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海洋強市建設總體方案》解讀(一):加快構建大海洋發展新格局

加快構建大海洋發展新格局

——《威海海洋強市建設總體方案》解讀(一)

日前,《威海海洋強市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及三年行動計劃正式出臺,明確了打造創新型國際海洋強市的路線圖,提出力爭到2020年,全市海洋生產總值突破1740億元,海洋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2:54.5:33.5;到2035年海洋生產總值達到5500億元,佔GDP比重達到50%;到2050年建設成為海洋經濟發達、海洋文明先進、海洋生態和諧的現代化強市。

《威海海洋强市建设总体方案》解读(一):加快构建大海洋发展新格局

突出威海特色

確立威海海洋強市總體定位

海洋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依託和載體,是威海的優勢和潛力所在。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省、市高度重視發展海洋、經略海洋事業。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要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為海洋強國建設作出貢獻。這一系列重要論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標誌著我們黨對海洋的認識達到了新境界、新高度,為研究海洋、保護海洋、利用海洋提供了科學指引。

目前,全國、全省正處於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海洋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環境不斷優化,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一帶一路”建設、“健康中國”“國家新型城鎮化和特色小鎮”“中韓自貿區”“新舊動能轉換”“鄉村振興”等戰略相繼實施,為海洋強市提供了新契機、新空間。

而威海是我國面向東北亞地區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海洋經濟發展基礎良好,在促進海洋科學開發、深化對外合作開放、提升海洋綜合實力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把握國內外宏觀形勢,立足國家、地區經濟政策,威海市啟動《威海海洋強市建設總體方案》編制工作,進一步明確威海海洋強市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定位,適應引領海洋發展新常態,拓展海洋發展空間,為海洋強國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方案》立足威海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發展基礎和城市發展戰略,強化經略大海洋理念,以世界眼光、國際標準,突出威海特色,確立威海海洋強市總體定位為打造創新型國際海洋強市。

“這一定位主要包含四方面內容,一是海洋科技創新強市,二是海洋融合發展強市,三是海洋開放合作強市,四是海洋生態文明強市。”市藍區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定位立足威海優勢,體現威海特色。

突出兩個統籌

加快構建大海洋發展新格局

經略海洋,精心謀篇。

《方案》按照“中心崛起、兩軸支撐、環海發展、一體化佈局”戰略部署,注重發揮《山東海洋強省建設行動方案》賦予威海“灣區帶動”骨幹城市的引領作用,突出國際國內、海域陸域兩個統籌,加快構建大海洋發展新格局。

“在空間佈局上,確定了六大重點區域建設、五大高端產業園、四大港區及臨港產業、八大海洋特色小鎮,形成了點面結合、重點突出、優勢明顯、統籌發展的新格局。”市藍區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方案》提出在環海發展帶內,依託六大重點區域,提升各類海洋資源配置和要素集聚,擴大海洋發展腹地,推動陸海產業聯動,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帶動海洋經濟實現新跨越。

東部濱海新城,建設國際健康產業城、國際經貿交流中心、海洋公園,加快涉海產業重大公共創新平臺佈局;雙島灣科技城,打造海洋高端裝備和海洋信息技術裝備的產業聚集區,加強海洋技術自主創新體系和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南海新區,發揮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國家海洋經濟新區後發優勢,積極創建國家級開發區;好運角旅遊度假區,突出濱海休閒旅遊特色,做強海洋服務業,爭創國家級旅遊度假區;乳山濱海新區,挖掘濱海文化養生內涵,構建以旅遊、休閒度假和養生為特色的海洋休閒養生產業體系;裡口山城市山地公園,發揮得天獨厚的濱海山體自然風光和城區中心至高點的優勢,建設國內獨具山海特色的四季全景觀海平臺,重點發展濱海生態文化旅遊產業。

按照“沿東西拓展、向南延伸兩軸”的思路,《方案》還提出推動五大高端產業園向海發展,促進涉海產業轉型提升,為海洋經濟發展培育新動能。

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園,聚焦海洋生物醫藥和海洋功能性食品,加快相關產業科技創新類項目向園區集聚;碳纖維產業園,發揮海洋新材料研發方面的領先優勢,打造國家級碳纖維技術創新中心和碳纖維及複合材料產業基地;醫療器械與生物醫藥產業園,打造集研發、孵化、中試、生產、生活為一體的醫療器械及生物醫藥專業化園區;電子信息與智能製造產業園,將建設成海洋創新引領示範區,打造國家級“中國製造2025”示範基地;服務貿易產業園打造國際化信息產業園區。

在四大港區及臨港產業發展佈局上,《方案》提出,以建設東北亞海上航運中轉樞紐為目標,整合全市港口資源,構建以威海灣港區、南海港區為骨幹,以石島港區、龍眼港區、乳山口港區等為補充的港口體系。

全市將加快推動威海灣、南海、石島、乳山口四大主要港區特色化、差異化、協同化發展,提升各港區承載能力和服務功能,與臨近海洋產業園區聯動發展,促進臨港產業大進大出向海發展,建設具有國際水平、威海特色、開放活力的臨港產業。力爭到2020年,全市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1億噸。

威海海洋特色小鎮文化底蘊深厚、產業承載能力較強、依海分佈廣泛。為進一步釋放這一優勢,《方案》圍繞產業“特而強”、形態“小而美”、功能“聚而合”、文化“特而濃”、機制“優而新”的發展路徑,按照“量體裁衣、分級打造、梯次實施”的原則,探索打造一批海洋特色小鎮,重點推動特點比較突出、條件比較成熟的八大特色小鎮建設,分別為孫家疃濱海油畫特色小鎮,埠口漁港印象特色小鎮,沙窩島海港小鎮,虎山海參特色小鎮,寧津海草房特色小鎮,俚島海帶風情小鎮,那香海濱海文旅特色小鎮,乳山牡蠣(健康)特色小鎮。

《方案》還提出海域多維開發。近岸,重點發展生態養殖、休閒漁業、高端海上旅遊等濱海產業;海島,扶持打造1—2個國際知名的特色海洋小島;遠海,推動海洋經濟從“沿海”走向“大洋”,“深耕”遠洋資源,增強海底資源開發能力;遠洋,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以海洋優勢產業和主要港口為依託,深化和拓展遠洋漁業、養殖捕撈、海洋科技創新、產能合作等領域的國際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