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母親河」南渡河,你了解她多少?

南渡河位於雷州半島中部,發源於遂溪縣城月鎮與北坡鎮之間的蝦溝村,自北向南流經遂溪縣河頭、城月兩鎮及雷州市(原海康縣,下同)客路西北部、楊家鎮之後,在楊家鎮店前村屈曲轉東流經白沙、松竹、附城、南興等鎮,在雙溪口注入雷州灣。全長88公里(其中在雷州境內85公里),最寬河面400多米,平均河面寬度31。13米,落差27。9米,下游河寬100~200米,流域面積1444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土塘水、公和水、松竹河、花橋河等4條。在雷州半島諸河流中,南度河是最大、最寬、最長的河流。有雷州半島“母親河”之稱。為了充分利用、開發和保護這條河流,筆者現對此河進行有關考識。

雷州“母親河”南渡河,你瞭解她多少?

一、南渡河的形成

南渡河歷史悠久。據載,雷州半島地貌是從第三紀末至第四紀初形成的,南渡河上、中游溝谷,則是第四紀冰川形成的,它是多次海陸變遷的結果⑴ 。1989年9月,廣東省水文地質一大隊在海康縣南渡河閘470鑽井中發現不少薇體古生物遺體化石,經化驗鑑定,它是300~750萬年間的海洋薇生物遺體。從而證明這裡成為海洋的時間相當遙遠⑵。它的下游曾經是一條大海溝,其形成要比上、中游晚得多。“大約5000~15000年的全新世早期,全球性海面上升,形成南渡河口的溺谷灣”。唐宋時期,修築海堤,南渡河口逐步東移,直至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中、下游“安欖以上為淡水,自南渡以下為鹹水”。後來由於圍海造田,下游河床上升,潮水東退,河水氾濫,河道一次次改口,慢慢向東沿伸。今南渡河出海口位於南渡河堵海大堤堤閘口外,與南浦津埠連接。

二、南渡河名稱的由來及沿革

1、“雷川”是見諸史藉最早的名稱。據載,隋前雷州半島曾有“雷川”縣之設:“平陳,以此為合州,置海康縣。大業初,州廢。又廢模落、羅阿、雷川三縣入”⑶。舊志“雷川縣故址在縣西”(即海康縣治之西)。但在縣西什麼地方呢?據已故學者蔡葉青先生考證,雷川縣名是以縣治位於“雷川”之濱而得名,其遺址位於今楊家鎮陳家附近⑷。所以“雷川”應為南渡河最早的名稱。

2、“雷水”是繼“雷川”之後的名稱。“雷州境內有雷、擎二水,雷水流經城下,遂以名州”⑸。可知“雷水”是南渡河在北宋時期的名稱。

3、“南渡”一詞始於北宋。北宋丞相丁謂在《重修威德王廟碑》首次提到“南渡”:“州南七里有擎雷水,今曰‘南渡’也”。顯然,丁謂沒有象沈括那樣科學介紹,甚至把“擎雷水”和“南渡”混為一談。儘管如此,“南渡”一詞的出現,說明北宋時已有其名。

4、明清時期有關地理志書關於“南渡”的記述。明清時期“南渡”一詞多次出在地方誌書裡,有的給予正確介紹,但有的也常常犯丁謂把“南渡河”與“擎雷水”混為一談的錯誤,現羅列如下:(1)“擎雷水,在府城南擎雷山下。其源有三:一出山蕉銅鼓;一出鷓鴣坡;一出徐聞界。三水合流,環繞郡治如帶之盤東,入於白沙洋。安欖以上為淡水,自南渡以下為鹹水”⑹。(2)“(海康縣)南八里曰擎雷山,其下擎雷之水出焉。(擎雷山)為府治之案山,水出山下。其源有三:一出山蕉銅鼓;一出鷓鴣坡;一出徐聞縣界。三水合流,環繞郡治如帶,與海潮接。”⑺(3)“南十里曰擎雷水,即南渡也。其源有三:一出銅鼓山;一出鷓鴣坡;一出徐聞十二都界。三水合流,環繞郡治如帶。通於南浦津,與鹹潮接,自安欖以上皆淡,南渡以下皆鹹。”⑻(4)“擎雷水,在城南八里,出擎雷山下,又名‘南渡’”⑼。(5)“擎雷水,在府南擎雷山下,一名南渡河。志雲:‘水源有三:一出海康北銅鼓村;一出縣西鷓鴣坡;一出徐聞縣界。三水合流,環繞郡治南流七十里,東入於海”⑽。(6)“擎雷水,在城南八里,出擎雷山下,又名南渡,乃瓊南必經之路。源出銅鼓諸村,東流繞郡,至城東南八里曰頭港,由雙溪港入海。相傳昔被雷震而水出焉”⑾。“南十里曰擎雷水,即南渡也。自安欖以上皆淡,南渡以下皆鹹。”⑿(8)“南渡水,城南八里,乃往瓊州必由之路。北而特侶塘、西湖,西而安欖渡、塘官渡,雲津渡,所翕納之水,皆曾於此東流,由雙溪港入海。”⒀(9)“擎雷水,城南十八里……舊志‘即南渡’,誤。”⒁(10)“雷州府……府境經流大水曰南渡水,源出海康縣西北博政村,東南流經略斜村屈東北,經府城南屈東南為雙溪港,屈東北入海”⒂。以上所羅列的明、清兩代有關地理志中,除阮元的《廣東通志》、陳昌齊的《海康縣誌》敘述正確外,其餘解釋均有差誤。這些差誤或是介紹距離府治裡數,或是介紹發源地。1989年《廣東省今古地名詞典》的解釋是:“南渡河,在湛江市西南、雷州半島中部,源於遂溪縣城月鎮與北坡鎮之間的坡仔,流經海康縣客路鎮西北部和東西洋平原,於雙溪口入海。長88公里,下游河寬100~~200米,域面積1444平方公里,平均坡降0。17﹪,年徑流量8.68億立方米,含沙量0.165公斤|米,1971建成南渡河水閘,用作防潮、治澇。是海康縣最主要的灌溉河道。”這是當代關於南渡河的科學介紹。1983年8月出版的100萬分之一的《廣東省地圖》、2004年新編《海康縣誌》卷二《自然環境•水文》仍把南渡河註釋為擎雷水,均誤。

雷州“母親河”南渡河,你瞭解她多少?

三、南渡河的港埠、津渡、橋樑

南渡河河寬水深,下游是海汊。過去人們懲服自然的能力有限,跨越相當困難。現在中游均寬仍然保持在250~300米,下游均寬保持在400~500米,這給人們的生產、生活、旅行帶來諸多不便。於是人們通過設埠、置渡、架橋等辦法以解決這些不便。不過,這些辦法,雖解決了兩岸往來的困難,但同時也滋生了許多弊端。先賢陳昌齊在談到渡埠沿革時對此事十分關心,他說:“雷地形勢蜿延如帶,東西繞海,北至高石,無津樑之阻。南抵海安,渡瓊惟南渡一水,此官路也……前各設渡船,或募夫二名或一名,給有船價工食,因其役之,勞逸稱之。使耕種貿易,各適其便。邇地方凋殘,加以遷徙,船價工食,久奉裁扣,渡船未經全復。是其時不獨官渡未復,即民間亦無有造舟渡人者。今則或由地方官捐修,或由附近居民創建,皆陸續興設,間有聽其湮廢者,則皆有別道可通,無取舊貫者也……惟是官捐所置,偶或修茸,不時民力所施,甚有居奇、索費。利之所在,弊亦隨之,是所望當事者之隨時留心焉”⒃。這一按語表明清初至清中期海康縣津渡沿革情況,雖是對全縣而論,但也實談南渡河渡、埠設置的利弊或情形。現把它們沿革的有關情況簡述如下:

1、津渡

據載,明代後期,南渡河的渡口有16個,它們是:南渡,在郡南十里,瓊崖必經之路,官歲造舟4只,編渡夫8名;麻演渡,西南20裡,官歲造舟1只,編渡夫2名;嘉禾渡,東南20裡,官歲造舟1只,編渡夫2名;白院渡,西10裡,官歲造舟1只,編渡夫2名;西洋渡,西南10裡,官歲造舟只,編渡夫2名;西廳渡,西20裡,官歲造舟1只,編渡夫2名;安欖渡,西20裡,官歲造舟1只,編渡夫2名;唐官渡,西南20裡,官歲造舟1只,編渡夫2名;雲津渡,西南20裡,官歲造舟1只,編渡夫2名;安苗渡,西30裡,官歲造舟1只,編渡夫2名;根竹渡,西20裡,官歲造舟1只,編渡夫2名;麻蔡渡,西20裡,官歲造舟1只,編渡夫名;仙雲渡,官歲造舟1只,編渡夫2名;邁風渡,西20裡,官歲造舟1只,編渡夫2名;大傍渡:西60裡,官歲造舟1只,編渡夫2名;雙溪渡:西40裡,官歲造舟1只,編渡夫2名⒄。清中期,南渡河有渡口10多個,它們是:南渡、麻演渡、嘉禾渡、白院渡、西洋渡、西廳渡、安攬渡、唐官渡、雲津渡、安苗渡、根竹渡、麻蔡渡、仙雲渡、邁風渡、大傍渡、雙溪口渡等⒅。這些津渡,早在漢晉時代甚至更早已經開闢,唐宋以後均由地方政府出資造舟,設定人員編制,管理渡口,對方便官民往來,起了重要的作用。說明當時地方政府對渡口管理相當重視,有專人、專門船隻管理。其目的是保證兩岸暢通無阻。清末至民國,個別渡口已經荒廢。建國後,比較大型的渡口還有南渡和安欖車船輪渡等。進入21世紀後,只剩下南渡了。南渡分為載人渡和車船渡,現仍是雷城南面重要交通要道之一。

2、港埠

根據記載,歷史上的南渡河埠頭成群,貿易發達。比較大型的有:“麻沉(在今麻亭村)埠:東海至此,泊舟北如郡城”,“大埠(在今大埔村):東南一十里,自東海至此泊舟,乃通郡城”,“南浦津埠(即雷州港):南二十里,自閩、廣、高、瓊至此泊舟,乃通郡城”⒆。此外還有南亭港頭港等。這些港口歷史相當久遠,至遲在漢代已開通使用。因為在這些港口附近及周圍,都發現有漢代水波紋陶片。南浦津埠為南渡河最大的港口,它位於南渡河與花橋河的匯合處。現仍有面積7。8平方公里,其中港口長5000米,最寬處2000米,最窄處1000米,航道水深3~~6米。開埠以來,這裡一直是雷城海上進出的咽喉、雷州半島海上交通樞鈕和對外貿易重要港口。明清兩代,設有雙溪炮臺佈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這些港口一直用至上世紀60年代末。1970年南渡河堵海大堤建設後,堤內港埠均廢。現只剩下南浦津埠了。

3、橋樑

南渡河的橋樑建築宋代就有記載,多建於上游,如田頭石橋,在田頭村(已廢);邁坦石橋,在邁坦村(已廢);銅鼓石橋,在銅鼓村(已廢)。中、下游由於河寬水深,根本無辦法跨越,至於建築於支流中的其它石橋一般都是中小型,石質都是以玄武岩為主。這些石橋,造型獨特,技藝精湛,體現了雷州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新中國成立以來,南渡河的橋樑已改為鋼筋混泥土結構,數量不斷增加。上世紀50年代,上游興建了客路田頭大橋、陳九大橋等;1970年興建南渡河水利工程,從堤閘上建有兩橋,通過堤壩經過兩橋,把雷城與東部鄉鎮連在一起。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南渡河下游興建了南渡河最長的橋——南渡大橋,成為貫穿雷州南北大動脈。南渡大橋,“在海康縣城(今雷州市雷城)西南3。2 公里井園村附近。1985年動工興建。長276.4米,寬12米,高12.5米,九孔,孔寬30米,預應力混凝土結構。T型簡支梁雙柱式肋型橋臺,負荷量60噸,是廣海線(今207國道)的主要公路橋樑之一”⒇。此外,上世紀末還建起了鋼筋混泥土結構的邁坦大橋、安欖大橋等,安欖大橋為南渡河第二大橋,位於楊家鎮安攬村附近。它是雷城往返西部鄉鎮的最捷途徑。

四、唐、宋以來南渡河的水利興修

1、早在唐代,南渡河的水利興修已經開始,不過大規模的水利興修是在宋代。北宋至和間,張絃已有堵海為田、興修水利的記載。南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經界司始委胡簿在南渡河下游沿海築堤抵禦海潮。其中南渡河段修築“起自白院渡,袤延而東,轉北至進德村”。乾道五年(1169年),郡守戴之邵繼之。他在胡簿之堤外增築,盡包瀕海斥鹵之地,高廣倍。經整治,“東洋萬頃得成良田,闕有由也”(21)。其後提刑張琮、通判趙希呂、知軍事薛置夫、孟安仁相繼修築。元代大德年間,廉訪使烏古孫澤“浚故湖,築大堤,竭三溪堵之,為斗門七,為渠二十四,開良田數千頃,濱海鹹鹵併為膏腴”,這其中包括南渡河的水利興修。明、清兩代,雷州地方政府十分重視南渡河的水利興修。明洪武四年(1371),雷州府同知餘麟孫、海康知縣陳本、遂溪知縣王淵協修,以千字文“天地元(玄)黃”下24字分號;起自下坡渡之堤,以“閏餘成歲”下16字分號;起自肖家洋之堤謂之南堤,以28宿字分號;“起自白院、止於河南村之堤,謂之北堤。”成化八年,颶風壞堤,知府黃瑜委推官秦鍾、縣丞周榮督工修築。不久復崩。知府魏瀚繼築。正德十年,又圯。知府王秉良大築之。嘉靖元年(1522),知府易秦“復於北堤之上添作一堤。起自二橋,以‘六’、‘藝’、‘禮’、‘樂’、‘射’、‘御’‘字’、‘數’為號,下接‘角’字”;又於南堤之東堤“箱”字下接築一堤。以“金生麗水玉出”6字為號。南至高田埠,各置水閘。嘉靖三十一年六月,颶風大作,鹹潮泛漲,南北二洋,居民漂沒千餘家。淹死數十人。知府羅一鶚調三縣人夫修築。隆慶四年,風潮崩堤數處,共有數千丈。知府唐汝迪修補之,並改直“張”字堤。萬曆十六、十八年,颶風連作。堤多陷至基。兩洋居民,蕩折殆盡。洋田數萬頃,均為荒蕪。知府林廷升委知縣秦懋義親勘,支庫銀1500兩、丁糧起派銀一千五百兩,委推官陳泰旦督工從底修築。比前高大擴倍。內河溝閘,全用石砌。清康熙五十六年,縣人福建巡撫陳璸以堤岸歲久崩陷,“具奏發帑五千三百二十四兩,大加修築”,“又將已廉銀五千兩交粵省督臣添採大料,以求永固”(22)。乾嘉年間,大堤經過小修。同治二年八月十五夜,颶風大作,海堤崩潰。颶風壞堤,官民合力大修。民國37年,颶風大作,南北大堤壞近一半。民國政府大力修之,大堤終以鞏固。從中可以看出,歷代政府對南渡河的修建都十分重視,他們為南渡河的水利建設和保護南渡河沿岸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都做出過重大的貢獻。

2、新中國以來的水利興修。建國後南渡河的水利興修,始於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成立之初,海康縣成立了南北大堤保護委員會,興修水利。1970年,在廣東省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中共海康縣委決定興建“南渡河大堤工程”。1970年夏成立了“海康縣南渡河水利工程指揮部”,由縣革委會副主任陳光保任總指揮,縣水電局設計,同年6月1日動工。施工期間,每日出動民工10萬人,1971年5月建成南渡河排洪大閘工程,同年9月南渡河大堤堵口合攏,1974年7月工程全面竣工。南渡河大堤起自雷高黎陳坎,止於沈塘鋪墩村。全長21。05公里,南渡河排洪閘(大型)閘底高程—1米,19孔,每孔淨寬6米,淨高3。5米,閘總長157米。南渡河建成之後,經歷了二次洪水災害,大堤遭受衝擊,證明當時建設標準低,未能達到抗災要求。1987年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把它列入“85”號江河整治工程議案之一。按抗災“達標”要求進行加固。當年開始整治。上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南渡河整治工程不斷完善。經過整治,南渡河的防洪、抗洪能力大大增強。現在,南渡河不但成為東西洋灌溉基地,而且擔負著雷城20多萬人民吃水任務。

五、南渡河沿岸的歷史和文化

南渡河作為雷州半島最大、最長的河流,既有魚獵生活基礎,又是農耕生活條件最好的地方。而且水陸交通方便,生產、生活條件優越。人們在長期懲服、利用和改造它的過程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的歷史文化,使它成為雷州半島歷史文明的搖藍。

1、南渡河沿岸歷史遺存十分豐厚,發現和出土過大量的歷史文物,證明它是雷州半島早期人類活動相當集中的地方,是雷州半島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自上游的客路鎮田頭、邁坦,至中游的銅鼓、井尾,都出土過石錛、石斧等,距今4000~5000年;據明莊元貞《雷祖志》載,早在五代,下游的英榜山(白沙鎮雷祖祠後)就出土過銅鼓。從圖形看,應屬萬家壩型銅鼓,時代在春秋戰國。1986年下游的雷城鎮中西街出土的青龍紋(牛角龍)銅盆(現藏雷州市博物館),時代也在戰國;中游的銅鼓、陳家,曾出土過漢晉時期的銅鼓。陳家、水美、草白,發現有大量的戰國時期方格紋加戳印陶片、漢晉時期水波紋陶片。楊家鎮西汀、松竹塘仔坡、雷城火塔坡,發現有漢、晉、唐時期古墓群,出土過不少漢代水波紋、方格紋陶罐與漢代五株錢及南朝時期的石珠、琉璃等(現藏雷州市博物館)。這些歷史文物,時代久遠,區域特徵明顯。說明南渡河孕育了雷州半島的早期文明是不可辯駁的歷史事實。

2、南渡河沿岸的歷史村莊,多帶有古越語地名。如“邁坦”、“北羅”、“南羅”、“土塘”、“倜儻”、“調塘”、“調爽”、“麻亭”、“麻城”等,這些古越語地名,是古越人生活在這片土地的歷史記證。反映了在南渡河沿岸是從事“駱田”生活的“駱人”:“仰潮水上下,人吃其田”。直至清康熙年間仍有鯨魚乘潮入白沙內港。已故學者蔡葉青先生考證,雷州人把潮水叫做“澇”(或流),“澇”與“撈魚”的“撈”同音,“撈”的白讀與“駱”的白讀同音,也與“羅”同音。故有“北羅”(北邊的駱田)、“南羅”(南邊的駱田),人們俗稱“山路坑”,今觀其地形,十分相符。

3、南渡河沿岸是雷州半島古代的政治中心,歷史上的郡(州、路、府)、縣治多設於中、下游沿岸。(1)南渡河中游陳家村附近設有南朝時的“雷川縣”縣治。《隋書•地理志》載:“平陳,以此為合州,又廢模落、羅阿、雷川三縣入”,“雷川縣故址在縣西”。蔡葉青先生考證,雷川縣故址在中游的楊家鎮陳家村附近。(2)下游的平樂、白院村設有後梁時期的古合州州治。“雷州古合州:漢元鼎始以徐聞得名,至梁大通間改為南合州,在於特侶塘邊。唐天寶二年遷麻歷村(在今附城鎮韶山村)。貞觀間復遷特侶塘舊址。後梁開平四年,遷於平樂、白院村(今東井村,萬曆《雷州府志》:白院村,在縣西五里,古合州遷此,尚書陳襄曾此駐師。”(23)(3)下游的雷城設有歷代郡(州、路、府)、縣治。“徐聞縣,漢元鼎年置”,“州始以徐聞得名,舊址在今府界後”(24),一說在今徐聞二橋、仕禮村)。“廢海康縣:隋建,在今雷州衛治,為右縣治。南漢乾亨十三年州遷縣治,縣治遷於澄清坊。”宋、元、明、清、民國因之。從中可知,南渡河沿岸作為雷州半島古代的政治中心時間相當長(從戰國至民國初年),跨度相當大,且連續性強。這和南渡河絕佳的地理環境、豐富的物產、理想的水陸交通、重要的軍事位置不無關係。

4、南渡河是雷州半島古代的航運、貿易中心。

(1)漢代的航運中心。地處下游的南浦津埠(位於縣南二十里,為漢徐聞港之外港,自閩、廣、高、瓊至此泊舟,乃通郡城;城南七里港頭為內港。漢代徐聞港,一說在徐聞縣二橋、仕禮村)為漢代中國南方對外貿易中心。“漢設左右侯官於城南七里徐聞港,集積貨物,備其所求,與交易有利。故諺曰‘欲撥貧,旨徐聞’”(25);(2)唐、宋、元時期外貿出口、陶瓷生產和貿易中心。唐代從雷州港出口的有大米、黃魚(26)。宋、元時期南渡河沿岸窯口成群,陶瓷生產、貿易十分發達,大量的陶瓷經南渡河輸出銷向東南亞、西亞、非洲等國;元代在雷城設置博易提舉司,專管對外貿易。(4)明、清時期葛布生產和貿易中心。明清兩代,雷州半島葛布生產、貿易發達。各鄉、社生產的葛布彙集雷城,通過雷州港對外輸出;(5)清代、民國的蒲織品生產、貿易中心。清代南渡河沿岸大量種植蒲草、生產蒲織品,產品大量銷向南洋、日本、香港、澳門等地,

雷州“母親河”南渡河,你瞭解她多少?

六、南渡河的利用、改造和保護

南渡河作為雷州半島第一河,千百年來它在人們利用和改造的歷史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當前很有必要對它的價值做科學評估。如南渡河的經濟價值主要體現在那些方面?當前是否發揮了它應有的作用?如何保持其灌溉(包括吃用水)水源?從歷史文化的價值看,沿河兩岸保留了大量的古遺址。這些古遺址包括歷代郡、縣治遺址(雷城郡縣治遺址、雷川縣治遺址、古合州治遺址);古炮臺遺址(水軍寨、雙溪炮臺遺址、鮮魚墩炮臺遺址);港埠遺址(客路雷州塘旁的破船港,楊家新埠、安攬,下游的港頭、麻亭、大埠、南浦津埠等);古村落遺址(上游的田頭、邁坦、銅鼓,中游的水美、草白、安苗、何家、符村、安欖,下游的黎郭、東嶺、七莊、東林、南田、土角、大埠等);古墓葬遺址(楊家鎮陳家,白沙鎮草白,松竹鎮塘仔坡,雷城官慕、東茂、火炭坡等);古窯址(客路的舊窯,楊家的土塘、超板、陳高,白沙的草白等);祠廟遺址(麻演忠勇廟、東井雷祖廟、東嶺古祠堂等)。這些古遺址,文化遺存豐厚,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考古價值重大,必須充分發揮其作用。當前,整合這些歷史資源,與雷州名城結合成一個整體,開發旅遊資源,其經濟價值不可估量。從資源生態的保護看,南渡河及其沿岸彙集、保存了許多動植物資源。由於南渡河有充足的水源,為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許多珍稀物種都能生存、保存下來。主要有:珍稀動物如大蟒蛇、穿山甲、貓頭鷹等;珍稀植物如南嶺黃檀、朴樹、母生、楠木、白香樹、木柃、山竹樹等。從經濟價值的利用看,南渡河過去的使用主要集中在航運、灌溉方面,當前的使用是在灌溉、養殖和飲水方面。從今後的發展看,南渡河的整體經濟利用價值如何呢?挖掘它的潛力,發揮它的優勢,應是當前和今後的重要任務。筆者有一個不成熟的看法:從發展航運、疏通泥沙、保證灌溉水源和飲用水出發,疏通南渡河全河河道,使它加寬、加深,在保證蓄水量能滿足沿河兩岸洋田灌溉及雷城飲用水消費的前提下,沿著舊堤(在夏江至南渡河北閘)修築南、北兩大堤壩延至南渡河大橋附近,在此附近修築一巨閘以積水,拆除南渡河堵海北閘;修築南北洋田灌溉乾渠兩條,以解決南北兩岸灌溉用水問題;把雷城東西渠的整治配套方案沿至港頭港下與南渡河相接。這樣雷城作為“粵西明珠”和南渡河作為“雷州半島美麗的絲帶”的文化、經濟、旅遊地位進一步顯現出來(這些技術問題,可邀請有關水利專家進行論證)。

儘管南渡河有十分迷人的前景,但它的現狀卻十分令人擔憂。隨著經濟的發展與大規模的開發,南渡河的破壞也日趨嚴重,上、中游河面縮小,河面大量垃圾漂浮,大量泥沙湧向下游,導致下游河床提高,蓄水量降低。因此,從目前的情況出發,第一要保護源頭,嚴禁沿河兩岸濫開發,還河於民。今年初筆者在源頭蝦溝調查,見到源頭全都是灰黑色土壤,河道已修理成灌溉渠,渠水充足,渠外有水過冬,這是可喜的變化。說明人們已經關注源頭的保護。然而,在上游的一些地方,由於過度開發,河道變小、變窄、變淺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所以要加強保護。第二,必須做好河道清理工作。中游安攬至下游南渡,水浮蓮堵塞現象相當嚴重。該河自1970年截流後由於泥沙衝不出河道,造成淤積、堵塞河道,河床上升。因此必須加大清理力度,做好清理河道泥沙工作。第三,防止汙染。目前南渡河擔負著雷城數十萬居民吃水任務,責任重大。保證水源,保持水質,防止汙染,是當前和今後一項重要任務。第四,保護沿岸自然生態,包括對沿岸珍稀動、植物資源的保護。第五,保護沿岸歷史文化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