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越發展,「刁民」越多!——哪錯了?

沒有發展鄉村旅遊時,民風淳樸,一旦發展起鄉村旅遊,生活富裕了,村民們倒是變得“刁蠻”起來。

村委會、新鄉賢以及鄉建志願者通過各種途徑試圖引導村民們實現鄉風文明,但往往收效甚微。

—— “鄉風文明、生活富裕”是我們鄉村振興總體目標的重要部分。但在實踐中,生活富裕容易,不少地方通過發展鄉村旅遊,的確走上了致富之路。

但生活富裕的同時又能實現鄉風文明,這樣的案例就屈指可數。

這就是今天我們想討論的問題:鄉村振興中的民風問題,如何才能真正解決?

鄉村越發展,“刁民”越多!——哪錯了?

商品經濟衝擊下的鄉村,傳統先賢模式失效了

歷史上,鄉村文明秩序、鄉村民風的維持,傳統鄉賢是一股舉足輕重的力量。他們在農村地區具有不可撼動的道德權威和文化權威。

不過必須指出的是,傳統鄉賢這種精神信仰的權威地位,是根植於單純而封閉的農耕社會之中。和西方商品經濟突出個人主義不同,農耕社會的生產關係更講究“群體合作”,個體必須依靠“組織”才能生存。

當下的鄉村秩序,早已被商品化的市場經濟沖垮。農村的主要生產結構和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也逐漸脫離傳統農耕範疇。

鄉村越發展,“刁民”越多!——哪錯了?

同時隨著城鄉二元結構的不斷瓦解,單純而封閉的農耕社會屬性已被完全打破,以年輕人為主流的鄉村價值觀開始不斷多元化。

這時,傳統鄉賢的道德權威地位開始不斷下降。再依靠傳統的道德中心化模式維持鄉村秩序,已經難以為繼,更不能在破碎中建立新秩序。

且不說外出打工青年,就連留守在村裡的村民,也都不願多聽那些傳統鄉賢們“囉嗦”。這些曾經一言九鼎長輩們的“苦口婆心”,更多時候被當做“迂腐”和“老頑固”。他們的一萬句,有時候還比不上馬雲的一句話對年輕人更有影響。

鄉村越發展,“刁民”越多!——哪錯了?

所以,市場經濟洪流下的鄉村民風建設,必須與時代同步,必須“接地氣”。我們不能再妄想復辟一百年前的鄉賢模式,而要在市場經濟中尋找新途徑。

鄉風文明,不需要道德權威,而需要市場化規則

當然,在商品化的市場經濟中建立鄉村新秩序,同樣需要有“人”來發揮作用,那就是新鄉賢。

但新鄉賢的價值,不再是傳統鄉賢的中心化道德權威,而是建立一套符合市場化規則和人性規律的運營模式,將村民利益與鄉村發展融為一體,使鄉風文明成為一種村民自發的內在驅動,而非道德綁架。

鄉村越發展,“刁民”越多!——哪錯了?

比如,山東中郝裕村的新鄉賢——趙勝建,他帶領全村發展鄉村旅遊,所有村民的固定資產和經營資產都可以入股村裡的旅遊公司,統一經營、統一分紅。

同時,村民的道德行為、民風表現等都納入分紅的考核體系,打分決定年終分紅。

這個模式下,全村不僅實現“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諸如鄰里吵架、婆媳罵街等現象近乎消失。村民為了接待遊客,自覺把庭院收拾得乾乾淨淨,把門口街道打掃的一塵不染,真正實現了“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鄉村越發展,“刁民”越多!——哪錯了?

作為反例,很多地方的村委會、新鄉賢、鄉建志願者通過刷標語、大評選、文藝活動等各種方式宣傳鄉風文明,但收效甚微。

就像一位村民所言:又沒有外人來我家,幹嘛要每天把大門口清理得一塵不染?有那功夫,還不如去打牌來得爽。

換個場景,如果村民們都要接待遊客呢?可能壓根不用村委會規勸,他們會拼了命比拼誰家更乾淨。

由此可見,基於市場浪潮下的鄉村秩序建設,還必須用市場化的途徑去解決。

產生“刁民”的鄉村振興,都是偽振興

中郝峪模式也回答了文章最初的問題:為什麼很多地方發展鄉村旅遊,越發展民風越差?

其根本原因,就是鄉村旅遊發展模式,與村民的切身利益完全割裂。讓村民拋開自身利益談無私貢獻,離開生存談道德,都是違揹人性的做法,即使短暫可行,也難以持久。

如果把村民趕出村外,村子封閉起來收門票;如果個別人盡享鄉村紅利,讓村民只充當清潔工服務員;如果村領導壟斷優勢資源和村民們競爭經營……,到最後,被迫打擦邊球賺點零花錢的村民被罵為“刁民”,究竟誰之過?

所以,鄉村民風的淳樸與否,與鄉村旅遊發展程度並沒有必然聯繫,而與發展模式緊密相關。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大抵如此。

鄉村越發展,“刁民”越多!——哪錯了?

總之,只實現表面富裕繁榮,而丟掉“民風淳樸”的鄉村振興,都是曇花一現的偽振興。不僅毀掉了城裡人對鄉村的嚮往,也背離了鄉村人的初衷。

而要在市場化土壤下實現“鄉風文明”,必須“跳出鄉風談鄉風”,用市場化的手段去市場化帶來的問題。

作者:徐一刀(休閒莊園頂層設計研究院/首席架構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