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己扛得太多了!——追憶東方今報首席記者李凌

猛獁新聞·東方今報記者 張靜 宋迎迎/文 邱琦/圖

他自己扛得太多了!——追憶東方今報首席記者李凌

2017年1月2日20點12分,鄭州人民醫院,在ICU(重症監護室)住了5天的李凌,因搶救無效,停止了心跳,他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43歲。

他自己扛得太多了!——追憶東方今報首席記者李凌

李凌同志是東方今報社首席記者,2016年12月29日上午,在採訪中突然吐血,倒在工作崗位上,被送入醫院重症監護室後,他再也沒能活著走出病房。

在隱瞞自己病情正常工作兩年半後,李凌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永遠離開了他最熱愛的新聞事業。

肝硬化兩年 他隱瞞病情勤勉工作

肝硬化、部分肝臟切除、脾臟切除、腸梗阻……直到病逝後,從醫院拿到病歷單,大家才知道,李凌早已疾病纏身。

提起李凌,鄭州人民醫院消化科的大夫們都很熟悉。消化科副主任馮素萍介紹說,李凌早在2014年3月12日,就因為肝硬化、肝臟佔位(屬於一種良性腫瘤)在該院做過手術,切除了部分肝臟。同時,因為血小板含量太低,進行了脾切除手術。“應該說,當時他的肝硬化已經很嚴重了,而且切除了脾臟,比常人要虛弱得多,絕對不能再熬夜,不能再勞累了,而是應該從此在家靜養。”馮素萍說。

“失聯”了一個多月的李凌,重新回到工作崗位後,誰也沒有說,拖著比常人還要虛弱的身體,他很快又再次奔波在了新聞的第一線。每每有領導同事問起來,他只是說,做了個小手術,沒事兒,便不再多言。只是,從那時起,這個一向溫文爾雅臉上有淺淺笑容的記者,說話變得更輕聲了。

4個月後,李凌因為“腸梗阻”再次入院治療,被診斷為“門靜脈及腸繫膜靜脈廣泛血栓”再次進行了手術。這一次,他依然沒有告訴任何人。

馮素萍說,隨著門靜脈逐漸堵塞,血流改道胃和食管靜脈,肝臟的養分越來越少,肝硬化不斷加重,同時胃和食管的靜脈因為不斷承壓會變的越來越脆,並形成曲張。

從2014年3月12日~2016~12月29日,33個月,病魔纏身的他,如過去的十幾年一樣,兢兢業業,勤勤勉勉。他和大家一樣,處於工作一線,作為首席記者,他甚至比一般記者承擔更多任務。每每有重大采訪報道或者難啃的骨頭,領導首先想起來的就是“李老師牽頭”、“李老師做做這個稿子吧”…… 每次他都是微微一笑,輕輕地說:“好”。

他自己扛得太多了!——追憶東方今報首席記者李凌

他自己扛得太多了!——追憶東方今報首席記者李凌

他自己扛得太多了!——追憶東方今報首席記者李凌

之前,不愛說話、不愛和人交流,經常獨自作戰的李凌,常被人認為是“獨行俠”。直到他去世之後大家才明白,他根本不是什麼特立獨行,他只是自己扛得太多。

謙和低調勤勉 他是今報第一快手

高高的個子、清癯的面龐、淺淺的笑容、微卷的頭髮……作為在財經圈摸爬滾打了二十年的資深財經記者,無論是文章、資源還是資歷,隨便拿出來一個,都足以作為傲人的資本。但他沒有。謙和、低調、勤勉……接觸過他的人都這麼說。

在熟悉他的同事眼中,他不愛說話,從不喝酒,坐在酒桌上略顯侷促,與各類觥籌交錯格格不入……但他卻在政經圈內享有盛名。鄭州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獲批、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獲批、鄭州入選國家中心城市……每一次國家重大規劃落地,李凌總是能夠第一時間推出數萬字的報道,領省會媒體之先。

“在報社全憑能拼命寫的實力而榮膺首席。”很多同事說,他寫稿認真,筆法老練,不少同類稿件是很多人的學習樣本。大家認識他,大多是從他的稿子開始。

他被人稱為今報第一快手,稿子又好又快。如果有重大時政、財經領域的突發新聞需要落地,哪怕距離籤版只剩幾個小時時間,接到任務的李凌也能以超乎尋常的速度,圓滿完成任務。大家都知道,遇到十萬火急的任務,交給李凌來做,領導最放心。在東方今報這樣一個團隊,雖不能說“後無來者”,但用“前無古人”恐怕沒有人會有異議。

不瞭解的人,都驚歎李凌的神速。而實際上,在財經新聞領域征戰多年的他,總能敏銳的感知即將發生的重大新聞,並趕在之前將相關報道採訪完畢。

之後,東方今報時政要聞部微信公眾號“時話實說”誕生後,每個人都擁有了一個“藝名”,“小李飛刀”這個名號當仁不讓地落在了他的頭上。而他的《省委書記郭庚茂辣批洛陽 洛陽得了什麼病》等幾篇文章,深入透徹,轟動全省。

執著於新聞事業 他是兢兢業業的“老黃牛”

記者的工作充滿了不規律性,晚上加班,週末工作是常有的事兒。但這樣的累,對於熱愛新聞的李凌來說,從來沒有聽到過他有過一句抱怨。作為東方今報創刊記者,年年考核,他的發稿量總是在全報社名列前茅。

2014年,東方今報採編架構調整,原來的財經部解散併入其他部門,他的很多財經記者同事跳槽或者調整到了其他崗位,只有他選擇堅守在新聞崗位。有人問他為啥不跳槽?他也只是一笑作答。作為在財經圈浸潤二十年的老記者,他的資源、人脈比很多人都廣,想要找路子賺錢並不是難事,但他依然用筆寫下一字一句,用並不豐厚的稿費養家。一直以來,無論寒冬酷暑,他騎著電動車上班、採訪……直到今年,在同事好友的勸說下,才買了汽車代步。

和一般人的朋友圈不同,他的朋友圈沒有任何日常和個人的內容,只有一篇篇嘔心瀝血的稿子。他的朋友圈也永遠停留在了12月28日,再不會有更新。

他自己扛得太多了!——追憶東方今報首席記者李凌

《寧西高鐵終於提上日程 河南境內全長約500公里》是他12月28日發表在東方今報和猛獁新聞的最後一篇新聞稿。“與李凌君認識已近20年,從採訪開始,也是以採訪結束。”河南商業經濟學會會長宋向清已經記不起有過多少次採訪了,在採寫這篇新聞稿時,李凌也對宋向清進行了採訪。為表示對李凌君的懷念和哀悼,宋向清整理了當天採訪細節並進行發佈,在他們的對話中,可以看出他們對新聞用語的字斟句酌,“從中也可以看出李凌對新聞的執著和對工作的嚴謹” 。

他自己扛得太多了!——追憶東方今報首席記者李凌

也許有人是火,李凌就是一道和煦的春風。無論是誰向他諮詢問題,無論是專業問題還是個人難題,他都帶著淺淺的笑容,輕聲耐心地回答,出主意,想辦法。

他認識的專家多。省政府研究中心、省社科院的專家學者,都在他的朋友圈。報社同事寫稿子時,需要專家聲音,總會給他打電話。“你稍等一下,先別掛電話,我給你查一下”、“你先記住這個專家的電話,我先給人家打個電話說一聲,你再打給他”……這是李凌掛在嘴邊的話。

東方今報編委、河南廣電通通優品副總經理夏友勝前幾天還給李凌打電話,請他協調一件事兒。“12月29日11:38,他還給我發短信說,事協調好了。直到現在我才知道,這個時候的他已經吐血了。”

嘔心瀝血 他倒在最愛的新聞崗位上

世事難料,命運無常。2016年12月29日早上,再一次騎著電動車去採訪的李凌,一定沒想到,死神正悄悄趕來。

當天上午九點半左右,他在採訪現場吐血,同行勸他去醫院,他說沒事,理由是吐的血是黑色而不是紅色。如今想來,這樣有“經驗”,大概對於吐血,他早已習以為常。

2016年12月29日下午,被同事同行再三勸說回家休息的他,再次吐血。在家人的強制要求下,被救護車送到醫院,住進了重症監護室,他的兩個電話再也沒人接聽。如若不是工作時吐血太多,引起同行的同事警惕,給領導彙報,於他自己,又是和以前所有的情況一樣,選擇隱瞞。

負責搶救李凌的重症醫學科主治大夫王小雯回憶說,李凌是29號下午入的院,當時診斷為消化道大出血,由於出血嚴重,在消化科沒幾個小時就轉入ICU進行搶救。“當時狀況很兇險,病人不停地嘔血,血壓很低,出血量非常洶湧,比輸血的速度還快。”她說,隨後醫生聯繫介入科為李凌做了手術,把出血的地方栓住。接下來的兩三天,李凌已經逐漸穩定,神志也很清醒。1月2日早上九點,已經辦好了交接手續,準備轉入普通病房。誰知,就在10點多,李凌突然開始大口嘔血,出現了血便,“而且越來越嚴重。”隨後,醫院再次對李凌進行搶救,並進行輸血,但他的病情不斷惡化,最後出血無法控制,在當晚八點12分,搶救無效。

“李凌記者是肝硬化合並上消化道大出血,這是肝硬化的併發症,是一種非常兇險的病,在消化內科死亡率能達到70%。他真的是累的。”馮素萍說。

參與了對李凌的全程搶救的王小雯回憶說,整個過程中,儘管身體已經很虛弱,李凌非常淡定安然,直到晚上看到了女兒和守在外面的同事親友,情緒變得非常激動。

“他說想看看女兒,但是無菌服沒了,女兒只能站在門口和李老師互相對望。”同事邱琦回憶說,隨後他問了李凌的女兒有沒有看到爸爸,她說沒有,“ 也不知道,彌留之際的李凌,有沒有看到女兒”。

還沒等到捐款 他已經永遠離開了我們

報社領導得知他住院的消息後非常關心,本打算等他好些去探望,沒想到元旦假期前兩天已見好轉的病情,1月2日中午時分突然惡化。

得知這一消息,報社立即委派副總編輯曹亞瑟、行政總監黃寧、猛獁新聞總編輯靳暉及報社幾位同事,當天下午趕到醫院探望。雖然無法進入重症監護室,但向家屬和醫生詳細瞭解了李凌的病情,盼望他能有所好轉,挺過這一關。當得知住院幾天來,每天的花費都在2萬元以上,加上醫保年底封賬,一時無法報銷,前幾天的醫療費用還能承擔,但是接下來,這個清貧的家庭再難承受如此巨大的醫藥費。報社社委會當即決定,接下來的醫療費用由報社墊付,並在報社發動捐款。直到下午五點多,主治醫生說李凌的病情穩定住了,同事們才陸續離開,他十多年的同事、時政部主任劉長征依然守候在醫院。

天不遂人願,晚上6點多,探望他的同事還沒走進家門,便又傳來李凌病情惡化、醫院正在搶救的消息。當即,黃寧和報社副總經理司超峰從個人賬戶上提取5萬元錢趕往醫院。同時,報社的捐款也在進行著,還有同事在籌劃著在網上用“輕鬆籌”幫他籌款……然而,一切都沒來得及。等到黃寧和司超峰及其他同事再次趕到醫院,李凌已經永遠合上了雙眼……

一向低調的李凌 這次在全省“高調”了一次

長歌當哭。

李凌去世的消息,當晚便迅速在朋友圈傳遞開來,悲傷的氣氛瀰漫了河南新聞界。李凌去世之後,社長鬍楊、總編輯趙瑞瑩、副總編輯曹亞瑟、副總編輯夏繼鋒等社領導立即趕到醫院,連夜成立了李凌後事料理小組,並和家屬商議後事安排,一切費用由報社承擔。

在出差途中的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新聞出版廣電局黨組書記、局長朱夏炎,1月2日晚獲悉李凌去世的消息後深情地說:“我作為一名老的新聞工作者也作為新聞領導,此時的心情難與君說。但願李凌同志在天堂休息好。”他更拜託東方今報的領導班子把李凌的家屬親人照顧好。

東方今報社前社長、河南電視臺黨委專職副書記趙國平在朋友圈發文悼念:今晚,一個傾注了對新聞事業無比熱愛的記者,一個不善言談而筆力雄健的首席記者,一個從不討價還價埋頭苦幹的財經記者,一個默默付出令人尊重的記者,倒在了採訪崗位上,他的生命定格在了2017年1月2日,他只有43歲,令人無比痛惜,令人扼腕嘆息!他是全國廣電系統唯一都市報《東方今報》的著名財經記者,他叫李凌,我們曾經同事五年。願好記者李凌,一路走好。

1月2日深夜到1月3日凌晨,同事連夜在李凌家裡設好靈堂。下午,省記協的領導來了、線口單位的領導來了、報社同事來了、媒體同行來了……他家的樓下,擺滿了花圈,大家都來送他最後一程。

1月3日下午,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副巡視員劉英代表廣電局到李凌家中弔唁。河南省記協副主席、省新聞道德委員會副主任何新年,河南省記協秘書長金志毅,受河南省記協主席朱夏炎同志的委託,代表河南省全體新聞工作者,來到李凌家中進行弔唁,獻上花圈,對其家屬表示慰問並送上慰問金。河南省記協將把李凌同志生前事蹟上報中國記協,並申請救助。河南省記協副主席、省新聞道德委員會副主任何新年表示,通過李凌同志此次在工作中發病逝世,希望能夠喚起全社會方方面面對新聞工作者的關愛,喚起媒體人對自己身體的關愛。

李凌跑的線口單位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專門發來唁電,向東方今報社和李凌同志親屬表示慰問。

河南廣電、河南新媒體聯盟等省內外媒體同行和各界友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向李凌表示深深的悼念。李凌曾經的同事,目前在中直機關工作的閆勇等好友,因工作無法趕回鄭州弔唁,給報社打來慰問金,讓帶給他的家人。

一向低調的李凌,這次卻在河南乃至全國的媒體圈,“高調”了一次;以往以文章聞名省內外的他,這次卻自己“上了頭條”。

朱夏炎局長對李凌同志病逝一事非常關心。“記者工作是最神聖的工作之一,因為黨的新聞工作者是歷史的真實記錄者,為此他們不少人捨身取義、無畏擔當、身負萬鈞、劈荊斬棘、奮勇前行,這致使他們身負多重壓力,而早早離去。”朱夏炎指出,近十年在戰火和天災人禍中,新聞界英年早逝的同行們不少,上有父母、中有夫妻、下有兒女,忽然大廈傾,同行們都在哽咽中相顧無言……他呼籲所有新聞工作者“恪守職業精神,珍惜年輕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