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對孩子成長有什麼意義?

engrossment


旅遊對孩子的成長當然有意義啦,通過旅遊可以讓孩子收穫不少東西。

其一,通過遊覽一些歷史文物古蹟,可以使孩子瞭解到我們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瞭解到我們中國的悠久歷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使孩子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來更加深刻的瞭解我國悠久的歷史,增加孩子的知識底蘊。



其二,通過遊覽一些軍事博物館,一些近代的革命聖地,可以更加直觀對孩子進行愛國教育,讓孩子從小就銘記歷史教訓,勿忘國恥,讓孩子通過自身感受來領悟那句:落後就要捱打。讓孩子從小就養成具有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的人,讓他意識到他們是祖國的未來,是祖國的希望,國家的強盛需要他們的奮發圖強,精益求精。



其三,通過遊覽一些山川河流,奇山異景,可以開闊孩子的眼界,拓寬孩子的視野,在震撼孩子心靈的同時,又讓孩子有了一些人生閱歷的積累,讓他知道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不在僅僅只是像一隻井底之蛙一樣,目光短淺。讓他在風景秀麗的大自然中,盡情的放飛自我,是他的人生格局不僅僅侷限於日常生活的那“一畝三分地”。 總的來說,如果你有時間有能力的話,可以帶著自己的孩子過去一些風景優美、雄偉壯麗抑或是發達的文化大都市去看看、走走。這樣會讓你的孩子更早的贏在起跑線上。比如,你帶著你的孩子較早的攀爬泰山,這樣不僅鍛鍊了孩子的意志,更能讓他親身體會到什麼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使之不再只是一句課本的詩句,而是一個有血有肉靈魂,這樣他會理解的更加深刻、徹底。所以旅遊對孩子的成長是意義非凡。



以上內容出自於光影的光陰社浮影游魚,圖片來自於網絡,侵刪。


光影的光陰社


我們聊聊帶孩子旅行的好處,到底在哪裡,到底有多大。我覺得,大概可以分成三節課。


多元價值課

第一課


我知道,談到旅行的好處,很多人會提到,鍛鍊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學習多種文化的知識等等。的確,這些都是帶孩子旅行的好處。但是,我想說的,是另外一種。那就是孩子多元價值觀的建立。


我覺得,人的一生之中,有一個特別特別大的敵人,需要我們去消滅。它的名字,叫做“狹隘”。狹隘,對於一個國家,會造成閉關鎖國;對於一個民族,會造成夜郎自大;對於一個人,則會造成自以為是。而這三個層面的結果呢,則是落後,則是狂妄,則是愚昧。


那麼,怎麼讓孩子擁有多元價值觀呢?一是閱讀,二就是旅行。讀萬卷書,不能死讀,那是呆子;行萬里路,也不能白行,那是販夫。讀書,要學會思考,旅行,也要深度旅行。兩者結合,才會真正發生作用。


多樣世界觀

第二課


旅行,是一種最好的、最直觀的方式,讓我們看到真實的世界,真實的生活。很多時候,我們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的東西,其實並不是天然就該如此的。


旅行,就是讓我們知曉,離開我們居住的地方,五十里、五百里、五千裡之外的地方,那裡的山是什麼樣的,那裡的水是什麼樣的,那裡的房子是什麼樣的,那裡的人是什麼樣的……最關鍵的,則是那裡的生活,究竟是什麼樣的。


在廣州做記者的時候,我曾經去往距離廣州市僅僅一兩百公里的粵北山區。讓我無法想象的是,那裡的孩子,竟然冬天都沒有一雙鞋子穿,還要每天走十幾公里的山路去上學。這,就是真實世界的一部分。


同樣,在德國鄉村的清晨,可以看到濃密的玫瑰拱廊下,一位白髮老人,手捧一本厚厚的書在閱讀;在尼泊爾,可以看到居住簡陋、穿著樸素的人們,每天早上起來,帶著滿足的笑容,去拜神和祈禱;在日本,你可以根據列車到達的時間,來校正自己的手錶;在法國,你也會預約了一位司機,遲到一個小時,還溫柔跟你說彆著急;在泰國,孩子會認真地問你,人妖是去男廁所還是女廁所,在巴黎,你會看到一邊喝著咖啡一邊聊天一邊罷工的空姐……


這些,就是不同地域、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風俗的人們的真實生活。這些,所有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來自對方的動作,對方的眼神,對方的內心的交流,都是無法在家裡可以體會到的。


多重人生觀

第三課


旅行,還讓人知曉生命形態的多樣性,人生無窮無盡的可能性。生命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它的多樣性,在於它有著無窮無盡的可能性。


有好,有壞,有熟悉,有奇怪,有理解,有費解。任何地方,都有其美麗和醜陋;就如同任何的一個人,也都有其可愛和不足。


我相信,很少人在壯美的雪山腳下,會感受不到自然的偉大、生命的渺小;而也很少會有人,在開闊了眼界,壯大的胸懷之後,還會斤斤計較、睚眥必報。


當一個人,知道了生命的不同活法之後,就不會變成一個只會賺錢的機器,就不會只認為某種生活方式是最好的,就不會只聽命於一個聲音,就不會只做別人告訴他應該做的事……也就是說,他開始成為一個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見解、有自己的尊嚴、有自己的追求的四有新人了。


當一個人,在旅途中看到各式各樣的生活,自然會思考,別人為什麼要這麼活,我自己應該怎麼去活。旅途所遇與內心的所思結合起來,明亮了眼眸,充盈了精神,體驗了生命,改變了人生——這就是旅行最偉大的意義。


童書媽媽三川玲


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在旅途中存在這很多未知的東西,一個人進入陌生的環境需要快速適應,並且要隨時準備應對突發的情況,並且也能領略區域的差異、感受不同的地方文化,對於孩子是非常有幫助的。

多帶孩子旅遊,對孩子成長有益處頗多:

1、開拓孩子的眼界,增長見識。整天坐在家裡的孩子,可能都在專注於電腦或者電視上了解世界,但是親身去旅行的話,孩子可以接觸不同的語言、生活習慣、以及文化歷史,在玩的同時接受了語言、感官、品德等多方面教育,是不是一舉多得?

2、可以增進親子關係。一般情況家長都在忙碌著為這個家庭奮鬥,很少有質量的陪伴孩子,親子旅遊可以讓孩子同父母日夜相處,直接感受到父母的關心、父母與孩子無拘無束地交談,無形中使孩子對父母更加親近,更樂意接受父母的教育。

3、在旅途中,可以讓孩子學會照顧自己,表達自己的需求。在溫室裡長大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是小皇帝,而離了父母膽怯怕事。旅行中有更多的機會,要他們自己照顧自己,體會自己的需求,冷了熱了,飽了餓了,都要學會自己表達。

所以,帶孩子旅行要做狠多的事前準備,也要花些精力照顧他。但同時孩子們也會給旅途帶來更多歡聲笑語,這是一家人提升家庭凝聚力的好機會。


家庭育兒親子顧問


一個人看到所看到的世界,會影響一個人的眼界。古人曾經說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旅行對於孩子成長的意義並不亞於讀書。旅行,去不同的地方,有時候會顛覆你的認知。我有一個很深刻的體會,記得以前上學的時候,學校書本里面關於季節的描述,一年有春夏秋冬,春天萬物生長,秋天會落葉。等我年齡稍微大一些,出去旅行才發現,不是所有地方都是用春夏秋冬來定義的,有些地方只有旱季和雨季。有些樹春天也是會落葉的。所以有時候,學校學來的東西大多是固有的,也許開闊了你的眼界,然而在另一方面來說又限制了你的眼界。而旅行中得到的東西是變化的,這可以打破孩子的固有思想,讓孩子懂得世界原來還有另一種樣子。

大部分父母,特別是中國的父母,在家庭裡面和孩子的情感鏈接是缺失的,看似每天陪在孩子身邊,但是因為在日常生活裡有各自的事情,對孩子缺乏有效的陪伴的。而父母帶著孩子去旅行是有一定的正面意義的,某種程度上看,旅行就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做一件事情,共同探索這個世界,這對於父母和孩子的正面關係會有促進的作用。我覺得旅行中的陪伴比任何教育都來的有用,父母可以在旅行之中教會孩子待人接物,教會孩子接受每個人甚至每個地方都是不同的,去接受並尊重這些不同,而且家長還可以在旅行中鼓勵孩子用文字記錄下所見所聞,這都是促進孩子成長的正面能量。

旅行對於孩子的成長幫助很大,從剛才所說的開闊眼界到下面的促進情感鏈接,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陪伴,陪著孩子去“探險”,你將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潘那白


愛旅行的家長,可以經常帶孩子出去走走,讓孩子不斷地熟悉和探索,學習陌生的文化與歷史,不同地方的人文與生活。孩子們可以品嚐到不一樣的食物;熟悉交通路線和公共標誌;欣賞形式各異的建築;體會種類不同的宗教現象;體驗和陌生人的相處;適應各種氣候狀況;甚至是那裡的空氣中瀰漫的不同味道。

  每每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總會聽到孩子們這樣的話,這個和我們那裡不一樣,這個一樣,也總會比較,什麼地方好,什麼地方不好。我們在這樣的比較中睜大了自己的眼睛,擴張了自己的毛孔,也擴展了彼此的胸懷。

  當我們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寬容,才能更加坦蕩。實際上,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相互的差異已經成為“瞭解世界”的重點。瞭解世界的方法有很多種,通過書籍、影像資料和別人聊天都能讓我們瞭解世界,但哪一種都沒有身臨其境的學習更重要。古人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而我們的一貫做法是“行萬里路前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中閱人無數,行萬里路後思索回顧。”

  旅行前,我們要學會和孩子們一起進行學習培訓,其中包括語言、文化、當地情況和攝影技巧。讓孩子們提前開始閱讀相關的書籍,瞭解當地的歷史文化和風俗人情,讓孩子產生強大的興趣和濃厚的渴望,讓孩子積極的投入到旅行之前的準備工作中。

  在旅行中,孩子可以學到在家學不到的東西,如:在一個陌生的地方,陌生的城市,陌生的街道,學會查看地圖,選擇交通工具到想要去的地方。行程當中,教會孩子和當地人多交流,多詢問多關注。只有讓他們充分自由的接觸,在交流的過程中充分調動自己的溝通能力,才能真正提高自己。

  到達目的地,不要僅僅是在那裡走馬觀花,而是停留在那裡,認真地欣賞,靜下心來感受它,“入鄉隨俗”即是旅遊最愜意的意義。

  帶著激動和疲憊,收穫著留在腦子裡的回憶,把它們還原成日記、明信片、相片,然後再意猶未盡的討論一番、回味一下,這些都會讓一次旅程的收穫變得更深長更厚重,直至下一個旅途的重新開始。

  旅行結束,惓鳥開始歸巢,回到久違的家,是不是感覺家特別溫暖,特別有安全感呢?還等什麼,讓我們帶寶寶開始一段有意義的旅行吧!

  哈佛大學的一任校長曾經說過,一個人生活的廣度決定他的優秀程度。從小開始的一種旅程是擴展生活的廣度的起點。


珍紐倍羊奶粉


書本是打開孩子腦海世界的途徑,旅行就是真正讓孩子感受世界的途徑。家裡有條件,就多帶孩子出去看一看,去每個地方感受人文風情,自然景觀,還有每個地方的博物館看一看,在這裡往往可以讓孩子瞭解到一個地方的歷史,實踐比理論更重要,無形之中可以讓孩子學到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地方。或者也可以去大學裡看一下,感受一下大學的氛圍。讓孩子提前感受外面世界的魅力,開闊眼界,他不會侷限在自己當初的小想法裡,而會有很高的目標。所以我覺得帶孩子多出去旅遊很有必要,當然我覺得如果可以自己規劃路線會更好,旅行社的行程太趕太多,容易讓孩子累,可能沒辦法有很好的體驗。





三羊v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還要讀萬卷書。不然豈不成了腳伕。


旅途當中會遇到各類的人和事,還有困難。

在家的時候,我們遇到問題,下意識的就是想逃避問題或者找捷徑。

(大道甚夷,而人好徑)

可是在路上,沒有辦法逃避。

可以鍛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麵對困難應變的能力。


稍微舉個小例子, 因為沒文化,有一次傍晚我在一條小河邊紮了帳篷。

半夜突然下起了大雨,水位猛漲。我驚醒的時候,帳篷都不知道去哪了。

我半個身子被衝到河裡,死命的抓住附近的一顆樹枝,索性水流不是特別急。

全身溼透,且雨很大,周圍漆黑一片,電子產品啥的都進水了。

想找個躲雨的地方都找不到,因為看不見,不敢亂動。摸著爬到離河遠一點的地方。

我蜷縮著身體淋著雨水捱到了天亮。 期間的幾個小時,恐懼,害怕,冷,焦慮,無助。

各類的情緒折磨著我。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要做好應對各類事情的心理準備。也就是我說的應變能力。


第二,視野開闊了,心胸自然也就開闊了。

2014年7月開始到今天,我一直在中國行。 基本整個中國都快走遍了。

去過很多未被開化的地方,也經歷過很多危險。 也在鬼門關徘徊過。

很多人說我不拿生命當一回事,也有很多人說我生活的很精彩。

2016年期間,我在雲南和一個小夥伴探訪了,傈僳族,白族,普米族,納西族,苗族,彝族,藏族。

我在少數民族區域被劫匪圍堵過,被人下過套,沿途見過屍骸,墜過崖,

也曾經歷他們部族之間的鬥爭。(那可全部都是拿的獵槍)

儘管如此,也沒妨礙我停止的腳步。 也立志:5年內,走遍56個民族。

去經歷,去體驗。


第三,瞭解各地的風俗,文化,提高自身的閱歷。


(連漢話都不會講的傈僳族母子)


(十里八村的當地一霸= =#)


(寨子裡唯一一個會說漢話的孩童)


(普米族姑娘)


(藏族大爺)


(白族和傈僳族家庭)


(和藏族的兩個喇嘛打球)


(彝族寨子裡烤玉米)


(彝族宅子)


(白族奶奶)


(藏族妹子)


(傈僳族家庭)


(納西院子)


(下圖是一個小時爬了三座大山,進他們寨子是沒有路的,山路都是泥石流和水衝出來的)


(大山的景色)


(超級喜歡喝酒的傈僳族大地主爺爺,對我這個外來的客人超級熱情,帶我參觀他們糧倉,土地,院子,交流大部分靠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