行皇后之职,得一生荣宠。而娴妃是历史上的辉发那拉氏(网络上一般误传为乌拉那拉氏),是乾隆帝的继后,任皇后期间因断发惹怒皇帝,被收回册宝,成了有名无实的废后,甚至死后也只按照嫔的级别来操办丧仪。

这一生,令妃赢了,娴妃输了。

人们愿意写胜利者,或者失败者逆袭为胜利者的故事如《延禧攻略》,因为人们渺小、颓丧、不由自主,太需要励志。

而为娴妃这个失败者写传的《如懿传》,是不是未免太不合时宜了?

这个女人的人生,究竟有什么好看的?

如懿传:我是失败者,但我输得心甘情愿,如释重负

首先,她人生太过扑朔迷离。

她爬到了那个时代女人能够达到的最高的位置,却又狠狠地将自己摔在了地上,图什么?

历史上直接记载关于辉发那拉氏的结局的文字只有寥寥数语:

“三十年,从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后剪发,上益不怿,令后先还京师。三十一年七月甲午,崩。上方幸木兰,命丧仪视皇贵妃。”

皇上南巡还没有结束,辉发那拉氏就被遣返京城,而南巡期间发生过什么,成了永远的谜。

“忤上旨”这三个字令人匪夷所思,到底是什么事情,可以让一个女人失去理智,去忤逆一个君王?剪发这个行为也相当于自杀,因为古代除非有国丧,否则不可以断发。

一个皇室的女人,本该以皇帝为天,因为被皇帝所爱,才算完满一生,又怎么会作出这种越矩的事情去断送自己的前程?

如懿传:我是失败者,但我输得心甘情愿,如释重负

其次,她的人生太过惨烈、极致。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如懿传》里,无论世人凭着这句诗,对娴妃和乾隆帝的感情有多么浪漫的猜想,但是没有一个皇后可以得到爱情,这是事实。

而她从高处狠狠坠落,不是因为摔下来就能得到情,而是没有情,爬那么高又有什么用。

我们想做胜利者,学魏璎珞逆袭,若能机关算尽,勉强也可以。

但是想像娴妃,从一个成功者沦为一个失败者,难。

三百年后,那么强烈的勇气、固执的爱只能成为古老的传言。

《如懿传》是以娴妃为代表的“失败者”的人生,《延禧攻略》却是为胜利者书写的。印象里很深的《延禧攻略》最后一集的一个镜头,拍下了令妃和帝王执手相看的剪影。

错综复杂的深宫里,却有如此空旷干净的一片天地让这两个人在这儿执手相对,让人不得不承认,令妃是后宫里最大的赢家。

那么成功为何成功,失败又为何失败?

因为好手段而成功,因为不够手段而失败,后宫的斗争,看起来似乎就是这样。但是无论是历史还是后人对于史料的加工、创作,都让我们看到,娴妃的失败,没有那么简单。

如懿传:我是失败者,但我输得心甘情愿,如释重负

《延禧攻略》和《如懿传》同样对这段历史有了填补,但是在辉发那拉氏为何有如此结局这个问题上,却是不同的角度。

《延禧攻略》中,娴妃枯坐宫中,心有不甘:我倾尽全部,却还是败了。她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失败,还是魏璎珞告诉她,你爱他,为什么要告诉他呢?先开口的人,总是输了。

而《如懿传》中的娴妃,没有一个失败者,败得像她这么甘心。

但她曾经也是不会甘心的人。

听到宫中的外籍画师郎世宁讲起国外都是一夫一妻,并且可以离婚的轶闻。

她天真地说,如果这样人人都可以做一心人,做不了就可以自愿分开了。

在皇帝回答说虚空妄想没有任何意义之后,她还追问皇上难道就不想一生只一次心意动,一生只为一个人吗?这个话题最终不了了之。

郎世宁总和人闲谈说起这些,人人都没有当真,因为人人都知道顺势而为。

而心中有“一生只爱一人”的种子的如懿,已经露出生不逢时,不合时宜的姿态了。

如懿传:我是失败者,但我输得心甘情愿,如释重负

这颗种子犹如一颗易燃的火种,随时会燃烧起来并长久下去,但是却没有把她烧得够清醒。

后来,宫中两位皇子接连被毒害致死,所有证据指向如懿,皇帝内心虽存疑,却也不得不为堵悠悠众口,将她送入冷宫。

她眼里含泪,问是皇上的本心吗?

皇帝却答,是不是本心已经不重要了。

因为君王有君王的身不由己。

就是这个时候,如懿和《延禧攻略》里的淑慎有了区别,如懿从这个时候开始,已经知道自己会失败。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小儿女的缠绵情分,在宫墙里,随时要为去圆更大的格局而牺牲。

而在冷宫里的她,尽管生活已经被撕开了理想,出现了现实的残酷裂缝,她还是心心念念地想着皇上对她说过的三个字。

这三个字是她最想要听到的,却不是天下女人最爱听的我爱你。

而是“你放心。”

这三个字代表着信任,但信任,和想要信任,是有区别的。

如懿是想要信任,她心中的幻梦很大,至少在紫禁城里看来很大,在彻头彻尾失败之前,期冀一把。

在如懿与乾隆的相爱与决裂中间,有一个恨字过渡。

如懿恨乾隆,乾隆也恨如懿。如懿恨乾隆将她打入冷宫,却不妨碍她仍然爱得热烈。

乾隆恨如懿不够柔驯,加之后宫很多人利用如懿的性格特点把很多坏事嫁祸于她,令乾隆屡屡起误会,对如懿印象变差。而如懿不改刚毅总是直言劝谏,让二人的关系更疏远。

如懿自少年时期就是俏皮真挚不做作的少女,只不过为了生存渐渐藏起锋芒。她以为自己的真,可以放心的显露给乾隆皇帝。但是他有天下要管,无暇保护她的纯真和锋芒,甚至在猜忌、摩擦中亲手毁掉了它们。

这个失败者的结局,看似是由非常小的理由催发的。那时皇帝南巡,欲召幸风尘女子,如懿劝阻不成,当场断发。

这一次断发,是积年的深入心底的失望迸发出来,一下子拿出了最惨烈的决裂姿态。古时总说结发夫妻,她会顺了自己的心意,做一个决裂的仪式,在心里割断这段情缘。

如懿传:我是失败者,但我输得心甘情愿,如释重负

失败者早知道自己会摔倒,但在心如明镜之后,她仍然坚持保持着容易摔倒的姿势,直到真正摔得粉碎,尝到自己身体粉末的味道,才会决心放弃。

因为她和别的女人不一样,别的女人在做的,无非是索取,和自保。

而她是在成就自己,是在完成一种纯粹。

“真正的失败来自情感。”几年前我曾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多年来总觉得词句不通,觉得是病句,直到亲临了那种语境。

直到终于发现,你、我、和我们身边的人,我们的失败,不是来自种种硬伤:才华、容貌、智商……

而是来自于情感。

情感,也许替换成狂热的感性更能说明它的分量,它意味着,不问前程地去满腔热烈去付出。

难道娴妃就不够聪明?只是不如魏璎珞不爱而已。

人人都想成为魏璎珞,把万人之上的帝王变成你的大猪蹄子,让浪子泊岸,哑巴开口。

但是,醒醒吧。

电视剧里的世界始终只是一个强大的泡沫帝国,如果有幸,编剧导演所制造的泡沫还能给人的生活一点提示,但更多的是满足人们的意淫,情场职场皆得意的魏璎珞,就满足了全民意淫。

可我但愿人不是只得了一个爽字,总归要看懂魏璎珞的成功背后背负了多少东西,又看懂娴妃失败背后的心甘情愿,才没有枉费这几十个小时。

魏璎珞的驭夫术,我们难道没听过?我们就不知道先开口就输了,就不知道得不到的更加爱?

每天成千上万的大小自媒体,将魏璎珞的行事作风奉为教科书,无一不在给你上这堂课,我们该怎么在情场中使用我们的策略。可这样浅显的小伎俩,其实每个人都看得懂,甚至每个人,也都曾渴望自己能够在感情中去践行。

这些伎俩或许真的有用吧。但是你学的会吗?

有首歌里唱:真正爱的人,全部都爱得很英勇。

英勇的人学不会这种伎俩,因为这种英勇,甚至是笨拙,是愚蠢。

如懿传:我是失败者,但我输得心甘情愿,如释重负

那个后宫百人斩、心狠手辣的娴妃,却老老实实地为她的爱人着想,就算全天下人都不理解你,我也会理解你。

这句话的立场是,我们的爱情里,一点成本都不需要你付出,你只要接受爱与理解就可以了。

而魏璎珞呢,多聪明。沉得住气,一点点从乾隆帝手中讨到成本,她从来都懂得,对方付出的越多,就越觉得离不开她。

聪明绝顶,但太聪明的爱里都掺杂算计,爱不纯粹。

如懿传:我是失败者,但我输得心甘情愿,如释重负

辉发那拉氏不臣服于权利,不稀罕皇后之位,不臣服于皇帝权威,不惧生死,只臣服于爱,而当爱而不得,就断发以示情断,也算给自己一个交待。

这样的人,性情太真,所做所为都是在守护自己。

守护那个初降人世,不够“聪明”的自己。

她会头破血流,但根本无需你同情安慰。

怎么还真的不够聪明了?只是不愿意把聪明用到那人身上。

如果真的要她去“聪明”,她会觉得自己不够真。

而你要“聪明”的人去爱,她却发现自己不聪明。

但是失败者有失败者之歌,她至少成全了自己的心,失败得心甘情愿、失败得如释重负。

如懿传:我是失败者,但我输得心甘情愿,如释重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