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之前,晋国赵氏宗主赵鞅为何要杀邯郸赵午?

要理清晋国这次内乱的线索,必须对第二次弭兵之盟后晋国的政局做一番简要回顾。

第二次弭兵之盟时,晋国的执政是“赵氏孤儿”赵武。赵武于公元前541年去世,韩起继任为执政。韩起长寿,直到公元前514年才寿终正寝,继任者是魏舒。公元前509年春,魏舒死于宁地(在今河南省获嘉县),士鞅成为新任执政。

“三家分晋”之前,晋国赵氏宗主赵鞅为何要杀邯郸赵午?

获嘉县,雕像据说是周武王姬发


此时,晋国三军将佐如下:

中军将士鞅,荀跞佐之;(士鞅为士匄之子,荀跞乃荀盈之子)

上军将赵鞅,荀寅佐之;(赵鞅为赵武之孙,荀寅乃荀吴之子)

下军将韩不信,魏侈佐之。(韩不信为韩起之孙,魏侈乃魏舒之孙)

这份名单中的六个人,可以大体分为两派,赵、韩、魏三家为一派,士氏和两个荀氏(即智氏与中行氏,同出荀氏,荀跞为智氏,荀寅为中行氏)为另一派。两派明争暗斗了许多年,到士鞅执政时,斗争已经渐趋明朗化,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魏舒刚死、士鞅刚刚成为执政时,就令人强行撤掉了魏舒棺材的柏木外棺,这意味着,魏舒仅以大夫之礼下葬。显然,士鞅羞辱魏舒不仅是对魏氏的挑衅,更是明白无疑地向赵、韩、魏一派施压。

士鞅执政共计八年,期间他以权谋私,成功地将士氏打造成了晋国最强大的家族,狂横一时,却也使晋国在国际上的声望江河日下。召陵聚兵伐楚,正是他听了荀寅的无耻建议,下令退兵,从而令诸侯大失所望。

公元前501年,士鞅离世,三军将佐依次递增,荀跞成为新任执政,而士鞅之子士吉射递补为下军之佐。

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随着士鞅的离世,两大派别的力量对比开始发生变化,终在十年之后完成大逆转,以赵氏为主的这一派完全占据了上风。

说来奇怪,此番巨变的缘起,竟是赵氏内部的动乱。河

“三家分晋”之前,晋国赵氏宗主赵鞅为何要杀邯郸赵午?

河北邯郸,丛台


公元前497年,身为赵氏宗主的赵鞅,命令守卫邯郸(在今河北省邯郸市)的大夫赵午(赵氏旁支,乃赵穿之后,与赵鞅同辈份)将此前卫国进贡的五百户人民,从邯郸迁到晋阳(赵鞅封邑,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为赵鞅家臣董安于所筑)。这五百户人民,是公元前500年赵鞅围卫时,卫国用以求和的贡献,当时,赵鞅把他们安置在了距卫国不远的邯郸。

赵午答应了,但是邯郸城中的赵氏长老们却深感忧虑,他们担心把这五百户人民迁走后,卫国会仇恨邯郸赵氏,如此则邯郸难免遭殃。如何才能在不得罪卫国的情况下,把这五百户人民顺利迁到晋阳呢?长老们想出了一个迂回曲折的办法——邯郸起兵侵齐,齐必定来报复,那时,邯郸就以避祸为由,把五百户卫人迁至晋阳。

这个方法十分冒险,万一齐国下了狠手怎么办?邯郸人必定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对齐国的侵袭很可能只是一次小小的骚扰,而齐军一到,邯郸稍战即求和。只是邯郸人如此煞费苦心地把五百户卫人迁到了晋阳,却没有想到另一节——赵鞅大怒,他把赵午召来,囚禁于晋阳,而后遣使通知邯郸人:我要杀了赵午,你们再选一个人做邯郸之主吧。

赵鞅为何发怒?是因为邯郸侵齐而没有向他这位宗主禀告?或者是嫌邯郸迁徙卫人的时间拖后了?但这两条理由都不至于到了非杀赵午不可的地步,因为赵午毕竟把那五百户卫人迁到了晋阳。

“三家分晋”之前,晋国赵氏宗主赵鞅为何要杀邯郸赵午?

山西太原,晋阳古城遗址


因此,赵鞅发怒要杀赵午,最大的可能就是他讨厌赵午,早就在找时机和借口杀他了。而赵鞅之所以要杀赵午,极大可能是因为赵午乃荀寅的外甥。也就是说,赵鞅杀赵午,表面是赵氏内部之乱,实际上是赵鞅在向荀寅(中行氏)发难。当然,赵鞅也很清楚,荀寅与士吉射是亲家,关系之亲密非比寻常,他向中行氏发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向士氏发难,一旦对抗发生,中行氏与士氏必定联手对付赵氏。

对此,赵鞅并不担心,因为赵氏并不孤独,他的背后站着魏氏与韩氏,以及虽与中行氏同出一源但显然不同心的智氏。

是年夏,赵鞅杀赵午,而赵午之子赵稷与赵午家臣涉宾随即据邯郸而叛。

六月,晋上军司马籍秦兵围邯郸。此次围城,显然是赵鞅借了国家之名义,因而也征召了中行氏、士氏的族兵。可想而知,中行氏和士氏不可能参与,二氏不仅不参与,还联合起来,准备发兵攻打赵鞅。

消息传出,赵鞅家臣董安于急忙禀告其主:可否先动手?赵鞅应该预料到了中行氏与士氏的反应,但他不敢先动手,按照晋国的法令,率先挑起战端者,死罪。董安于说:那就由我来扛罪责吧。

七月,董安于不顾赵鞅反对——也可能是赵鞅假意反对——起兵攻打中行氏与士氏,二氏则针锋相对,联手合攻赵氏宫室。赵鞅不敌,仓皇逃奔晋阳。他什么都想到了,就是没想到中行氏和士氏的攻势竟然如此凶猛。

(《大梦春秋》108,待续。文图原创,盗用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