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群咋就变成了“攀比群、马屁群、广告群……”

家长群咋就变成了“攀比群、马屁群、广告群……”

随着微信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家长微信群”逐渐成了每个班级不可缺少的交流平台。老师们会通报孩子们的在校情况、发布重要通知;家长们有疑问也会在微信群上与老师沟通。

但是,交流的便利和无孔不入,让很多老师和家长都“跑偏了”——

家长群咋就变成了“攀比群、马屁群、广告群……”

——“负担群”

家长群咋就变成了“攀比群、马屁群、广告群……”

“老师每天要在群里贴出字写得好的同学的作业本,还要点名哪些同学写得不好,作为家长能不提心吊胆吗?”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刘女士说。

如今不少学校通过微信等形式群发消息,建立家校互动平台,这无疑有助于密切家校联系,但对不少家长来说却是添了块“心病”。“尤其当老师在群里发布孩子的成绩、点名表扬或批评的时候,自己简直像是回到了学生时代。”刘女士说。

除了孩子的学习表现外,群里发布的各类学校作业也对家长造成压力,继而转化为孩子的课业负担。

在公开的平台上,作业的“含金量”高了,老师的要求也水涨船高。

刘女士说,一年级就要求每周完成一篇“看图说话”,题目群发给家长,让家长辅导孩子写下来。“原本要求的‘说’,变成了‘写’,没有家长教,孩子根本完不成,感觉家长像是‘助教’。”

——“攀比群”

家长群咋就变成了“攀比群、马屁群、广告群……”

暑期一到,某小学里的班级群就热闹起来。有的家长晒出带孩子四处旅游和游学的照片;有的家长晒出参加校外培训班的高难度题目;有的家长则晒出孩子过生日时的奢华场景……

幼儿园孩子家长龚女士说,一旦临近某个孩子的生日,老师会在群里提前祝福他,并建议生日当天给班上其他的孩子送个小礼物,家长一般都会同意,但礼物越送越昂贵,有一次班上一个孩子给每人送了一套文具,价值百元,给下一个过生日的孩子家长极大压力,如果按照这个规格,一次生日光送礼物就要几千元。

——“马屁群”

家长群咋就变成了“攀比群、马屁群、广告群……”

在一些家长的群里,我们能看到:有的家长对老师献上溢美之词;有的家长动辄搬出某某老师的金句名言;有的引发其他家长的连锁反应,形成刷屏之势。

一些家长反映,群里家长经常会动用各种资源讨好老师,比如举办文艺活动时主动提供服装;课外实践时主动提供场地等等,给其他家长造成了无形的压力。

——“广告群”

家长群咋就变成了“攀比群、马屁群、广告群……”

“请投XX号一票”“请关注一下这个公众号”之类的消息经常活跃在一些家长群里,而当老师发布出这类广告消息时,家长不管是否情愿,都会照做。

小学四年级孩子家长陆先生说,老师曾在家长群里发布一个培训机构的市场调查,要求所有家长填写,变相地帮助培训机构获取了隐私信息,开拓了市场。

家长群本是一个方便各方交流的平台,现在却让大家感到增添了许多烦恼,不少老师和家长都快“怕”了家长群。这样,还怎么愉快地交谈呢?

让学校回归本位

家长回归理性

业内人士认为,错不在微信群或各类家校联系平台,问题是要让学校教育回归本位,不能借家长群让家庭教育过度扛起学校教育的责任,同时家长也应理性看待家校互动。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吴遵民说,微信群变成负担群反映了一种怪象:一些追求学生成绩和升学率的学校,在校内实行减负政策,却将负担转嫁给了家庭学习和校外学习,未尽到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

上海市特级校长盛裴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不能混淆责任,前者以共性为主,后者则应以素养、个性化培养为重,家长需要关注和配合学校教育,但不能过度参与、监督和代劳,学校也不能撇开责任。

上海市特级校长张人利认为,不少家长过度关心学校教育,赋予了家长群家校沟通以外的功能,希望群里的一言一行能换来老师对孩子的重视,家长群也就逐渐异化。

有公办小学老师表示,学校明确不鼓励班级建家长群,就是担心异化成各种“戏台”。“以前有家长恨不得掌握孩子在校的每一分钟,孩子略有不快便在群里质疑老师或责骂其他孩子家长。”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原所长、特级教师傅禄建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而不是干涉、包办、代替学校教育。家校互动是让家长和学校各自扮演好角色,家长必须有清楚认识,学校也必须做好本职工作。

综合整理自:人民日报、网易教育

家长群咋就变成了“攀比群、马屁群、广告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