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中項羽的行爲

鴻門宴是項羽走向失敗的最關鍵的一次事件,由於項羽放走了劉邦,致使劉邦積聚勢力,最終滅掉了項羽。從司馬遷對鴻門宴的描述來看,他把項羽放走劉邦的原因歸為猶豫不決,這是否是真正原因?應該不是。因為即使他放走了劉邦,如果意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誤,也可以立即出兵攻打劉邦,照樣可以置劉邦於死地。那麼鴻門宴的關鍵之處在什麼地方?在於通過這次宴會,劉邦向項羽保證承認他的霸主地位,使項羽覺得劉邦不是敵人。這種敵人與否的認定根據在於項羽的參照點。

鴻門宴中項羽的行為

項羽召開鴻門宴源於兩個人提供的信息:一來自於劉邦集團內部,他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告訴項羽說:“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聽後大怒。另一來自他的謀士亞父范增的建議,他說:“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第一條信息透露的是,劉邦稱王關中,佔有珍寶,根本不把項羽放在眼裡。第二條信息則是直接挑戰了他的霸主地位,影響他將來的政治命運。劉邦有“天子氣”,意在暗示劉邦的目標不僅僅在謀得諸侯位,而是做天子。這與項羽設想的有霸主的局面相沖突,而且項羽應該是霸主。因此,在召開鴻門宴之初,項羽確有殺劉邦之心,其原因就在於劉邦的抱負與項羽的有衝突。

鴻門宴中項羽的行為

那麼劉邦之所以能夠在鴻門宴上成功脫身,並不會招致項羽的進攻,也是從此點入手的,即讓項羽相信,劉邦只是做一方諸侯而已,也是通過兩條渠道影響並最終使項羽確認了此點。一是項羽的叔父項伯。項伯向劉邦的謀士張良告密,張良把他引見給了劉邦。劉邦對項伯說:“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原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劉邦的意思很明白,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迎接項將軍,並不是與他為敵,並不敢私自稱“王”“天子”。項羽聽完項伯的解釋後,對此默認。二是來自劉邦的部下樊噲。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致使劉邦的生命受到威脅,這時樊噲闖入,向項羽說了下面一番話:“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這與劉邦向項伯所說如出一轍,無非就是重申承認項羽的霸主地位,同時按照與楚懷王的約定,應該封劉邦為王,即一個諸侯王即可以。

鴻門宴中項羽的行為

當然劉邦的行為也讓項羽確信了這一點,劉邦只帶領一百來人赴宴,極力擺低自己的地位,同時最後以貴重禮物相贈。在相信劉邦所解釋的框架下,我們來判斷項羽的決策,有兩條路徑可以選擇:其一,如范增所言,在鴻門宴中殺死劉邦,可以避免了以後的楚漢戰爭。但危險在於劉邦的軍隊有十萬之眾,如果發生戰爭,儘管可能獲勝,但會導致楚軍的大量傷亡。其二,如他所做放走劉邦。按照他對劉邦的重新解讀,認為劉邦已經承認了他的霸主地位,劉邦所做的只是一方諸侯。換言之,項羽相信,他與劉邦之間不是一種零和博弈,不是你死我活的局面,而是在自己做霸主的同時,可以容許劉邦作為一方諸侯而存在。總之,項羽是在收益的情況下做的決策,這時他的決策不再如鉅鹿之役那樣冒險,反而出現了規避風險的行為。他對范增建議的拒絕在於兩者對劉邦所採納的參照點的差異,范增認為劉邦的參照點是成為天子,而項羽則認為劉邦僅僅想成為諸侯,因此即使鴻門宴放走了劉邦,也沒有繼續追殺劉邦。

鴻門宴中項羽的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