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气吞声不是修行

忍气吞声不是修行

忍辱是六度波罗蜜修行中的第三度,这个“度”,是指渡过烦恼苦海的意思,《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七中说:“云何忍辱?谓由三种行相应知:一不忿怒,二不抱怨,三不怀恶。”能渡过忍辱的的烦恼苦海,距离成佛就又进了一大步!

忍辱从性质上分为两种,《大智度论》有明确的说明:“众生种种加恶,心不嗔恚;种种恭敬供养,心不欢喜……是名生忍。”简单地说,忍不光是针对欺辱,对各种逢迎抬举不生欢喜心,也是忍的一项重要内容!

忍辱从范围上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世间忍,就是能忍饥、渴、寒、热、苦、乐等等世间的事物感受;还有一种是出世间忍,指的是思想上的修行,例如戒、施、骂詈、贪、嗔、痴等!

从忍辱的字面内容看来,的确有拒受诸乐而接受诸苦的含义,根据这样的标准,好像忍辱就是忍气吞声,一切的冤枉、侮辱、毁谤、打击,都应该全部接受,不能反抗。但事实并非如此!

不是出于智慧的忍辱,可能造成更大的灾难!比如风、雨、水、火的袭击,是无法控制的,但可以通过未雨绸缪,设法避免、减少伤害。即便是业报,也可以经过个人努力,来改变它的程度和方式。

忍气吞声不是修行

所以,对双方无损且有益的事物,要必须接受;如果对他有益,于己无益,也应考虑接受;若对双方都是有害而无益,那就需要设法避免或转变。例如明明知道对方是作恶犯罪,就要设法制止,这也是阻止对方再制造更多的恶业。对于丧失理性的人,必须通过制约、教化等方式,使他们得以恢复正常,这对他们自己本身,乃至整个社会和所有的众生,都会功德无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