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的精通《易經》的高手都高到什麼程度?

騰訊樂刷支付


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也是一個沒有正解的問題。正因為如此,談談個人看法吧。

《易經》源遠流長,是中華文明的基石,五千年來,從最初的符號到成熟為經典,傾注了無數研究者、傳承者的心血。

《易經》不是一部一成不變的學科,她的象、數、理的內涵仍在發展之中,她所闡述的宇宙觀念仍在研究之中,她的變易、簡易、不易的哲學辨證,仍有無窮的考究。

因此,任何一個人,終其一生潛心於《易經》研究,也只能得其冰山一角,九牛一毛而已。能夠稱為大師或高手的,也只能說他在《易經》的某個方面有所造旨。要麼他對《易經》象理精通,要麼他對《易經》的數理比較內行,要麼他對《易經》的義理有更新更高的見解。總之,任何人不可能通曉《易經》全部!

漢代的焦延壽和京房,對《易經》的研究和發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但他們也只是確立了《易經》方圓圖、十二闢卦以及六十四卦的排序。

孔子在五十歲的知天命之年開始學易,但他只在《周易》基礎上對義理作了深入研究,寫出了《周易系傳》。

當今易學界,可能有一些大師,但多數僅僅是掌握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在作普及性的工作。更多的人,還在為《易經》的難學而苦惱,真正的入門者並不多!

至於那些掌握了一些《易經》的數理知識,或者熟背了六十四卦的卦辭者,身著長衫,戴著墨鏡,打著杏黃幌子,拿一個六十四卦圓盤,貌似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替人算卦占卜、擇吉風水,由於絕大多數普通人不懂《易經》,感覺他們很高深神密,在民間往往很受推崇。

豈不知,"善易者不卜"?如果說他們是《易經》大師或高手,也未嘗不可,因為我不能斷他們的財路!



一夫82


精通易經的高手,可以不用求測者說任何事情,看一眼,就能心算起卦,從而推測出事物的過去現在未來的吉凶禍福狀況,甚至還能結合外應預兆(梅花易數中的三要靈應篇有寫),快速推算一下信息,這便是善易者不佔,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由於起卦方便,斷卦迅速,因此給人的感覺是看一眼張口就說結論,又快又準,讓人以為是活神仙。

現在純粹運用易經八卦預測的就是梅花易數(不算六爻等其他易經衍生門派),直接根據字數就可以起卦,如根據問話時間起卦,問話字數起卦,字數筆畫數起卦,名字筆畫數起卦,事物形象起卦,動作起卦,事物數量及數字起卦,尺寸起卦等等,最厲害的高手算是北宋的邵康節(邵雍)了,是梅花易數的創始人,是非常牛逼的人物。

更多精彩玄學內容,請關注我(玄運國學講堂)!


玄運國學講堂


高手一

汪曾褀先生寫《故鄉的食物》,提到炒米,還說了一個有關易經的故事:

我父親有一個很怪的朋友,叫張仲陶。他很有學問,曾教我讀過《項羽本紀》。他薄有田產,不治生業,整天在家研究易經,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個人用蓍草算卦。據說他有幾卦算得極靈。有一家丟了一隻金戒指,懷疑是女傭偷了。這女傭人蒙了冤枉,來求張先生算一卦。張先生算了,說戒指沒有丟,在你們家炒米壇蓋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時侯就不大相信,算卦怎麼能算得這樣準,怎麼能算得出在炒米壇蓋子上呢?不過他的這一卦說明了一件事,即我們那裡炒米罈子是幾乎家家都有的。

果然是高手!

太史公說:“《易》本隱以之顯”,是隱藏的歷史,雖不是史,卻蘊含著史的精華。卜筮之官,同時也是史官,考察古來的事蹟,總結出一些原則和規律,再用這些原則和規律,推斷現在和未來。

高手二

北宋程頤的易傳,在歷史上影響很大。程子不信邵子之數,故邵子以數言《易》,而程子此傳則言理。各抒己見,各明一義。程頤以為,《易》有四個聖人之道: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佔。而吉凶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備於辭。推辭考卦,可以知變,而且象與佔已在其中。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佔。說得相當好!高手!


由來

《左傳》僖公四年有“筮短龜長”的說法,在春秋時期,大約小事才用筮,大事還得用卜的。

最初,《周易》是當時一部實用的筮書。筮法是在卜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八卦似乎也是有了筮法之後才有的。商民族用龜的腹甲或牛的胛骨卜吉兇,先把甲骨略鑽一下,再用火灼,甲骨產生裂痕,便是兆象。卜官憑兆象斷吉凶。·最後將卜的人、卜的時日、卜的問題契刻在甲骨上。據《周禮·春官·太卜》稱卜的兆象有一百二十體,每一體都有十條推斷吉凶的“頌”辭。如果所卜的兆象不能歸到那一百二十體中,便需再造新辭。

後來出現筮法。筮法所用的蓍草,是一種長壽草。筮的時侯用草杆,·方法早已失傳。總之,與數目有關。用此法得出一卦來斷吉凶。筮法的六十四卦,相當於卜法的一百二十體兆象。探尋卦爻辭中的歷史故事和社會風俗,可知這些是西周初年的紀錄。這些卦爻辭文字古奧,還有一些是不聯貫的。令人費解。猜想起來,似乎是把幾次的筮辭列在一起形成的。把這些卦爻辭按順序編排起來,就是《周易》這部書了。這下好了,卦數是固定的,卦爻辭是固定的,到時翻書一查,一清二楚,確實相當簡易。

到了漢代,大家都研究起《周易》這部書來,儒家也不例外,並藉此發揮自家的哲學。道家哲學也在《周易》中留下了痕跡。從此,《周易》的價值和地位得到極大提高,《漢書·藝文志》便把它列為“六經”之首了。另一方面,八卦與五行結合起來,再加點玄學,《周易》在社會上的影響力日趨深遠,醫卜星相各路大神掛著《周易》的招牌粉墨登場,紛紛開始進行各自的精彩表演。

觀點

對於卜筮,荀子有一個觀點,講得挺好。《荀子·天論》:“天旱而雩,卜筮然後決大事,非以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為文,而百姓以為神。以為文則吉,以為神則兇也。”

天旱求雨,為做重大決定而卜筮,是為了表示重視,而不是為了求以得之。另外還有“以文之”的考量,意思是順人之情,以此為文飾。知道這個道理,吉。不知此理而神化、迷信,兇。


莫安排


我有一個大姑父,姓楊,他父親是地主,他自己解放前在南京上過大學,父子都是算卦高手。

1945年之前,鬼子經常下鄉掃蕩,老百姓苦不堪言,四處逃命。

楊地主沒事就坐在家裡算一卦,能算得出鬼子什麼時候回來,從哪個方向來,又往哪個方向去,自己和家人該往哪個方向逃命才安全……基本都準。村裡的男男女女看見他逃,就跟著他逃,他不逃命,大家就不逃命。

有一次楊地主起了一卦,算出第二天鬼子會來,但是按卦象看,不逃也不要緊。沒有性命之憂。

於是他和鄉親們就沒有逃跑。

第二天,鬼子果然來了,但是沒有掃蕩。

原來鬼子是奉命撤退的來不及禍害百姓。

大姑父和我將這事的時候已經近80歲了,那時他自己也是金錢課六爻算卦高手了。我聽了覺得就像天方夜譚。

幾年後,我自己也學會了算卦,再想想大姑父講的這件事,不再覺得神奇了。

無他,靈氣而已。

每一個有靈氣的算卦高手都能達到地主楊老前輩的那種境界的。


字畫娛樂圈




易經是奇書,沒有人敢說自己精通《易經》但有學後用來預測,並且測得很準的確實有。下面就我親身經歷的幾個案例分享給朋友們,絕非杜撰。

案例一

我的女兒,替女婿問卦。因為女婿競聘職位,簡歷寄出兩天了,不知是否如願就問我的朋友劉老師。(劉老師是易學愛好者,業餘的。本人也比較喜歡就成了朋友)

他沒用起卦什麼的,一問一答說:"被錄用了!有兩個工作去處:一個是吉林省,一個是去山東省。先去吉林,後去山東!山東比吉林好!"

第二天就驗證了,確實被錄用了,是德生股份有限公司聘用的。去的地方真是兩個選擇:一個是吉林省長春市,一處是山東省濟南市。

以後全部應驗,在長春待了六個月後調往山東日照。現在就在那裡工作。

是不是很厲害啊。


案例二

我單位女教師二十八了,處過好多對像了。她那次又經人介紹處了一個。心裡沒底,就經我介劉老師給測測。

劉老師說:"給你介紹的男孩是不是屬虎的?"她說是。

接著往下測"他的右手是不是有傷疤?"

她說是。

劉老師說成了,就是他了。後果然結婚。我還喝了喜酒呢。

神奇嗎?

有人說預測者知道她處對像的情況。

這個還真不可能知道,因為這個小夥是外縣人。

我很佩服他。神奇的例子還有好多,聽我以後慢慢道來。


他是不是每測一個事都這樣準呢?

也不是,也有不準時候。但這兩個例子讓我震驚。

古代人寫的書可真了不起!


大美農村綠水


其實我覺得並不一定是易經的原理推斷的吧,我在2012年的時候在萍鄉開石礦,山上有一個很破舊的小木房子,裡面住著一個五六十歲的老人,聽人說是坐牢放出來的。以前他在那個山上燒石灰石賣,後來不讓燒了,他就住那木房子,孤家寡人一個。一開始我們不熟,不聊天,一天他來我們那裡叫我們第二天不要放炮,會出事。我聽完莫名其妙,我和他不熟,他怎麼知道我們打了一個大炮眼,第二天要放大炮,我便問他怎麼知道的,他沒回答問題,就說讓我們相信他,不要放炮,不然會出事。我口頭答應他說炸藥沒批下來,等批下來了再放,他就走了。第二天我們照常放炮果然出事了,一個放牛的老頭從那裡過,耳朵背,沒聽到我們的哨子聲,被碎石打到了,賠了十幾萬。從那次後,我和那個老人的接觸就多了,才知道他會出卦,而且是神準的那種,神到他居然算到了我們其中一個貴州的工人老家會出事,讓他提前去買火車票。那個工人那時候不信他那套,還把他罵了幾句,那老頭什麼都不說,走了,第二天那工人父親在給別人家建房子,裝模板的時候從2樓摔下,死了。除了能出卦,那老頭還懂醫術,教了我一些簡單的東西,收驚之類的。現在我叫他叔叔,他以前不和人來往,深居簡出,後來附近村莊的人找他幫忙,他會幫,不收錢,自己種一些菜還替人採藥過生活。現在好像會給人起卦,生活的特別好,和中鐵都有關係,在家裡建了房子,找了個四十歲的女的過日子,經常會給我郵寄些藥材,真的很感嗯遇到這樣的貴人。我現在經常會去看他,他的事情很多,一下說不完,以後有機會,我拍視頻給大家看他如何起卦。


天下事我先知


三十年前就接觸《易經》,後又有一段時間專攻術數學,充當過"先生",也曾被人稱過"大師",開過幾年攤檔,幫人算過命,看過相,卜過卦,也遇過形形式式的大師。開始,覺得邵康節很了不起,初讀邵偉華的《周易與預測學》也很崇拜邵偉華。隨著時間飛逝,思考的深入,就不再覺得什麼了,疑問懷疑也多了起來,不會輕易崇拜誰,認為誰誰是高人了。

我開攤那時,常有不少人來坐,求卜問卦的不少,閒聊時,也有不少自稱易學大師的,曾有一個幹部模樣的常到我攤前吹牛,說他研究易學三十多年,得出八字真言。看他年歲才四十多,一聽這話就有誇張吹虛,但我不會當面鑼對面鼓的說穿他,我只是很謙虛地說,才看易經沒幾天,只得了一字真言。自此,他再不敢在我攤前吹自己學易功夫深厚。

我有一友,年齡比我小几歲,是個幹部,但鬱郁不得志,後調來一同姓領導把他提拔了,他趾高氣昂起來,還吹自己是邵偉華入室弟子,自己的易學工夫如何了得,自此,我遠離他,不想與他有什麼往來,沒多久,就聽說他出事了,還被判了刑。

有一個曾十分佩服我的,請我算過命,看過風水,卜過卦,不久,他搖身一變,開起鋪來,自稱易學大師,信者不少,曾有人在我面前把他吹神了,有一回,他找到我,讓我教會他起干支八字,及八卦六十四變。原來大家傳神的易學大師,連起干支四柱,八卦六十四變還不會。

不少人傳遇過什麼易學高人,卜得多靈多準,在下無運,也孤陋寡聞,見識淺,沒遇見過什麼真正的大師,易學高人。曾見的那些,雖吹得神而又神,但在我面前,都似吹鼓的氣球般,只用針尖輕輕一穿就破就洩氣了,再鼓不起來神不起來了。

易經的智慧,易學的哲學意義,我深深佩服,易學高人,我也相信有,易學占卜大師也不少,但傳得神又神的,我真沒遇到過,很想見識一次,只是一些所謂的大師高人,卻經不起我這個內行人一測一試就蔫了頭。





樹德漢碩


在家裡讀初中的時候,不是出了一件事,我還根本不知道我一學弟的爺爺,竟然是一位“半仙”一樣的人物。事情是這樣的,我們那有四個人合夥去廣州做了幾個月的冬筍生意,回來時坐的臥鋪大巴,四人身上都分有一筆差不多的本錢和賺頭,都差不多一萬塊吧,九六年在農村也是一筆不小的錢了。其中有一個人把他的一萬塊錢放在隨身帶回來的一個電飯鍋裡,也沒告訴另三人。可是到家後,電飯鍋裡的錢不翼而飛,沒了。這人思來想去,這一路上除了打了幾個盹,這鍋可一直不離身的,怎麼就丟了呢?思來想去,聽過人說我學弟的爺爺會卜卦柔測事兒。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情找上門去了。學弟爺爺挺低調,先還推脫了一會,架不住這人的軟磨硬泡,好歹便幫他卜了一卦,掐指一算,結論是:這錢沒走遠,在東南方向,明晨九時,會途經不遠處的那座橋。這人一聽,東南方向就是另三個生意合夥人中的其中之一的住家。於是心裡有底了。第二天趕早便在橋頭等著。果然九點左右,那合夥人騎個單車過來了,見這人突然出現,倒讓他一下子有點慌神。丟錢的哥們一下子抓住他的胳膊,直接就說你好個不變人的傢伙,敢坑夥計的錢。於是對方下單車辯解,兩人推推拉拉的,突然兩匝錢從騎車的身上掉了下來,厚厚的,不用數一看就知道是兩萬。這下就不用說了,誰都知道是怎麼回事。丟的錢,是他在車上趁錢主人睡著的時候順手牽羊了。這事到此了結,學弟爺爺那一神奇的卦象解讀,皆一一應驗。經由當事人的一傳十十傳北,弄得遠近皆知,都知道本村還有這麼個仙氣的人物了。高手在民間啊!


易知秋


我來講講我的父親,已經不在了,藉此緬懷一下他。小學就有幾本書爸爸不讓我碰,有次偷偷的翻了,撕了幾張,最後屁股打開花了,現在清楚的記得,初中的時候天天上學,狗屁不通,初二的時候,有一天星期天爸爸帶我到田邊講了一些奇怪的話,意思是我母親死後一定要葬在這裡,告訴我家裡那幾本書不能撕,要保存好,還告訴我要對弟弟好點,還告訴我一定要對母親好,不管母親做什麼事都要聽話,回家了父親還寫了幾句話話給我,現在還留著,漁網千眼一根繩,兄弟姐妹抱成堆,不怕糖衣炮彈打,春夏秋冬山中恆。那時才十二三歲哪曉得什麼,沒有在意,後來沒有多久父親不在了。

慢慢的長大,接觸了社會,接觸了父老鄉親,才曉得父親是算命的,有一個表叔,他自己講的,他講你父親以前講我最後要養哈牛就這麼算裡,意思是表叔養牛了就到頭了,十幾年前肉牛好買,那個表叔真的養牛了,我給他幫忙建牛欄他講的,投資了三十幾萬,種牧草二十幾個牛,山裡修房子修路修水池 游泳池。

沒有幾年,這個表叔出車禍走了,牛也就沒有養了,現在還空在山裡。

我母親今年六月應病去世,父親以前講好的地,別人不讓埋,別人家族大,說對他們有影響,最後都要換地方了,沒想到要挖井的那天早上,來了兩個老人,一個他們向家老人一個我們姓的老人,我們姓的老人到縣裡當官,沒有想到他會來,平常就走走親戚,他說捨不得太庭我父親的名字。一個向家的老人和我繼父是好朋友,也到縣裡。最後你曉得,母親輕鬆的就埋到了父親以前指定的地方。

母親後事處理完之後,整理遺物,易經三本,奇門遁甲厚厚一本,面相兩本,手相一本,有一本沒有名字了,大慨就是風水來龍和爻變,羅盤一個。各種舊版十圓錢幣,民國幣,糧票,布票,郵票,銀飾,銅錢等


海清箱包


村裡一老人,不曾讀《易》,一天,在田裡與老伴鋤禾,抬頭見一隻喜鵲,趕忙催老伴回家,說家來客人了,女的。老伴將信將疑,回去一看,果然。村裡一位已故老人,雙目微明,一生深於易。其子總說其搞迷信。一天,有兩個人經過馬路,停下來,其中一人蹲在一塊石頭上,手挽一件外套衣服。老人兒子指而問其行,老人抬頭一望,即言,此二人為婚姻之事而赴宴,事未竟。其子問焉,果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