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军:壮大县域经济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

杨晓军:壮大县域经济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

的十九大报告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最佳桥梁,也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所在,是乡村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其发展的方略方式、速度力度、效果效益等对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关键性作用。

壮大县域经济是实现产业强农民富的重要抓手。中央确定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活富裕是根本。但囿于乡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基础条件及产业要素集聚不足等现实状况,难以承接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也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集中开发;且发展现代农业也离不开县域配套产业链的完善,等等。这些因素注定了乡村产业振兴必须依托县域大产业来支撑、来配套、来带动。通过借助县域经济,尤其是园区经济的发展壮大,可充分发挥县域产业在物流、人力等要素成本相对中大型城市明显较低的优势,进一步释放县级城市在产业布局、创业就业、生活消费等方面的区域便利性和城市集聚性,依托县域城区、园区的特色产业加速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助推农民增收致富。

壮大县域经济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必要前提。推动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生态宜居是关键、治理有效是基础,但归根结底还是管人、用人、育人的问题。当前,随着我国生产力大幅提升,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大中城市转移,由于外出务工人员离家较远,难以兼顾家庭建设、乡风文明建设、生态环境维护、乡村治理等,不利于乡村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在外务工的党员以及青年高学历人才等能人外出,导致农村党组织领航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因此,通过在县级城区、园区等发展实体经济,将最大程度地吸引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回县城就近就业创业,并在创收的前提下兼顾好家庭建设、乡村治理,助力乡村振兴。

壮大县域经济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相比一线大城市,县级城市拥有城区到乡村以及田间到市场、到舌尖的距离最短,农民融入城镇成本最低等独特优势,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有助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8.5%,但中部地区的大多数县级城市远低于这个平均水平,城乡融合发展还有较大空间。所以,要重塑好城乡关系,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就必须依托县域经济的发展,推动城乡产业、生态、文化、公共服务等协同发展、共融共享,走好城乡科学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县域兴衰直接影响乡村进退,必须不断壮大县域经济,方能更好加快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乡村振兴是一篇关系全局的大文章,必须置于县域发展全局通盘考虑,必须紧紧依托县域经济全面发力。县级党委政府要发挥自身优势、把准主攻方向,通过自力更生、积极作为,加快壮大县域经济,推动乡村振兴,更有效地落实好党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总要求,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努力跑出产业发展的“加速度”。结合本地实际,依托好县域园区、城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等,通过筑巢引凤带动优势产业、乡村产业协调发展。不断强化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积极引导高新技术产业与优势特色产业同步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培植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助推高质量发展。随着县域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县城人口的日益增多,将进一步激发县域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延伸产业链,有效增加农业产业附加值,加速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努力打造人才荟萃的“聚宝盆”。

县级城市要勇于参与“人才争夺战”,根据自身实际出台相关人才引进计划或创新创业激励政策,把人才政策挺起来。通过在县域园区搭建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科技园,建立研发总部或科研中心等,把创业平台搭起来。要出台更优惠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政策,同时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促进农民工变技工,知识变财富。全面增强县城消费功能,探索打造集休闲、购物、康养于一体的县级城市综合体,实现商业聚集、消费聚集、人气聚集,还可以吸引更多的退休老干部、中老年高级知识分子等人群返乡养老,为乡村振兴献计出力。

努力营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环境”。县级党委政府要不断优化基础服务环境,协同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配套功能建设,加快实施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打造生态宜居之家,为企业、客商落户县城营造绿色环境。县级政府要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等政务服务改革,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努力实现政务服务标准化、智能化、便利化,打通服务企业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还要根据企业和群众的需求,探索在土地、税费、融资、用电等方面实施一批降本减负措施,让企业轻装上阵,加速助推项目落地投产。

加大对县域经济扶持力度。进一步疏解一线大城市的非核心功能,推动优质发展资源更多地流向县域,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助推乡村加快振兴。首先,推动产业布局向县域倾斜。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在重点项目和产业布局上,适当向县域、乡镇、特色小镇倾斜,加快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其次,推动要素配置向县域流动。将税收、土地、投融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优质发展要素推向县域,部署更多的专项资金和试点工程,促使县级城市变“跟跑”为“领跑”,为乡村振兴增添加速度。最后,推动优质人才到县域发展。根据县域发展实际,制定更具激励性的大学毕业生、技术人才以及医务、教育专业人员到县级城市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的支持政策,为县级城市拉通“人才专线”,为推动县域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汇集智慧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