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三不知”,究竟是哪三个“不知”?

侯挺


平时我们经常会说“一问三不知”这句话,那么这“三不知”具体指的是什么大家知道吗?

一问三不知”的典故其实出自《左传》。相传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苟瑶率大军攻打郑国,齐国非常害怕晋国强大后对自己造成威胁,于是便派名将陈成子带兵暗中帮助郑国。

有一天,一名属下向陈成子报告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说,晋军打算出动1000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准备将我军全部消灭。”

陈成子听了之后勃然大怒,骂道:“出发前国君有令,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兵,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就算出动了1000辆战车,我们也不能避而不战。你刚才的话无疑是涨敌军威风。灭我军志气,回国后我要报告国君。”

该下属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其开始、发展、结果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再向上报告。而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急着报告,难怪拍马屁拍到蹄子上,必然是没有好结果的。

一问三不知,现指怎么问都说不知道。“

三不知”指不知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大多在警示的语境下使用。比如,人们常说:“一定要好好准备,不要到时候别人一问三不知。”另外,一问三不知也有装糊涂,假装不知道的意思,有明哲保身的意味。

在生活中,其实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没有好好准备的情况下,确实容易被人一问三不知。这种时候无疑是令人尴尬的。所以,做任何事情前一定要做好万全的准备,多储备一些知识。如果你什么都不知道,别人也很难信任你。

生活中可能也会遇到一些总爱装糊涂的人,你问他什么问题,他都是一问三不知。总喜欢藏着掖着,那么这样的人,最好不要深交。

看了以上这些,是不是觉得汉语真的是博大精深呢,很多典故都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要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多学一些,总是有好处的。

——END——

大家是否知道这一典故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哦。

职场技能掰开揉碎讲给你听,欢迎关注【霸王课】头条号,一起加速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场精英~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

霸王课


“一问三不知”这句话,如果用在现在,那就是问了好几个问题,都不知道,用来比喻,工作、学习不认真,对于应该掌握的知识或者情况,却完全不了解。那么“一问三不知”最开始的意思并非如此,这里面的三不知,是对一个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不知道。

“一问三不知”这句话出于《左传》。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荀瑶(智瑶,后来魏赵韩三家灭了智氏,然后再三家分了晋国)率领晋军攻打郑国,此时的郑国相比晋国来说,当然是比较弱小的,当时能跟晋国相抗衡的只有楚国、齐国、秦国。

郑国自然不是晋国的对手,郑国国君就就派了公子般到齐国求救,公子般见了齐王,跟齐王说:如果晋国灭掉了郑国,那边实力会大涨,会对齐国不利的。齐王认为公子般说得有道理,就派大夫陈成子(田成子,田氏代齐)率齐军跟着公子般前往郑国。

齐军到了淄水河边的时候,天降大雨,齐军士兵不愿意冒着大雨过河,郑国的向导子思知道,如果齐军等大雨过后再渡河,那么郑国都城就有被攻破的危险,就一直劝陈成子渡河。

陈成子也知道事情的紧急,就命令齐军必须冒着大雨过河,最终齐军渡过淄水河,来到了晋军的面前。齐军的出现让荀瑶感到很意外,荀瑶看到齐军阵型严整,他对身边的部将说:我们可能打不过齐军,我们还是撤军吧。

荀瑶派使者去拜见陈成子,想去离间陈成子与郑国之间关系,陈成子直接把这个使者给赶走了。这个时候有一个荀寅过来跟陈成子说:有一个人从晋军那边过来,跟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们齐军的兵营。

陈成子怒斥他说:我来的时候,齐王交待我说,不要怕晋军,要勇于跟他们作战。即使晋军派了一千辆战车来,我们也不能避而不战。你怎么可以说出这样长他人士气,灭自己威风的话呢?

荀寅十分惭愧,他感叹的说:一个聪明人考虑一件事情,应该要对一个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要十分的清楚,然后再向上级汇报,而我呢,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就向上级报告,自然是要碰壁的。几天之后,晋军撤军了,齐军自然也撤军了。


历史简单说


一场战争引发的思考

一问三不知是一场战争引发的思考,先来说说这场战争。时间已是春秋末期,这是晋国和齐国最后一次争霸主地位,期间晋国和齐国之间进行了大大小小许多场战争。其中一场战争是齐国救郑的战争,这时候晋国准备出动大量的战车来攻打齐军营地,荀寅打探到了这个消息就立马去禀报当时齐军的主将劝说避而不战。


始、中、终也

荀寅不经大脑思考就去劝说避而不战的行为当然惹得主将的一顿大骂,也是经过这番被骂,荀寅醒悟了过来。知道自己有三不知,即不知道对方为什么要这么多战车进攻;然后用什么样的具体方式进攻,我们有没有方法应对;最后赢了或者输了对双方各自有什么后果。这些都没有去认真的分析就得出结论就去说避战当然就被骂了。所以这所谓三个不知就是始、中、终也。


一问三不知最开始是指事情的起因,然后可能会有什么样的过程,最后是可能导致什么样的后果。但是随着时间发展,也有了其他的意思,比如明明知道,却装作一问三不知。或者是问什么都不知道等等,这就是随着应用场景改变而衍生出来的意义。


淡看天上月


“一问三不知”的典故,它的原始涵义对于今天的职场人士非常有警示意义,它告诫我们在做事情,做决定或者向上级汇报工作的时候,必须要对事物发展的开始,发展与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才可以行动。

相应的,“三不知”就是不知道事情的开端,不知道事情的发展,不知道事情的结果。


1 一问三不知的出处: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同“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简单来说,故事是这样的,公元前468年,晋国攻打郑国,齐国担心晋国强大,就派陈成子带兵支援郑国。

有个名叫荀寅的下属冒冒失失的向陈成子报告说:“有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骂荀寅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方才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 回国以后,我要把你的话报告国君。”

荀寅挨骂之后反思自己,报告情况的时候太鲁莽:“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用今天的话来说:君子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始)、中间的发展(中)、最终的结果(终)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可以向上级报告。今天我对这三方面全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难怪被领导修理。

所以“ 三不知”就是指对于事物的开始,发展和结果都不了解。

2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问三不知在今天又有了更加丰富的含义。

第一个新含义:当我们形容一个人工作不称职的时候,可以说这个人一问三不知。

第二个新含义:当我们形容一个人揣着明白装糊涂,不关心与己无关的事情时,也可以用这个成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红楼梦》中王熙凤跟平儿评论一些住在贾府里的人,谈到林黛玉和薛宝钗时说:“一个是美人儿灯,风一吹就坏了;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其实,薛宝钗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她是什么都知道,但是比较世故和谨慎,不随便说话而已。

在你的身边,有一问三不知的人吗?他属于哪一种三不知呢?如果是薛宝钗那一种,你要当心了。


铁锤历史


有句话叫“一问三不知”,我们都知道这句话是全然不知的意思。但也有人是知道但假装回到说不知道,所以这句话也侧面说明这个人装糊涂,明明知道情况却不告诉对方。那这三个“不知”,是指哪三个呢?为什么不是四不知、五不知呢?

先来说说“一问三不知”的相关典故。据记载这句话出自《左转》,晋国的荀瑶率领军队攻打郑国时,荀文子认为,不可轻举妄动,他说道:“君子之谋也,始衷(即'中’字,三代'衷’字有“中心”一解)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从这段话可以理解,“三不知”指的是开始、中间、结局都全然不知。

后来用“一问三不知”来含糊回答别人的提问,装糊涂来明哲保身。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卷三说道:桂娘一定在里头,只作三不知,闯将进去,见他时在做道理。

而如今这句话多数用来回答全然不知道的意思,不仅仅是对事情的开始、经过和结尾,而是事情都不知道。比如课堂上,老师提问学生课程问题,学生可能因为不会就回答:不知道,这时老师会说:学习不好好学,一问三不知。这里的意思就是单纯的不知道的意思。

无论是真的不知道还是某种原因而假装不知道,都可以引用“一问三不知”这句话。了解这句话的典故以后,就知道三不知不是特定的指三个不知道,而是虚数。常用来表示对事情全然不知情,或者装作不知道来达成某种目的。


决胜网


“一问三不知”中的三不知有多种说法,最深奥的解答是,①不知然;②不知其然;③不知其所以然。第二种解释是:①不知何人;②不知何地;③不知何事。第三种解释是:①不知你;②不知我;③不知道自己。第四种解释是:①不知南北东西;②不知早晚春夏;③不知天高地厚。……总之,意思是什么都不知。


时代傻瓜李博士


“一问三不知”是指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

1 “一问三不知”这个典故的溯源: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中记载,晋国的荀瑶率兵围攻郑国,齐平公怕对齐国构成威胁,派陈成子率军援救。

荀瑶见陈成子部队军容整齐,担心打不过遂命使者前去游说,谁知被陈成子识破,荀瑶更是犹豫不定。

晋国使者走后,有个叫荀寅的部将报告:“有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营门,准备把齐军全部消灭。”

陈成子正颜厉色道:“即使晋军派出一千辆以上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回国以后我会报告国君。”

荀寅自知失言,后悔地说:“今天我才知道,自己为什么总是得不到信任而要逃亡在外了。

君子谋划一件辜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会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怎能不碰壁呢,7几天后晋军撤兵,陈成子也率军回国。

后人遂根据此话概括出“一问三不知”一词。

《左传》中所说的“三不知”很明白,是始、中、终三阶段三方面都不知道。

邓拓在他的《变三不知为三知》一文中,对“始、中、终”做了很详细的阐述:

“‘始’,就是事物的起源、开端或创始阶段,它包括了事物发展的历史背景和萌芽状态的种种情况在内。

‘中’,就是事物在发展中间的全部过程情形,它包括了事物在不断上升或逐步下降的期间各种复杂变化过程在内。

‘终’,这就是事物发展变法的结果,是一个过程的终了,当然它同时也可以说是另一个新过程的开始

所以“ 三不知”就是指对于事物的开始,发展和结果都不了解。

2 “三不知”还有突然、一下子的用法。

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卷三说道:“桂娘一定在里头,只作三不知,闯将进去,见他时再作道理。”用“三不知”表示匆匆忙忙、冒冒失失。

《金瓶梅》十三回里有“那西门庆三不知正进门,两个撞了个满怀。”可见,“三不知”还有突然、一下子的用法。

清代无名氏所作《定情人》中写道:小姐一见彩云,就问她:“我刚与若霞说的几句话,怎就三不知不见了你,你到哪里去了这半晌?”而到现代,“三不知”就只是表示对情况一无所知了。

3 “一问三不知”在今天的新含义。

第一个新含义:当我们形容一个人工作不称职的时候,可以说这个人一问三不知。

“一问三不知”的典故,它的原始涵义对于今天的职场人士非常有警示意义。

它告诫今天的我们在做事情,做决定或者向上级汇报工作的时候,必须要对事物发展的开始,发展与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才可以行动。

相反的,“三不知”就是不知道事情的开端,不知道事情的发展,不知道事情的结果。

第二个新含义:当我们形容一个人揣着明白装糊涂,不关心与己无关的事情时,也可以用这个成语。


有书共读


1、不知道自己是谁?自以为是。2、不知道要自食其力,啃老族。3,兄弟姐妹为钱财,父母亲遗产而反目成仇,忘却手足情。不知道人生骨肉情亲情是无价宝贵!那就是如今的三不知!



战斗的青春亮哥


小时侯,我们经常会听老师要求,复习功课,不然,老师课堂提问了,"一问三不知",同学们的目光,会让自己很难为情;


长大了,应聘工作,总是提前做准备,了解应聘中相关资料和基本要求,唯恐考官提问时,"一问三不知"。


实际上,心中还从来没细想过,"一问三不知",究竟是哪三个"不知"


看到这个问题,我认真地查阅了相关资料,终于搞清楚,知道了正确答案,现在与大家共享。

"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译成现代文,意思是: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其的开始、发展、结果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


而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面急忙报告,难怪拍马屁拍到蹄子上,不会有好结果。


这里有个故事:


公元468年,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了防止晋国强大,就派陈成子带兵援郑。


两军对垒时,有一个叫荀寅的人,报告陈成子说:"有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晋军打算派一千辆战车来袭击齐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


陈成子听了大怒,骂道:


"出发之前,国君有令,不要追零星的千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国出动1000辆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刚才的话,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回国以后,我要报告国君"。


荀寅自知失言,感慨说:"君子之谋,开始、中间、结果三方面都要考虑到,才向统领报告,今天我三不知就急忙来报告,统领不骂死我才怪呢!″


"三不知"是指:事情的起因不知、经过不知、结果不知。


"一问三不知",是一个汉语词汇,平时经常会被使用,现在也指怎么问都说不知道,对内情一无所知。

比喻对实际情况了解太少。


比如小说《二刻拍拍案惊奇》卷三中:"桂娘一定在里头,只作三不知,闯将进去,见他时再作道理"。


"一问三不知",现在还被指有装糊涂,假装不知道,明哲保身的意思。


比如清代无名氏所作《定情人》中写道:"小姐一见彩云,就问她,`我刚去与若霞说的几句话,怎就三不知不见了你,你到哪里去了这半晌?′


古代文化中通俗词汇很多,让我们成为有心人吧,多去探清它们背后的故事,以便让人们能够更加准确地去使用,并发扬光大!


幸生


1、“一问三不知”,即:不知道事情的起因,不知道事情的发展过程、不知道事情的结果。

2、语出《左转》,《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有载,晋荀瑶带领大军伐郑,齐军前去援郑。齐军中荀寅进谏不被主将采纳,自我反省,他说道:“君子之谋也, 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3、《左传》中所说的“三不知”,就是是“始、中、终”三个阶段都不知道,现在一般指什么都不知道或什么都不说、装糊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