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功罪隋炀帝(二)——“大业”大业

公元604年,三十六岁的杨广终于坐上了大隋皇帝的宝座,也开始了他的“暴”君生涯。翌年元月,杨广改元“大业”,大业就是要成就千秋万代瞩目的伟业之意。而事实上他也做到了这一点。好不容易坐上皇位的杨广一扫心中的压抑,准备放手大干,一展心中抱负,以扬名青史。在他十三年的皇帝生涯中,他大兴工程,建东都,置关防,开运河,筑离宫,巡江都,同时又大兴文治,三征高丽,可以说真称得上“大业年间干大业,千秋功罪后人评。”而我们当然也不能放过对此的评述。

千古功罪隋炀帝(二)——“大业”大业

杨广登基剧照

杨广继位之初便建东都洛阳。仁寿四年(604)十一月初三,隋炀帝驾临洛阳,随之发布了营建东都的诏令。开始了对洛阳城的建设。而他营建东都也成了他大兴土木,劳役人民的罪证。而事实上,隋炀帝营建洛阳更多是出于对政治军事经济的综合考虑,及洛阳对控扼东方的重要性的充分认识而作出的决定。如果说直接触动杨广要建东都的我想刚是他弟弟杨谅的造反。(由于和主题无太大关系,这里就不详说了,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己去查阅这段历史。)

从更深层次讲,隋炀帝营建东都实为当时政治,军事,经济的客观要求。纵使此时的皇帝还是杨坚,恐怕他老人家也会去修的。从军事上讲,因为长安“关河悬远,兵不赴急。”在平乱时极为不便。隋府兵多集中在关中,遇到大规模叛乱,由长安调兵,军令不畅,不利于迅速作出反应。政治上说,隋承北周,从僻处西隅的关陇地区东进南下,进而一统中国。统治者自然以关陇贵族为中坚。并竭力去加强关陇地区的军事优势,以“内重外轻”的体制去驾驭四方。当然这也是例朝历代的通例。这样长安也自然就成了西魏,北周,隋以及后来唐的政治中心。当时面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建都长安也更便于就近指挥。然而关东地区面积广大,长期受东魏,北齐的统治,存在着重大的不稳定因素(古代的关东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而山东指华山以东)。江南旧陈地区的士人对北方人怀有恐惧心理,其背反心理较关东地区更强。开皇二十年的江南大叛乱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隋要加强对关东和江南的控制,必须营建新都。从经济上讲关中地区资源日益枯乏,关东地区已经超越关中,而江南经济自魏晋以来,取得重大的发展,逐步赶上北方地区。所以为了便于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同样需要营建靠近关东,江南的新都。而洛阳地处中原,北靠黄河,交通便利,地理位置极为优越,成为新都的首选。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隋炀帝在营建新都的诏令中所说的关于洛政治军事形势,经济状况,地理位置等方面的理由都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这说明营建洛阳确实是他经过深思之后作出的决定,至于《诏令》这里不再引述。有兴趣或有疑问的人可以自己去查。

洛阳正式建于大业元年三月,也就是炀帝继位的第二年,至大业二年正月完工,前后历时十个月,可谓神速。洛阳新城的规化是由大建筑师宇文恺制定的,是一座精心设计,规模巨大的城市。据史载,“都内纵横各十街,分一百三坊 ”“每坊东西南北各广三百步,开十字街,四出趋门”“筑西苑,周二百里”……

如此规模宏大的都城在十个月间建成,对人民劳役之重,可想而知。这也许就是为何这会成为杨广罪证的原因。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洛阳确实成为隋唐以及后代中原交通的要道,成为控制中原地区的重城。隋末不就有“得关中,洛阳者得天下”的说法吗。关中是守成之地,而洛阳则是控制天下局势的关键。李唐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不也正是因为如此嘛!可见洛阳的重要性。更可以看出杨广的高瞻远瞩,眼光独道。只不过是他做得太急了而已,以至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反成了人民的灾难。不过我想杨广也多半是想给后世子孙留下一个可以利百世的大礼吧!这使我想起了汉初萧何建未央宫的故事。当刘邦对华丽的未央宫表示不满时,萧何回答此是一劳永逸之举,可以防止后世子孙贪乐而大修宫殿。历史证明,萧何是正确的。不同的是未央宫是刘邦的子孙得益。而享受洛阳成果的则是李唐王朝罢了。这当然是杨广未曾想到的。

千古功罪隋炀帝(二)——“大业”大业

隋朝洛阳规化图

我一直认为隋炀帝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皇帝,长期镇守边镇,使他比别人更清楚边防的重要性,而且对于突厥铁骑的恐怖也必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在这里我忍不住插句题外话:由于中原地区(当然这个中原是广义上的)一直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纵然南北朝时期一度为少数民族统制,但其农耕文化并没有被改变,在此文化的基础上,中原地区的军队多以步兵为主,而北方广茂的草原,游牧民族因其的生活习性则多为骑兵。稍懂军事的人就会知道以步兵对抗骑兵的结果。从秦至汉,由汉到唐,一直至明,中原的汉族统治者一直就在寻找能够对抗北方铁骑的方法。宋朝就有位牛人弄出个什么万人队,不过效果好像不怎么样,而且还起了反作用。其实以步兵对骑兵也并不是毫无办法,罗马的重装步兵就是最好的例子,不过中国士兵好像一直没有穿几十斤重铠的习惯。有人也许会问,中原也不是没有胜利啊,从最终上讲还是中原胜的时候多嘛!这里面其实有着相当多的原因,首先就是当时中原的政治经济文明程度要远高于少数民族地区;其次中原多是以防御为主;再次惟数不多的进攻形胜利恰恰是中原采用了“骑兵对骑兵”的策略。无论是汉的霍去病,还是宋的岳飞,亦或是明的常遇春、徐达、蓝玉,都是出色的骑兵将领。霍去病的羽林军就是大汉最精锐的骑兵。然而由于文化和经济基础的因素,中原地区仍是以步兵为主,像霍去病,岳飞,常遇春那样的骑兵统帅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只是短瞬的闪耀就成了绝响。因此中原地区在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还是以防御为主。因为天才不会总是出现。为了对抗骑兵的快速进攻,自秦始皇开始,几乎历代帝王都在修长城,隋文帝就曾修过五次之多。不得不承认,在以冷兵器为主的古代,长城确实对阻挡北骑的入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千古功罪隋炀帝(二)——“大业”大业

这句题外话插的有点多,书归正传。作为亲身体验过突厥铁骑的杨广,修长城,也是个必然的选择。虽然这个时候的东突厥已经臣服于隋,可是谁能保证不会再入侵呢?大业三年(607)四月,隋炀帝开始了他长达两年的对赵魏地区巡查,并“发河北十余郡丁男凿太行山,达于并州,以通驰道。”也就是在太行山横截开出一条弛道,从河北到达并州太原府。以便于战时调兵。同时也极大的丰富了交通网,适应了统一的需要。心负雄才的炀帝当然不会止于此,为了确保北部不受少数民族的侵扰,于大业三年七月和大业四年七月两次下诏大修长城。并亲赴塞北,达于燕赵,督促修建,足可看出他的重视程度。而且在他的亲自督修长城过程中写过一首《饮马长城窟行》的古诗,还是颇值得玩味的,“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岂合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此诗气势豪迈,堪称佳作。从诗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他是出于长远战略的考虑,才在和平时期大修长城的。我们今天所见的明长城就有一段是隋炀帝修的。

隋炀帝一生建过大量的工程,但如果说他建设的最伟大(注意我是说伟大,不是庞大)的工程莫过于南北大运河,记住不是京杭大运河,两者还是有区别的。京杭大运河是在元代对它裁弯取直的基础上完成的,其长度也要小于南北大运河。

大业元年三月隋炀帝在下令营建东都的同时,“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开始了规模浩大的南北大运河工程。至大业六年开通了南起余杭,中经江都,洛阳,北涿郡,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贯穿今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六省,及京津地区,全长四千多里,是全世界开凿最早,航程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成为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并惠及灌溉,军事,等多个方面,可以说真的是“功在千秋”了。

千古功罪隋炀帝(二)——“大业”大业

从图上可以看出大运和与东都洛阳的位置关系

雄伟壮阔的万里长城与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南北大运河则与暴君隋炀帝的名字相联。万里长城和南北大运河是我国古代两项最宏伟的工程,而他们的修建者为可后世评价差异如此之大?(当然秦始皇也是有名的暴君,不过他修长城后人评价还是颇高的。)这使我想起了唐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诗意明了,暂不多述。

像修长城一样,历代帝王包括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杨广他老爹,都不遗余力的开凿运河。开通运河也是古代帝王的重大功业。杨广开运河也实不足为怪,不同的是南北大运河的规模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封建社会)的了。大运河有全面的规化,工程浩大,不能说只是杨广脑子一热而作出的决定。他开凿大运河有着深刻的原因,当然你生要认为隋炀帝开运了只是为了“水殿龙舟”南下江都去玩,我也不反对。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步赶上了北方,隋时南北成为并重的两大经济区。长江地区已成为国家的重要赋税来源,而且大家也知道,经济上发展必然会有政治上的诉求,再说江南地区本就不稳定,为了控制江南,集中全国的财力,便利发动对北部的战争和满足国家统一,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便利南北交通也就成了一个必然的要求。而在没有比舟船更为便利的古代,且由于受地形的限制,我国没有南北走向的大河以满足运输的需要,因此开凿运河也就成了我国古代的大业。而此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情况的也客观要求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只不过这个重任落到了杨广的身上而已。所以说隋炀帝在开凿大运河时也必然考虑到此些因素,并不是只为贪图享乐。而且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在隋时大运河已是“商旅往还,船乘不绝。”而隋之后的千年间,大运河也一直是中国内部沟通南北的交通要道。可见隋炀帝的高瞻远瞩。只是他同样没想到如此伟大的工程没有惠及他的杨氏子孙罢了。

千古功罪隋炀帝(二)——“大业”大业

隋炀帝下江南

大运河庞大的工程量和对后世的巨大影响足以证明隋炀帝的雄才大略。可也有“种柳开河为胜游”的诗句,说的大概是杨广南巡江都的事了。这里我不想详说了,因为大多的道理我都在前文中说过了,当时江南的形势大家也应该了解了。他南巡从根本上还是要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当然这其中也必然有他贪乐的成份。他大造龙舟也间接的促进了中国造船业的发展,算是无心干好事吧。杨广在江南大征美女是后世诟病他下江南只为享乐的原因。其实杨广在江南做的两件大事第一就是大赦江南,减赋三年;第二就是联姻江南。这对于当时的江东父老来说是件无比荣幸的事,这种政治联姻大大的疏通了隋室和南朝故士的感情,对于融合南北士人,维护国家统一,具有深远的影响。

洛阳,驰道,长城,大运河,以及杨广在仁寿四年(604年)修的长堑(因作用有限这里不去解述)共同构成了一个从指挥中心,到后勤保障具全的国家防御本系,同时也是统一国家经济文化交流体系。这些伟大的工程几乎是同步进行,可以说是经过规化的统一举措。由此我也也可看出隋炀帝著实是颇有眼光的,而且也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可是说他主观上胸怀壮志,想成就是一番大事业,可是客观上却走了极端的反方向。没有注意到当时人民的艰苦,算是好心办错事吧。

以上是隋炀帝在继位前几年所建设的大工程,其实任何一个帝王能够完成任何一个也足以彪炳千古了,而杨广在短短六七年间就完成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壮举,而他也因此成了千古暴君。这就是历史吧!

在这里我想插一段故事,在元代的末年,大家也应该知道那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自是民不聊生,又恰逢黄河决口。而这时,元朝廷内部居然为是否修河争论起来。大家肯定觉得很好笑,不让修河?小说中的奸臣也不会这么干呀。可是不让修河的人也有理由,如果修河,以当时的财政状况加之官吏的贪婪必将加重对百姓的剥削,也必将引发民变,可是不修也会如此。历史的结果如何,大家自然也知道,元末农民起义不正是由于修河而起的嘛!可见当时主张修河不一定是忠臣,主张不修河的也不一定是奸臣。故事放在这里,什么用意,不言而明。

杨广不会就此平静,他心中的伟业也不会止于此,下面我要讲到的也自然是大业年间的大业,不过为了行文清析一点,所以分开记述。

请继续关注,千古功罪隋炀帝——称 雄 宇 内

新人写手,如果喜欢,请关注下,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