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新聞里的「大盤」,可能在騙你

財經新聞裡的“大盤”,可能在騙你

經常看財經新聞的人,對“大盤”這個詞一定不陌生。

“大盤暴漲”、“大盤閃崩”、“大盤跌跌不休”,看到這樣的描述,即使不炒股的人也明白,大盤一定很重要,但大盤究竟代表什麼?

在股民的印象裡,大盤就是上證綜指,大家認為它代表了A股整體的漲跌表現。但真的是這樣嗎?該重新認識一下“大盤”了。

一、

很多人把上證綜指當做整個A股市場的代表是不對的。實際上,上證綜指只包括上海證券交易所的股票,並不包括深圳證券交易所的股票。

其次,上證指數是按照市值加權平均編制的指數。一個股票的市值高,它所佔的比例就大。

像咱A股,四大行和兩桶油的市值最大,它們在上證指數的計算中就佔了一半以上的權重,於是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這六隻股票漲的多,上證指數就飄紅;這六隻股票跌的狠,上證指數就泛綠。

二、

難道所有的指數都有這個問題?其實也不是,比如Wind全A(萬得全A)。

與上證指數根據股票總市值來確定權重不同,Wind全A是根據股票的自由流通市值來編制的。自由流通市值也就是我們在公開市場上可以買賣的那部分,這有什麼區別呢?

舉個例子:目前工商銀行的總市值大約是19260億,這樣的龐然大物在上證綜指中佔的權重很大。但它的自由流通市值只有1240億,所以它在Wind全A中的權重就很小。

有多麼小呢?我們來對比伊利股份來看。總市值只有1608億的伊利股份,自由流通市值是1459億,相比工商銀行自由流通的1240億,二者基本是同一個檔次。

其實大部分總市值很高的股票,它們的自由流通市值都並不大,所以參考Wind全A(只在wind自己的終端能看到),會比參考上證綜指更有代表性,更加靠譜。

三、

除了Wind全A,我們還可以看一些其他的、在計算方式上更有效的指數,比如中證500指數。

中證500指數的編制也比較科學。

首先它是以流通中的股本作為計算依據,另外,它包含的股票剔除了一些大市值的“釘子戶”,而且如果當下包含的股票裡,有股票的市值漲到了一定範圍,也會被剔除。

所以,說中證500指數很科學就在於,它有靈活的成分調整機制,不會像上證綜指一樣,有“釘子戶”始終存在,來影響指數的表現,這樣中證500指數就會靈活、客觀地反映這些中等市值的股票。

所以啊,以後投資股市就別隻看“大盤”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