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90後對成熟的見解,你長大了嗎?

成熟的四標誌

一位90後對成熟的見解,你長大了嗎?

只要時間到了,

不管你準沒準備好,

你就是個成年人了,

全社會對你都能理直氣壯地

“作為一個成人而所有期待"

1one“長大意味著,自己選擇的路,哭著咬牙也要走完”

◆想要長大,從為自己拿主意、做選擇、也擔起責任開始

emm..講一個剛發生不久的事情

我有一個表妹,剛大學畢業不久,

找了個朝九晚五的工作,

因為公司離家有一段距離,公交車也不是很方便,

所以她決定自己開車上下班。

可是她在大學期間學了駕照後就再沒碰過車,

當她跟我說這件事時已經開車一個星期了

我問她,沒碰過車,你不怕嗎

她說,怕,但是是我自己決定的事,咬著牙也要做到,沒有人會幫自己一輩子。

是啊,畢了業,是成年人,

長大了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一位90後對成熟的見解,你長大了嗎?

2two

“長大意味著,我不容許外界標準來定義「我是誰」”

◆我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是誰?

“90後?單身狗?吃貨?上班族?南方人?北方人?”

用標籤來介紹自己當然無可厚非,

但是這些標籤都必定會帶來一個問題:

每個標籤,都代表一群人;你佩戴這個標籤,

就註定你和同樣帶有這個標籤的人,有某種共性。

群體,滿足了你的歸屬感和安全感。

但這同樣也是個追求和提倡個性化的時代,

只有當一個人具有 “不可替代性” 時,

ta 才不會被世界淘汰、

才會永葆自己的競爭力。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

為自己積累多樣化的標籤、在豐富經歷的同時、找到自己的獨特性

上面說道:我們自己的身份,避免不了對社會上各種標籤的依賴。在我們有能力為自己自創標籤、或是脫去所有標籤之前,不如抓住各種體驗生活的機會,多社交、多實踐、多學習 —— 旅行、讀書、健身、參加線上線下各種討論活動,都可以 —— 來為自己累積越來越多的標籤。

只要你的身份標籤比別人多、組合標籤的方式也就更多、表現自己的方法也就更多、看待這些標籤的視角和選擇也就會越清晰,你也就越瞭解自己、越能明白自己是誰,越發成熟了。

漸漸地你會發現:自己的標籤會成為個人無限的資源和籌碼,能夠順應多個社會場合、也能表現自己的獨特性,因為 ——

你既能達成這個世界制定的標準,也四處散發著別人沒有的個人魅力。只要你願意,你可以填好多坑;而這個坑一旦被你填上,他人便無可代替。

—— 在你成功進化成一瓶 “獨一無二的萬精油” 之時,你就真的長大了。

所以我們歸根究底、回到家面對鏡中人時,還是要問:“去掉這些標籤之後,你到底是誰?”

一位90後對成熟的見解,你長大了嗎?

3three

“長大意味著,啃老還是自給自足,我都是生活的主人”

“車子房子,我一定要用自己賺來的錢買、不動用爸媽的資產”

才算長大、才算自立嗎?

不,

《晚熟時代》一書中,就討論過這樣一個問題:

“畢業後再啃老三年,可恥嗎?”

至於這個問題的結論,

機智的你肯定已經猜到了:

不可恥。或者至少,沒必要覺得可恥。

啃老,未必是年輕人自主自願的選擇。

這是個社會現象,

也可能由父母從小對我們的教育所致。

完完全全依靠自己的財政獨立,

有多少人能做到?

別說 18 歲了,28 歲也夠嗆、38 歲都難說……

無法理解?

沒關係,我們可以去了解了解如今的房價

然後再拿工資算算,

每個月能攢多少錢,要攢多久?

才能付得起一套房子的首付?

接觸到這些,

你會感受到有父母的支持,是幸事

父母支持不了,是現實。

一位90後對成熟的見解,你長大了嗎?

4four

在徹底做到財政獨立之前,先力爭精神獨立

什麼叫精神獨立?

我們面對父母的付出,

衡量以下幾個問題,

是否以尊重我們為前提?

還是以他們自己的認知為唯一標準?

這種愛的表達方式是否符合我們的真實意願、個人喜好?

如果我們對以上兩個問題的回答都是 YES,

於是決定接受父母的幫助,

比如讓爸媽搞定房子首付、

或是幫忙承擔一部分房貸月供等,

這本身沒有什麼對錯,

只是單純美好的父母愛孩子、

孩子接受了父母的愛。

但我們要反過來思考:

這樣對父母的生活質量是否有什麼影響?

如果是的,那麼同樣的影響如果換做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是否能夠接受?

無論是將來用金錢、還是用其他方式,我們要怎樣報答(甚至是償還)父母今天的付出?這種報答方式,能否讓雙方都感到心安?

最後我們還必須要思考的、更重要的實際問題是:

父母和長輩作出犧牲和努力、為我營造的條件、提供的資源,對我有什麼價值?

我要如何將其保值、併發揮更大的效用?

在這幾個問題上、想不清楚、或是父母和子女無法達成共識的話,愛的表達和接收的頻率就難以調和、親情也可能變味。

我們最不希望的,是看到期待我們成長、想幫助我們成長的人,

到頭來 “好心幫了倒忙”。

而我們作為子女,明明接受了家人莫大的幫助,

也承載了他們太大太大的 “犧牲”,

內心裡想說句 “感謝” 都覺得酸苦。

所以,父母愛孩子、想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孩子,這本身沒什麼問題。關鍵在於:彼此都要想清楚:究竟是為什麼幫、怎麼幫、會帶來什麼後果、這些後果要如何應對、這份幫助有什麼實際的意義和價值。

這份幫助,建立在彼此尊重、精神獨立的基礎上,所以可以相安無事,所以親情正濃。而我們也能真正得到父母親愛的滋養,繼續茁壯成長。

悲傷的歲月就這樣悄悄地走掉了。

本來以為悲傷的日子會很長,

但是,

當一個人努力生活努力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時,

就會暫時忘記了曾經的傷痛,

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輕鬆的快樂。

時間就這樣在不經意中帶走了所有的不快樂,

這就是歲月的魔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