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春節文化和儺文化的關係考析(上)

□ 盛朝新

  永城春節文化與儺文化的關係極其密切,春節活動的一部分重要內容是由儺文化演變而來的。為什麼儺文化會演變成為春節的主要內容?春節文化又是如何與儺文化融合在一起的?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特別是進入21世紀的今天,永城春節文化在時代大潮中又經歷了怎樣的嬗變?本文重點梳理了永城春節文化與儺文化的歷史發展脈絡,並就其時代發展變化進行了深度探討。

  從春節文化和儺文化的起源看,中原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春節文化和儺文化皆起源於此,從古老的農耕文化中誕生,但儺文化比春節文化的起源更為古老悠久。考古資料研究表明,儺文化在龍山時代就已經萌芽,儺元素融入春節文化首先起源於中原地帶,然後向其他地方輻射。

  春節起源於古代年頭歲尾的祭祖活動,在祭祖活動中,家家戶戶都要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在供桌上,擺好香爐、供品。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有的地方還要叩拜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供品有羊、菜、點心、飯等,俗稱“天地供”。由家長主祭,燒三炷香,叩拜後,祈求豐收,最後燒紙,俗稱“送錢糧”。人們在春節期間祭祀祖先、叩拜神靈,其實就是給祖先、諸神拜年。春節俗稱過年,據研究,過年正式形成於漢代。但是在民間流傳著一個古老的傳說,傳說遠古“年”本是一種兇猛的動物,危害人類,人們想盡各種辦法最終戰勝了“年”。後來為紀念這個日子,每年舉行慶祝儀式,由此形成過年習俗。因此春節文化內涵與祭祀慶祝文化是一脈相承的,還包含有逐邪祛災、除舊佈新的吉祥文化。

永城春節文化和儺文化的關係考析(上)

儺文化

  儺文化起源於夏商時期黃河流域的東夷地區,是崇尚鳥的民族的一種宗教禮儀,是祭祀崇拜鳥文化的一種原始圖騰活動。儺事主要表現為驅儺,驅儺就是古人帶著猙獰的面具,多個人或集體手舞足蹈,做出各種鬼怪的模樣,大喊大叫,伴著石、木棍或金屬的敲擊聲,擺出威脅、驅趕的動作,力圖將鬼怪趕走。“儺”字右偏旁的“佳”字,即由甲骨文的鳥字演變而來。東夷是尚鳥的民族,“儺”字帶有鮮明的歷史印痕。儺事的主要目的是驅鬼除疫、賑災壓邪、祈祥納福。除夕即是由儺祭(臘祭)演變而成的民俗,與儺有同源性、同理性、同效性。據史料記載,中原春節活動中的儺事在北宋時期依然盛行,自元代開始,中原儺事被元代統治者視為異端而遭到封禁,儺戲由此遭到滅頂之災。明代中原儺事有所恢復,但清代又遭到清朝統治者的毀滅性摧殘,從此中原轟轟烈烈的儺事徹底消失了。但儺文化的痕跡依然可尋,永城漢畫像石中就有大量表現驅魔納祥的儺文化圖畫刻像。專家指出,中原漢畫像石中的龍騰虎躍、百獸率舞、舞樂百戲等其實就是漢代儺舞儺俗的表現。

  從春節文化表現儺文化的形式看,永城春節文化的活動主要有:祭灶、祭祖、除夕、放鞭炮、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吃餃子、拜年、發壓歲錢、走親串友、吃元宵、點燈等。其中與儺文化最為密切的有:除夕守歲、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放鞭炮、發壓歲錢。

  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是一種古老的民俗,最初的時候門上掛的是桃符,桃符的作用是驅鬼辟邪,這與一個古老的傳說有關。傳說在遠古,有神荼、鬱壘兩兄弟住在度朔山,山上有桃樹,每天兄弟兩人在桃樹下監視天下鬼怪,一旦發現有惡鬼,就將其投入虎口餵食,因此惡鬼皆懼怕桃樹下的神荼、鬱壘。人們便在桃木上刻畫神荼鬱壘的畫像,掛在門兩邊驅鬼辟邪,後來演變成後世的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貼春聯的範圍在中原農村一帶很廣,除了門之外,過去還貼在糧囤、牛棚、豬圈、雞舍、石磙、紡車、水井、鍋臺、耩子、架車子等物件上,現在汽車、家電、電動車等也貼春聯,而且這些春聯的內容都是針對各自所貼的對象而寫出的文字,皆是祈福、祝願和讚美的吉祥語。群眾認為,過年是一件大事,一元復始、萬象更新,與自己有關的東西都應該隨著人過年,一張火紅的春聯雖然簡單,但濃縮了群眾濃厚而深沉的過年情結,表達了人們美好的祝福,賦予了新年的喜慶,象徵著普天同慶、皆大歡喜。

  放鞭炮源於爆竹,同樣與驅鬼逐魔有關。據說爆竹原是燒竹子,竹節燃燒發出噼噼啪啪的巨大響聲,可以嚇跑各種野獸和鬼怪。火藥發明後,爆竹改成鞭炮,既可以驅邪,又可以慶祝,鞭炮從此成為過年活動的主要標誌之一。春節放鞭炮並非隨意燃放,放鞭炮的時間都是精心選擇的,每一個時間段都有其深刻的含義。以永城地區為例,除夕和大年初一是放鞭炮最為關鍵和隆重的時刻,除夕的中午,全家團圓吃餃子,但在餃子下鍋之前,必須放鞭炮,而且鞭炮只能在餃子下鍋之前放,絕對不能也不允許在餃子下鍋後放,這裡面顯然有重要的吉祥和慶祝含義。除夕晚上關門之前,必須放鞭炮,叫關門炮,這與驅邪有關。大年初一早上開門,必須放開門炮,這也與驅邪納祥有關。大年初一早上全家吃餃子,但在餃子下鍋之前,必須放鞭炮,而且這次的鞭炮要比除夕的更大更響。放鞭炮時間節點的重要性在辭舊迎新中表現得十分完美而又淋漓盡致。鞭炮的燃放具有固定的規律性,必須準時正點而又恰到好處,才能體現出春節的隆重熱鬧和大吉大利。儘管人們已經不理解鞭炮中的古老儺元素,但儺文化的吉祥含義十分鮮明。

  壓歲錢也跟鎮邪祛鬼有關,這一習俗在遠古就已存在。古代由於社會生產力發展極其低下,醫療衛生條件非常落後,各種疾病橫行肆虐,許多兒童因病夭折早殤,深受迷信思想影響的父母和長輩們,為了孩子健康成長,往往利用迷信的道具給孩子佩戴護身符,在護身符上刻上龍虎等圖案或辟邪文字,以達到驅除鬼怪邪魔、保護平安的目的。漢代護身符演變成為厭勝錢,它不是正規流通的貨幣,而是錢幣形狀的辟邪品,錢正面有“祛殃除兇”等吉祥語,背面有龍鳳龜蛇等圖案,人們希望用這些護身符壓住各種邪祟,祈求神靈保護平安,它是長輩送給孩子的“尚方寶劍”,祝福保佑孩子健康成長。壓歲錢後來演變為流通的貨幣,其驅邪逐魔的儺文化歷史痕跡依然可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