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海洋强市建设总体方案》解读(一):加快构建大海洋发展新格局

加快构建大海洋发展新格局

——《威海海洋强市建设总体方案》解读(一)

日前,《威海海洋强市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及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出台,明确了打造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的路线图,提出力争到2020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740亿元,海洋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54.5:33.5;到2035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55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0%;到2050年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发达、海洋文明先进、海洋生态和谐的现代化强市。

《威海海洋强市建设总体方案》解读(一):加快构建大海洋发展新格局

突出威海特色

确立威海海洋强市总体定位

海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载体,是威海的优势和潜力所在。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省、市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经略海洋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们党对海洋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新高度,为研究海洋、保护海洋、利用海洋提供了科学指引。

目前,全国、全省正处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海洋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不断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一带一路”建设、“健康中国”“国家新型城镇化和特色小镇”“中韩自贸区”“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等战略相继实施,为海洋强市提供了新契机、新空间。

而威海是我国面向东北亚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海洋经济发展基础良好,在促进海洋科学开发、深化对外合作开放、提升海洋综合实力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把握国内外宏观形势,立足国家、地区经济政策,威海市启动《威海海洋强市建设总体方案》编制工作,进一步明确威海海洋强市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定位,适应引领海洋发展新常态,拓展海洋发展空间,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方案》立足威海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发展基础和城市发展战略,强化经略大海洋理念,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突出威海特色,确立威海海洋强市总体定位为打造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

“这一定位主要包含四方面内容,一是海洋科技创新强市,二是海洋融合发展强市,三是海洋开放合作强市,四是海洋生态文明强市。”市蓝区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定位立足威海优势,体现威海特色。

突出两个统筹

加快构建大海洋发展新格局

经略海洋,精心谋篇。

《方案》按照“中心崛起、两轴支撑、环海发展、一体化布局”战略部署,注重发挥《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赋予威海“湾区带动”骨干城市的引领作用,突出国际国内、海域陆域两个统筹,加快构建大海洋发展新格局。

“在空间布局上,确定了六大重点区域建设、五大高端产业园、四大港区及临港产业、八大海洋特色小镇,形成了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优势明显、统筹发展的新格局。”市蓝区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方案》提出在环海发展带内,依托六大重点区域,提升各类海洋资源配置和要素集聚,扩大海洋发展腹地,推动陆海产业联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带动海洋经济实现新跨越。

东部滨海新城,建设国际健康产业城、国际经贸交流中心、海洋公园,加快涉海产业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布局;双岛湾科技城,打造海洋高端装备和海洋信息技术装备的产业聚集区,加强海洋技术自主创新体系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南海新区,发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国家海洋经济新区后发优势,积极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好运角旅游度假区,突出滨海休闲旅游特色,做强海洋服务业,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乳山滨海新区,挖掘滨海文化养生内涵,构建以旅游、休闲度假和养生为特色的海洋休闲养生产业体系;里口山城市山地公园,发挥得天独厚的滨海山体自然风光和城区中心至高点的优势,建设国内独具山海特色的四季全景观海平台,重点发展滨海生态文化旅游产业。

按照“沿东西拓展、向南延伸两轴”的思路,《方案》还提出推动五大高端产业园向海发展,促进涉海产业转型提升,为海洋经济发展培育新动能。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聚焦海洋生物医药和海洋功能性食品,加快相关产业科技创新类项目向园区集聚;碳纤维产业园,发挥海洋新材料研发方面的领先优势,打造国家级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和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基地;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园,打造集研发、孵化、中试、生产、生活为一体的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专业化园区;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将建设成海洋创新引领示范区,打造国家级“中国制造2025”示范基地;服务贸易产业园打造国际化信息产业园区。

在四大港区及临港产业发展布局上,《方案》提出,以建设东北亚海上航运中转枢纽为目标,整合全市港口资源,构建以威海湾港区、南海港区为骨干,以石岛港区、龙眼港区、乳山口港区等为补充的港口体系。

全市将加快推动威海湾、南海、石岛、乳山口四大主要港区特色化、差异化、协同化发展,提升各港区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与临近海洋产业园区联动发展,促进临港产业大进大出向海发展,建设具有国际水平、威海特色、开放活力的临港产业。力争到2020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亿吨。

威海海洋特色小镇文化底蕴深厚、产业承载能力较强、依海分布广泛。为进一步释放这一优势,《方案》围绕产业“特而强”、形态“小而美”、功能“聚而合”、文化“特而浓”、机制“优而新”的发展路径,按照“量体裁衣、分级打造、梯次实施”的原则,探索打造一批海洋特色小镇,重点推动特点比较突出、条件比较成熟的八大特色小镇建设,分别为孙家疃滨海油画特色小镇,埠口渔港印象特色小镇,沙窝岛海港小镇,虎山海参特色小镇,宁津海草房特色小镇,俚岛海带风情小镇,那香海滨海文旅特色小镇,乳山牡蛎(健康)特色小镇。

《方案》还提出海域多维开发。近岸,重点发展生态养殖、休闲渔业、高端海上旅游等滨海产业;海岛,扶持打造1—2个国际知名的特色海洋小岛;远海,推动海洋经济从“沿海”走向“大洋”,“深耕”远洋资源,增强海底资源开发能力;远洋,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海洋优势产业和主要港口为依托,深化和拓展远洋渔业、养殖捕捞、海洋科技创新、产能合作等领域的国际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