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庫存不解決問題 H&M如何找回消費者的喜愛

服飾行業清庫存的生意,最近是越來越火了。

業內有“這個行業看誰能賺錢,就是看誰的庫存更乾淨”的說法,長期來看,服飾生意是時尚、質量、價格和持續性的結合,然而一家服飾公司出現問題,往往最先體現在庫存上。

此前虎嗅曾報道過通過給品牌方打通微商渠道的好衣庫、愛庫存,其中好衣庫拿到了騰訊領投的B輪融資,而靠存庫特賣的壯大的唯品會,也開始在微信裡搭臺。“炙手可熱”的拼多多,也同樣有很多品牌商入駐,成為其庫存清理的渠道。

知名品牌都揹著“品牌包袱”,會謹慎選擇特賣、折扣渠道清貨,在微信渠道這種去中心化的隱蔽場景中,分銷庫存對品牌形象影響要低一些。

而“品牌包袱”和庫存的矛盾,在快時尚品牌上放得更大。預判流行、少量多款、快速上新,把適量的產品在合適的時間放在合適的地點,快時尚品牌有高於行業的資金週轉速度。但同樣,趨勢的誤判以及長尾商品的乏力會帶來很大的庫存風險。而快時尚品牌又不願過多打折銷售,影響品牌形象,擠壓新品的利潤。

現在,全球第二大服裝零售商H&M集團正經歷二十年來的最大的業績低谷,同時也被庫存問題所困擾。

業績剎車,積壓庫存

據H&M發佈2018上半年 (2017年12月~2018年5月) 財報,在過去的半年時間裡,集團的含稅銷售額為1140.17億瑞典克朗(約127億美元),與去年同期持平;上半年經營利潤為72.15億瑞典克朗(約合8億美元),同比降低33%,經營利潤率7.3%,去年同期為11%,同比下降3.7個百分點。

銷售與去年同期持平,但上半年H&M集團門店總數又增加62家,增店不增收,H&M的銷售出現問題。

從去年年底,H&M就開始思考提振業績,都能據上半年財報顯示,H&M在德國、美國市場的銷售下滑嚴重,情況並沒出現好轉。

H&M的銷售增速停滯,使H&M的庫存規模進一步擴大。上半年,H&M庫存達到了363.33億瑞典克朗(約合40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3%。已經佔H&M銷售額的31.9%,而去年同期為28.2%。

怎麼這麼高的庫存?快時尚品牌上新速度快,每次上新的深度都比較淺,核心問題,還是在銷售上。“市場已經趨於飽和,競爭的品牌也在變多。目前幾乎所有快時尚品牌的銷售增長都在放緩,這是不可避免的趨勢。”No Agency分析師唐小唐曾表示。

另一方面,H&M面臨線上對手的壓力,2017財年H&M的電商收入為290億瑞典克朗,約合222億元人民幣,佔總收入的12.5%,看起來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但ASOS、Zalando、Boohoo等“超快時尚”品牌正在以更快更頻繁的上新、更低的價格和渠道優勢加速搶奪H&M的年輕客戶。

促進銷售或處理存貨,無外乎營銷活動和打折手段,2018上半年其毛利率為53.2%,比去年同期54.7%下降1.5個百分點,顯然H&M降低了售價。

與之同步的是銷售與管理費用的上升,2018上半年H&M銷售與管理費用同比增長5%,佔營收比重為39.5%,去年同期為37.8%,同比上升1.7個百分點。財報顯示,近四年的營銷及管理費用成本增幅分別為9.5%、7.5%、17.8%、20.1%,主要用於線下布店、IT和物流、線上擴張。

燒庫存治標不治本

H&M不斷推出新的款式,撩起消費者的購物慾望,而其預知市場、快速上新的方式,生產大量衣物必然會有庫存的壓力。但打折會損害品牌形象,H&M非常看重外界的評價,其大力推行環保和回收,從而表現出良好的企業形象贏得公眾的好感。

丹麥《Operation X》曾曝光H&M會以發黴或不符合安全質量標準為理由定期焚燒庫存,每年焚燒12公噸未出售衣物,而其焚燒的產品與在售產品的檢測結果並無二致。

一邊樹立環保可持續的形象,一邊焚燒產品浪費資源汙染環境,H&M“打臉”了自己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但為了品牌形象,寧願燒掉、捐掉也不願降價銷售,已是時尚界的一貫套路。

就如同近期Burberry燒掉約2.5億人民幣的庫存一樣,捐贈和降級流通都會影響品牌的知識產權和品牌逼格,而H&M和Burberry的做法都不是特例。

H&M也承認了定期燒燬衣物的行為。說實話,打折處理拉低售價,未必能覆蓋成本,也會影響新品的銷售,一把火燒掉,真是最省事的做法,但這種做法“治標不治本”,而且庫存撥備都需要合理的理由,燒是不可能隨意燒的。

雖然管理層不希望過多打折,讓H&M成為廉價的折扣品牌,但顯然浪費資源的做法更給品牌招黑。上半年毛利率下滑,顯示H&M在做打折處理,而H&M預計在2018年第三季度,服裝價格會有大幅下降,顯然是準備快速處理庫存問題。

如何抓準流行趨勢?

對於銷售的低迷和庫存問題,H&M寄希望於獨立折扣平臺以及線上線下的一體化。

普遍觀點認為H&M需要發力電商,但BOF援引法國興業銀行分析師Anne Critchlow的話指出,“對於H&M這樣的零售商而言,從線上線下兩個渠道同時賣貨會嚴重縮減利潤。H&M的價格低廉,擴展電商業務可能新增的物流成本使得H&M的電商進展緩慢。(這裡指的是自營電商)”

今年3月,H&M在天貓商城上線,這是其第一次通過第三方進行銷售,雖然中國市場並不是H&M的主力市場,很多產品線沒有投放,但觸網接觸中國的人口大盤子,應當可以帶來線上銷售的增長。

此外,H&M還開設了折扣電商平臺Afound,Afound不只銷售H&M集團旗下品牌木業有其他知名品牌商品,同時Afound包括網站和線下實體折扣店,Afound的投入也不低,但H&M還是希望自己掌控線上渠道,並且能儘量“體面”。

H&M預計在天貓和Afound等措施的刺激下,集團本財年的在線收入將至少錄得25%的增長。不過電商只是一方面,H&M的優勢在於積累的直營門店網絡,未來銷售的重心還是會在線下。

財報也顯示,H&M沒有放緩線下開店的腳步,尤其在新市場的拓展上,H&M仍是優先選擇門店擴張。

據福布斯8月的報道,現在H&M正在加碼技術,提高其供應鏈和門店運營的效率,並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洞察流行趨勢和消費者行為,以期擺脫銷售蕭條,主要的動作在以下方面:

1、靠大數據提升供應鏈效率以及優化定價,通過合理的定價戰略避免不必要的庫存;

2、分析當地用戶的退貨、收據和匯源數據,推進千店千面和本地化;

3、提高物流效率,提升送貨、退貨體驗;

4、加碼RFID技術打通線上線下,發展智慧門店;

5、推出可根據地點氣候定製服裝面料、顏色和細節的設計、生產服務。

在以前,快時尚品牌可通過快速模仿頂層品牌的設計,來預測消費者的喜好,但現在社交媒體打破了原來自上而下的時尚傳播路徑,需求也更加多樣化,預測流行的效果大了折扣。加碼大數據洞察需求,憑藉快速反應的供應鏈生產投放直營渠道,H&M有成功轉型C2B模式的可能。

此外,H&M又擴充了自己的產品線。今年4月H&M推出了第九個新品牌:/Nyden。基本上,快時尚品牌都在子品牌,以期切入更多細分市場以及高端市場,ZARA和優衣庫也都如此,通過自建和收購加碼高端品牌。

/Nyden定位為針對千禧一代的輕奢服飾,從概念到上貨品牌整個生產週期為3~4周,但H&M強調這並不是一個快時尚品牌,而是以意見領袖作為品牌合夥人,打造一個有一定門檻的半封閉“消費者族群”,此外,從設計上,新品牌有很強的無性別味道,概念性和社交話題性都不錯。

用社區身份認同吸引千禧一代,/Nyden的理念值得期待,不過品牌的聯合創始人兼CEO OscarOlsson在7月宣佈離開該項目,給新品牌蒙上一層陰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