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中项羽的行为

鸿门宴是项羽走向失败的最关键的一次事件,由于项羽放走了刘邦,致使刘邦积聚势力,最终灭掉了项羽。从司马迁对鸿门宴的描述来看,他把项羽放走刘邦的原因归为犹豫不决,这是否是真正原因?应该不是。因为即使他放走了刘邦,如果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也可以立即出兵攻打刘邦,照样可以置刘邦于死地。那么鸿门宴的关键之处在什么地方?在于通过这次宴会,刘邦向项羽保证承认他的霸主地位,使项羽觉得刘邦不是敌人。这种敌人与否的认定根据在于项羽的参照点。

鸿门宴中项羽的行为

项羽召开鸿门宴源于两个人提供的信息:一来自于刘邦集团内部,他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告诉项羽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听后大怒。另一来自他的谋士亚父范增的建议,他说:“沛公居山东时,贪於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第一条信息透露的是,刘邦称王关中,占有珍宝,根本不把项羽放在眼里。第二条信息则是直接挑战了他的霸主地位,影响他将来的政治命运。刘邦有“天子气”,意在暗示刘邦的目标不仅仅在谋得诸侯位,而是做天子。这与项羽设想的有霸主的局面相冲突,而且项羽应该是霸主。因此,在召开鸿门宴之初,项羽确有杀刘邦之心,其原因就在于刘邦的抱负与项羽的有冲突。

鸿门宴中项羽的行为

那么刘邦之所以能够在鸿门宴上成功脱身,并不会招致项羽的进攻,也是从此点入手的,即让项羽相信,刘邦只是做一方诸侯而已,也是通过两条渠道影响并最终使项羽确认了此点。一是项羽的叔父项伯。项伯向刘邦的谋士张良告密,张良把他引见给了刘邦。刘邦对项伯说:“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原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刘邦的意思很明白,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迎接项将军,并不是与他为敌,并不敢私自称“王”“天子”。项羽听完项伯的解释后,对此默认。二是来自刘邦的部下樊哙。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致使刘邦的生命受到威胁,这时樊哙闯入,向项羽说了下面一番话:“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这与刘邦向项伯所说如出一辙,无非就是重申承认项羽的霸主地位,同时按照与楚怀王的约定,应该封刘邦为王,即一个诸侯王即可以。

鸿门宴中项羽的行为

当然刘邦的行为也让项羽确信了这一点,刘邦只带领一百来人赴宴,极力摆低自己的地位,同时最后以贵重礼物相赠。在相信刘邦所解释的框架下,我们来判断项羽的决策,有两条路径可以选择:其一,如范增所言,在鸿门宴中杀死刘邦,可以避免了以后的楚汉战争。但危险在于刘邦的军队有十万之众,如果发生战争,尽管可能获胜,但会导致楚军的大量伤亡。其二,如他所做放走刘邦。按照他对刘邦的重新解读,认为刘邦已经承认了他的霸主地位,刘邦所做的只是一方诸侯。换言之,项羽相信,他与刘邦之间不是一种零和博弈,不是你死我活的局面,而是在自己做霸主的同时,可以容许刘邦作为一方诸侯而存在。总之,项羽是在收益的情况下做的决策,这时他的决策不再如巨鹿之役那样冒险,反而出现了规避风险的行为。他对范增建议的拒绝在于两者对刘邦所采纳的参照点的差异,范增认为刘邦的参照点是成为天子,而项羽则认为刘邦仅仅想成为诸侯,因此即使鸿门宴放走了刘邦,也没有继续追杀刘邦。

鸿门宴中项羽的行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