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賺「好處費」300元,卻背上萬元債務?!

最近, 管大爺關注到這樣一件事:

某用戶在某平臺曾經輸入過個人信息,但並沒有申請貸款,卻莫名其妙“被貸款”了!

有網友猜測:是不是網貸機構拿著信息,強制貸款了?

今天管大爺就給大家分析3個“強制貸款”案例,提醒大家重視信息安全。

小夥賺“好處費”300元,卻背上萬元債務?!

租房“押一付一”卻成貸款?

中介告訴正在找租房的王小建,付款方式可以選擇常規的“押一付三”,也可以選擇線上平臺的“押一付一”。

剛畢業不久的小建手頭緊,便選擇了“押一付一”。然後在中介的要求下,小建在“繳費平臺”上傳了手持身份證照片、並提交了銀行卡信息。

小夥賺“好處費”300元,卻背上萬元債務?!


等到交房租時,小建發現所謂的“繳費平臺”其實是一款貸款APP,自己名下多了一筆3期待還的貸款記錄,而每一期的待還金額正好就是房租。

小建趕緊聯繫了這家平臺的客服,果然是與房屋中介合作的貸款平臺。

►分析:這種情況小建需要按期還款,但貸款APP沒有做好用戶的告知,行業規範有待加強。

小夥賺“好處費”300元,卻背上萬元債務?!

填資料賺“好處費”,背上高額債務

某手機店內,只需要在推薦的APP上填寫一些個人信息和認證,馬上就能拿到幾百到幾千的“好處費”。

大學生小王幾分鐘就“掙了”300塊,可好景不長,1個月之後他就收到了貸款逾期的通知。

很明顯,這家店是用小王的個人信息申請了貸款分期。為了300塊的好處費而背上數萬元的債務,小王也真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分析:很遺憾,這種情況小王也需要償還貸款。這裡提醒大家,切莫貪小便宜,天上不會掉餡餅!

小夥賺“好處費”300元,卻背上萬元債務?!

丟身份證,名下冒出多張信用卡

小楊接到催款電話,稱在某銀行辦理了信用卡,透支5000多元,逾期未還款,要求小楊立即還清欠款。

小楊覺得這是詐騙電話沒有理會,直到去銀行辦手續,一查才發現事情的嚴重性。

原來之前小楊外出的時候,身份證丟了,最關鍵的是,她沒有及時去派出所掛失,很有可能被不懷好意的人拿去挪作他用。

►分析:這種情況下,小楊只要證明信用卡不是自己辦理的,就不需要還款。

小夥賺“好處費”300元,卻背上萬元債務?!

“被貸款”是怎麼回事?

用戶明明沒申請,但卻出現了“貸款”,一般分2種情況:

  • 網貸機構用你的信息,強制申請了自家貸款
  • 你身邊的熟人或者貸款中介,拿著你的信息去貸了款

情況一:機構“強制貸款”

正規的網貸機構不會利用登記信息“強制貸款”,也不會洩露信息用戶。

現在市場上的機構都在合規化,款項要打入本人實名的銀行卡中。在這種情況下,幾乎不存在個人未申請,金融公司強制客戶貸款的情況。

如果碰上了不合規的平臺,不幸“被貸款”了,直接報案起訴,這些錢不需要償還。

小夥賺“好處費”300元,卻背上萬元債務?!

情況二:“熟人、中介冒名貸款”

一般這種情況發生在網貸中介,或者能夠拿到你信息的熟人身上。

拿你的身份證銀行卡去貸款,大家在平時要小心,不要隨意把自己的信息交給他人。因為貸款的錢你拿不到,還需要償還。

小夥賺“好處費”300元,卻背上萬元債務?!

“被貸款”後怎麼辦?

向貸款機構瞭解你的貸款情況,要求機構給出你此次貸款的全部信息(包括借款人,借款日期,手機號,銀行卡,身份證等),與自己的信息對比,找出有問題的地方。

給出所有能證明不是你本人申請的證據。先和平臺協商,然後報案,必要時可以上訴。

小夥賺“好處費”300元,卻背上萬元債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