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兵向西」(五)開國大典上的騎兵

「騎兵向西」(五)開國大典上的騎兵

“我們騎兵師參加過開國大典 。”第一次認識陳老,就和我說到了騎兵第一師這段師史 。

三年解放戰爭時期,作為人民解放軍戰鬥序列中的一個重要兵種,騎兵部隊在挫折和勝利中發展壯大,一直打到戰略決戰,騎兵第一師前身各部隊參加了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戰役 。

大青山騎兵支隊與陝甘寧晉綏聯防軍騎兵旅合編,發展為綏蒙軍區騎兵旅、晉綏八縱騎兵旅,簡稱綏騎,1949年3月統一全軍組織和番號,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第一師,師長康健民,政委李佐玉,政治部主任強自珍,參謀長封致平。

晉察冀軍區察北分區三個騎兵團,簡稱察騎,1949年5月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第三師 ,師長鬍德利,政委梁正中,參謀長袁健,政治部主任李虓。

冀魯豫軍區騎兵團,後為晉冀魯豫野戰軍、中原野戰軍一縱騎兵團,1949年整編為中原軍區河南省軍區騎兵團,團長萬懷臣,政委江川,參謀長司家榮。

騎兵第一師、騎兵第三師、河南省軍區騎兵團,就是建國後騎兵第一師的前身 。

騎兵編制不同於步兵,騎兵團一般沒有營級編制,而是直轄騎兵大連,如騎兵三師編成時,全師共2000多人 ,騎兵部隊是各軍區、野戰軍作為機動力量使用的精兵 。

同時,還有內蒙古人民解放軍騎兵部隊,稱為蒙騎,主力在東北戰場參加了遼瀋戰役,一部在華北作戰 ,是另一支功勳卓著的騎兵部隊 。

各路騎兵轉戰在東北、華北、中原的遼闊戰場上,至1949年統一整編,全軍共有十四個騎兵師,加上各野戰軍的團級以下騎兵單位,控馬挎刀官兵不下十萬 。

1949年7月,東北、華北(除綏遠部分地區)、中原已經全部解放,第二、第三、第四野戰軍正在向中南、西南進軍,風掃殘雲般地卷擊國民黨敗軍,第一野戰軍發起扶眉戰役,拉開了解放大西北的序幕。這時,晉綏戰場上,參加大同戰役後的騎兵第一師奉命轉入剿匪,騎兵第三師返回察北歸建 。

這一天,騎兵第三師接到軍區一道命令,頓時,騎兵們激動地把帽子扔上了天 ——騎兵第三師作為全軍騎兵部隊的代表,被選調參加開國大典 。

打出一個統一的新中國,對於這支付出無數犧牲的軍隊來說,是崇高的榮譽 ,他們浴血奮戰之時,最大的祈盼,就是迎接這一天的到來。

陳老1958年入伍時的老首長、後來任騎兵第一師參謀長、軍區副司令員的李正忠中將,談當年參加閱兵時的心情,先提到的不是榮譽,而是感慨:“勝利來之不易,戰友的鮮血沒有白流 。”

李正忠時任騎兵第三師作戰參謀,是開國閱兵騎兵序列的擎旗手。

「騎兵向西」(五)開國大典上的騎兵

李正忠將軍1945年參加八路軍,身經大小几十次戰鬥,先後參加過遼瀋和平津戰役。老人說過:有的戰友穿上軍裝第一天就倒下了,一同參軍的夥伴有近百人犧牲,得知我們部隊參加開國大典,接受毛主席、朱總司令的檢閱,大家激動地擁抱,流淚,很多人幾晚上都睡不著覺 。

察騎部隊1942年才建立,在各支騎兵部隊中是“小兄弟”,隨著戰爭的推進,開始由遊擊作戰向運動戰、正規戰轉變,但因作戰頻繁,正規化、系統化的騎兵訓練沒有時間開展,開國軍事盛典這樣的大場面,人沒經過,馬也沒見過,所有的戰馬必須整齊劃一, 步調一致,不能有一匹戰馬受驚失控,這對察騎部隊是個考驗 。

第一步先要挑人選馬,完成人員、馬匹編組,參閱人員必須政治可靠,技術過硬自不用說,參閱的馬匹更要精挑細選。騎兵們幹勁沖天,每天除了苦練,還要精心給馬喂料,洗澡、梳毛,把戰馬養護的膘肥體壯,要確保人馬一條線,站的穩,走的齊,踏出騎兵威武雄壯的氣勢來 。

為了讓戰馬適應“地上戰車轟鳴,空中戰機呼嘯,禮炮連天、軍樂鏗鏘、紅旗如潮人如海”的壯觀場面,騎兵用炸藥包,按照禮炮的節奏依次點響, 同時組織大批群眾進場“圍觀”,營造鑼鼓喧天、紅旗招展的熱鬧氛圍,伴以高音喇叭持續播放《解放軍進行曲》、《騎兵進行曲》,反覆灌耳音,直練到戰馬對這些聲響全不在意為止 。

按馬匹的顏色編隊,是作戰時很多騎兵部隊的慣例,如馳騁冀中根據地的冀魯豫騎兵團 。開國閱兵為了軍容威武整齊,騎兵方陣也分別編成白馬團、紅馬團、黑馬團。察騎部隊很有些在戰場上橫衝直撞、立有戰功的軍功馬,就因為長了身“雜毛”,被刷了下來,戰馬的主人們情緒不是一般的大 ,“有些戰士氣的還哭了鼻子 。”

陳老的另一位老首長,騎兵第一師的趙子靈團長,是當年參加開國閱兵的白馬連連長 。陳老就是趙團長到甘肅寧縣接的兵 ,那是1958年。陳老常言,難忘趙團長對自己這個新兵的關懷和幫助,難忘這位性格耿直,愛護下屬的老團長。

「騎兵向西」(五)開國大典上的騎兵

光陰荏苒,李正忠將軍、趙子靈副司令均已作古 。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閱兵式上,海軍、步兵、裝甲兵、炮兵方陣之後,騎兵第三師代表人民解放軍十萬騎兵壓軸出場,受閱官兵騎乘1979匹戰馬,分為12個騎兵方陣受閱,軍容威武、陣列整齊地走過天安門廣場,高質量地完成了開國閱兵任務,得到軍委和閱兵指揮部的高度讚譽,給當年參加觀禮的的人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寫下了騎兵第一師師史上極為光榮的一頁 。

「騎兵向西」(五)開國大典上的騎兵

老人家給這支軍隊注入了睥睨一切對手的軍魂 ,為人民服務 。

馬通人性,戰馬是騎兵無言的戰友,在與陳老攀談中,陳老經常說這句話,老騎兵對戰馬的感情是非常真摯的,戰馬能隨著戰友的意志,一絲不苟地完成每一個動作,有時候,人和機器還真不如馬 。

閱兵訓練時,察騎部隊以為,別的兵種只要保證人的素質到位,機器精心測試保養,就不容易出問題,而騎兵方陣受閱難度很大,最擔心的就是自己的戰馬不聽話,結果經過突擊訓練,踏入閱兵場,戰馬非常給戰友爭氣,倒是機器出問題了。

裝甲方陣的一輛戰車,駛過天安門不遠就熄了火,被後邊的戰車頂著推了出去,天安門城樓上的黨和國家領導人都看到了。裝甲兵的閱兵指揮員裡有田漢的兒子田申,他聽著父親創作的《義勇軍進行曲》隨著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奏響,激動不已。偏偏出現了這麼輛不爭氣的裝甲車。

也不能怪裝甲兵,那時的機械化裝備都是繳獲和撿來的雜牌貨、老爺車,再怎麼仔細也難保證不出問題 。空軍連參加閱兵的飛機都不夠,為了營造聲勢,幾架飛機要重新繞飛回來重新通場,部分戰鬥機還要帶彈受閱,防敵空襲,受閱後在空中轉入戰備值班 。

人,也出問題,中國請來負責拍攝影片的蘇聯攝影師,典禮結束後,存放在賓館的彩色膠片因失火全部損毀,我們今天看到的開國大典視頻都是黑白的,就那麼短短几分鐘,那是中國攝影師所拍的一部分,幸運的是毛澤東主席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鏡頭保留下來了,遺憾的是各軍兵種閱兵的全過程,晚上北京焰火聯歡的鏡頭再也看不到了,包括騎兵第一師將士們的英姿 。

中國的閱兵式為什麼世界聞名,那是有傳統,有傳承的 ,開國閱兵這個頭就開的強悍,給以後的歷次閱兵注滿了一種精神,別人單純模仿是學不去的 。

值得回味的是,開國大典的分列式,首先出場的是海軍,那時的海軍弱的可以忽略不計,偏就放在戰功卓著的步兵、炮兵、騎兵之前,這是要告訴海峽那邊和後邊的大國,無論什麼時代,換成什麼軍兵種來對抗,統一都是必須的,中國有維護自己利益的決心。騎兵就是最好的例子,當年的各路人馬,勁旅也好,雜騎也罷,都灰飛煙滅了,只有解放軍的騎兵還在駿馬奔馳 。

騎兵第三師參加開國閱兵後,又連續參加了1950年到1952年的三次國慶閱兵,緊接著撥轉馬頭,要向西開進了 。

請看下篇,甘青川邊大剿匪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