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旅晋中,第三站,榆社县——“半城为佛地,半城是民居”

山旅晋中,第三站,榆社县——“半城为佛地,半城是民居”

榆社县位于晋中南部中段,太行山西麓,浊漳北源两岸。榆社为土石山区,境内群山环绕,浊漳河纵贯县境,山水相间、风景秀丽,为理想的水果、畜禽、蚕类,鱼类、药材生产地区。榆社笨鸡蛋、榆社阿胶、榆社肉牛、甲鱼、银鱼、酥梨、红星苹果、蚕茧、药材等均为山西名品,享誉全国。

山旅晋中,第三站,榆社县——“半城为佛地,半城是民居”

榆社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古往今来是一处充满故事的地方

那些文物古迹静静的伫立在那里

好像在诉说那些年榆社的故事

弥陀寺

山旅晋中,第三站,榆社县——“半城为佛地,半城是民居”

始建于公元四世纪十六国时的石勒时期。现存的弥陀寺遗存为清康熙四十三年重修,比圆明园始建时间还要早五年。占地面积420平方米。平面布局前后四合院式,正殿面阔三间,石彻拱式建筑,偏殿面阔四间,石柱石梁穿斗混合构架。后院正殿历千年沧桑仍风骨犹存,岿然屹立,其余各殿均已倾圮,但废墟之上文物甚多。除八通记载寺院兴衰修建及佛教东渐南播历史的碑刻之外,雕刻精湛的兽头、门蹲、柱石都有极高的文物价值,特别是两尊2米见方、重达千余斤的青石龟形辟邪令人叹为观止,龟背之上所负石碑已去,然插碑之槽仍历历在目、硕大无比,足有一米之长、近尺之深。这一巨形辟邪由整块青石凿成,惟妙惟肖,动感明显。龟形辟邪的出现也指明了弥陀寺创建时间当在常以龟为辟邪的东汉前后,其名霸下,形似龟,喜负重,为“龙生九子”之一,至今仍昂首向前,欲奔青山。

山旅晋中,第三站,榆社县——“半城为佛地,半城是民居”

在建筑风格上,弥陀寺建筑群具有明显的异域特色,粗犷简约,规模宏大,视觉冲击力极强。同时,这一千年石殿还兼备中式传统工艺,琉璃瓦和迭石技术的采用,以及以龟形辟邪为代表的石雕、砖雕工艺,都具备了当时最先进的工艺水平。弥陀寺这一罕见的兼有胡汉异族风格的古代石建筑群,反映出十六国时佛教东渐、少数民族内迁、太行山中段榆社地区出现胡汉大杂居、小聚居的历史景象;也反映出在榆社籍后赵皇帝石勒的推动下,黄河流域开始出现民族融合趋势的历史真实。

文峰塔

山旅晋中,第三站,榆社县——“半城为佛地,半城是民居”

文峰塔从康熙末开始建,历时三年,至雍正三年(1725年)告成。塔为锥形砖木结构,共13层,高约38米,占地69.2平方米,内为空心,底层直径约3米。 文峰塔不仅构思奇特、工艺精巧、造型美观,而且选址巧妙,寓意深远,令人叹为观止。塔所坐之巽山,东倚崇峦,西俯榆川,南对笔架山,北临仪川河;塔建其上,宛如笔峰直插云霄,指星画斗;东方日出,塔影倒映仪川河水,如笔蘸墨,如虹饮池;从北向南望观,文峰塔尖正对准笔架山的3个山峰,其景颇似笔管搁在笔架之上。纵览文峰塔周围景观,上有层峦叠嶂,绵延千里;下有银丝玉带,清流掩映;塔身挺拔参天,足为大好河山添色增彩。

云竹湖

山旅晋中,第三站,榆社县——“半城为佛地,半城是民居”

云竹湖镶嵌于太行山巅,蓝天白云,青山隐隐,四周山峦形态各异。春韵秋晖,夏梦冬致,一年四季景色各不相同。置身于云竹湖畔,犹入人间仙境,泛舟湖上,如在画中。蓝天白云下,湖光闪闪,鸟儿展翅飞翔,小船悠悠,鱼虾嬉戏,风光无限。

崇圣寺

山旅晋中,第三站,榆社县——“半城为佛地,半城是民居”

崇圣寺位于榆社县河峪乡西河底村上赤峪自然村西北30公里禅山山坳,坐北朝南,由上、下两座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菩萨殿和大雄宝殿,两侧为配殿、僧舍、厢房及东碑廊。现存大雄宝殿为元代遗构,余皆为明清建筑,其中大殿和南殿,以建筑宏伟壮丽、庄严大方著称。

山旅晋中,第三站,榆社县——“半城为佛地,半城是民居”

禅山崇圣寺寺庙古老,景致众多,风景优美、传说神奇、所以历来便是人们寻圣仿古的游览胜地。被誉为一邑之胜景,三晋之名取,诗人选胜,名列八景,历代文人墨客游咏颇多。明代名儒李锦制有诗曰“古刹云藏卓此山,一经入处净尘缘;老藤缭绕龙蛇曲,怪石狰狞虎豹关。鹤力松巅潜雾里,僧行峰外近宵边;虹桥偃卧泉甘冽,徒以幽人兴未阑”。

榆社石塔

山旅晋中,第三站,榆社县——“半城为佛地,半城是民居”

位于榆社县城西北40公里杨家沟村西果老峰,据传此地为张果老得道之处,故名果老峰。峰顶有石槽,半山之中有直径约10米的凹地,名为驴打滚。石塔建在峰顶之上,塔身呈方形,通高3.53米,由整块麦矾石凿成,束腰厚10公分,顶略平,分为四层,每层四面雕龛,龛内雕有佛、菩萨、弟子像数尊。除侍者外均置于平台之上。石塔四周有巨石三块,西北一块高2米,长2.5米,一侧刻有“僧皇”二字。一侧刻有“大齐天统三年四月州日立”等。是研究北齐雕刻和建筑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资福寺

山旅晋中,第三站,榆社县——“半城为佛地,半城是民居”

位于榆社县海金山水库西北 4公里的下赤峪村西土岗上,背靠山梁,前临小河,土崖如削,高约15米,寺庙据险而建,十分壮观。整个建筑为四合院式,正面是大雄宝殿3间,单檐庑殿顶,进深3间,建于元至正十年,是典型的元代木结构建筑。正墙有水陆画,线条流畅,刚劲有力,着色淡雅。再下有白龙庙3间。南面有菩萨殿3间,两侧有钟鼓楼和山门,是明代建筑。整个建筑布局严谨,小巧玲珑。

响堂寺石窟

山旅晋中,第三站,榆社县——“半城为佛地,半城是民居”

响堂寺,位于榆社县城西南五公里的庙岭山。北魏至唐时依山造像,随之即像造宫,建成寺院,明清重修。现寺宇已毁,佛像尚存,并有千佛洞一区。今存摩崖造像一尊,高3.3米,面形方圆,肩披袈裟,罗纱透体,结迦趺坐,周围配有美丽的花纹,雕琢精细,形态逼真,确为唐代石刻造像之精品。

清凉寺

山旅晋中,第三站,榆社县——“半城为佛地,半城是民居”

位于榆社县城东30公里处的清凉山中。清凉寺内,现存殿宇建筑有正殿、东西配殿各三间,这些殿宇,均为明、清所建。

福祥寺

山旅晋中,第三站,榆社县——“半城为佛地,半城是民居”

位于榆社县海金山水库西北1.5公里之岩良村。福祥寺始建于晚唐,金大定时重修。现存建筑有佛殿5间,进深3间,悬山顶,斗拱硕大,出檐深远,古朴宏伟,至今仍保持金代建筑风格。东西山墙,有珍贵的元代壁画,线条流畅,构思奇巧,形态传神。

将相和

山旅晋中,第三站,榆社县——“半城为佛地,半城是民居”

榆社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商有箕子开辟邑境,战国有廉颇、蔺相如"将相和",名传千古。十六国时,石勒称帝建立后赵。榆社有光荣的革命历史,是太行山区老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陈赓、李德生等,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和战斗过。榆社人民为民族独立、全国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被晋冀鲁豫边区誉为出兵、出粮、出干部、出经验的模范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