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縣村莊志」順河「大聖集」,先民們的自豪與榮光

豐縣人都知道順河有個村莊叫“大聖集”,但你知道大聖集的來歷嗎?

“大聖集”,位於縣城北40餘里處,是一個較為古老而又頗負盛名的集市。

來之不易的村名

“大聖集”的前身是“大莊”,古代念(dài代)莊,後來因為欲成集而未獲批,更名“待成集”。

“大聖集”之名稱起源於明·永樂初年(公元1403年),相傳是距此不遠的曲阜孔子後裔、“衍聖公”的子孫曾來此駐足,看到這裡的繁榮景像和人氣旺盛的狀況,便在這裡留住下來參研學問,小住經年,因而大大提升了這裡的文氣和聲名。

因為當時在明朝,對孔子是最為推崇的時代,“大成至聖先師”的名號就是在明朝洪武年間由皇帝朱元璋予以追封的,他把孔夫子封為“天下文官祖,歷代帝王師”,成為至高無上的稱謂,所以人們稱之為“大成至聖先師”。

那麼,至聖先師的子孫都能看重這個地方,並留下來在此傳播“聖人”的思想和教誨,那是多麼至高無上的榮耀啊!因此,人們剛好也趁機把那個懸而不決的“待成集”,改稱為“大聖集”,既可解決設集不成的難題,也能借助“聖人”的光環為本村增光添彩,諒他縣政府也不敢不批。

於是,這個“大聖集”就在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正式命名得成,可以名正言順的正式經營了,而且成為一個非常響亮、非常榮耀的村名、地名,直至今天。

仁義之風盛行


歷代《豐縣志·風俗篇》所言:“地鄰鄒魯,夙有儒風,然俗好剛勁,尚氣節,輕剽急疾,雖庸下莫肯少俯。”隋《地理志》亦云:“賤商賈,務稼牆,尊儒慕學,有洙泗之風。”

正是有著這樣良好的學風、家風,才會形成如此良好的社會風氣,因而才會使這裡的集市祥和旺盛,聲名遠播。

自這裡成集之後,便將農曆每月的三、六、九設為集會之日,一里多長的南北街面上攤位林立,商品琳琅滿目,人流如潮,擦肩搓背,交易聲、吆喝聲、藝人的說唱聲,此起彼伏,喧囂震耳。

此外,每年的三月十五、十一月十三和臘月十三為各廟宇的香火大會,蘇魯豫皖接壤地區的人們推車荷擔,來此趕香火大會,猶如過節一樣,喜氣洋洋,笑語歡歌,給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帶來無比的幸福和自豪。

「豐縣村莊志」順河“大聖集”,先民們的自豪與榮光


時過境遷,物換星移。隨著時勢的變化,大聖集上的萬福庵、天齊廟、西大寺和古墳臺等歷史文化遺存,都於抗日戰爭期間被炸燬和扒掉,只留下美麗的故事供後人回味和傳說。

大聖集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乃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這裡都是豐縣順堤區、第八區的區公所駐地,成為打擊侵略者、民族求解放的堡壘陣地。

1958年,區公所遷至順河集之後,這裡的集市貿易逐漸衰落,直至廢市。但它曾經的輝煌仍然激勵著生活在此的單、尉、高、馮、劉、魏等十餘個姓氏的大家庭奮發向前。

【編後記】仁義之鄉大聖集出過那些名人?有怎樣膾炙人口的事蹟?敬請期待,同事歡迎讀者諸君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