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同仁堂創始人和《大宅門》有什麼關係?歷史是怎樣的?

-嗒嘀嗒嘀嗒-


電視劇《大宅門》是由郭寶昌所導的家族劇,講述了百年老字號“百草廳”藥鋪的沉浮興衰,以及白府三代人的恩怨。時間是清末民初,從1880年一直持續到了抗戰1937年!



而百草廳的原型便是“同仁堂”,導演郭寶昌曾說:“我在同仁堂生活了整整26年……出於各種考慮,經過藝術加工,才寫成百草廳,實際上他就是同仁堂。《大宅門》也真實反映了同仁堂樂家這個家族從1880-1937年隨著國家民族歷史發展的漸變過程。”

所以說《大宅門》真實反應著同仁堂在特殊時期的漸變,三分虛,七分實,也著實讓郭寶昌嘔心瀝血一番,有時候人們又把《大宅門》稱作當代紅樓夢。



到這裡就存在著三個問題,下面就著重來說一說這三個問題。

一、同仁堂何人所創立?

同仁堂的創始人叫樂顯揚,樂家祖祖輩輩都是鈴醫,拿著鈴鐺,行醫賣藥,到明永樂才搬到京城,可鈴醫也不是長久之計,所以“向正規中醫轉變”就成了樂家人的使命,家訓。

到第四代樂顯揚才正式完成轉變,開頭他也還是個鈴醫,後來當上了太醫院的吏目,親眼目睹過官場惡習,他認為“濟世養生唯醫藥”,類似當年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索性辭官回家,淡泊名利。

經過一段時間準備,籌備出了《同仁堂》,所謂“同”,天下為公,大同社會的“同”,所謂“仁”,“仁愛”的“仁”,正是“仁者,愛人也。”這一年,康熙八年,1669年。



如今,同仁堂已經三百多年了,而它始終恪守“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古訓。以“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自我約束。

二、導演郭寶昌是誰?

1940年,郭寶昌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工人家庭,原名叫李保常。後來,在他兩歲時由於父親凍死街頭,被母親賣給了一個吳姓的火車站站長,之後,又被三姨贖回,倒過手,再次將他賣給同仁堂的郭榕。

郭榕起初是樂家老太太的丫鬟,後來被樂家四爺樂鏡宇招為太太,可兩三年郭榕還是沒有生,儘管四爺都近七十歲了,郭榕才二十多歲。所以便買了郭寶昌。大戶人家嘛,繼承財產得有兒子呀!



就這樣,郭寶昌得“郭姓”!

三、《大宅門》和同仁堂

郭寶昌後來說,他非常仰慕他的養父“樂鏡宇”,他說他是真正的大男人。在《大宅門》中,陳寶國所飾演的白景琦的原型便是他的養父樂鏡宇。同時,導演郭寶昌說,其實他非常想演白景琦,但年齡限制了。

樂鏡宇這個人必須得提一下,他是濟南宏濟堂的創始人,藥堂的匾牌曾是“但願天下人無病,哪怕架上藥蒙塵”,主櫃之上,還懸掛著寓意“懸壺濟世”的5把錫壺。七七事變後,樂鏡宇曾響應號召抵制日貨,同時號召濟南業界拒賣日藥。抗日戰爭爆發,樂鏡宇也積極籌藥支持偉大事業!等到1955年,已經成了公私合營了!

綜上,這便不難理解《大宅門》和同仁堂的關係了,中間紐帶便是導演郭寶昌!


非常茴香豆


首先說一下北京同仁堂的歷史。

提起北京同仁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是全國中藥行業的“金字招牌”,是中國現存老字號企業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中醫藥文化。1669年(清康熙八年)由樂顯揚創建於。起名為同仁堂。樂顯揚是這樣解釋的:

同仁兩字,原取自樂氏家傳鈴醫留下來的刻有針灸穴位的銅人。銅人的模型是根據北宋名醫王惟一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設計而成。樂氏家族原想用銅人為設堂製售藥物的奇異標誌,後因考慮到銅人全裸而不雅觀,轉而聯想到“銅人”的諧音“同仁”二字。

樂顯揚(1630年—1688年),祖籍浙江寧波府慈溪縣(今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曾任清皇宮太醫院的官員。明朝永樂年間,曾祖父樂良才舉家遷往北京,以走街串巷,行醫賣藥為生,在當時稱為“鈴醫。”



▲樂顯揚

樂顯揚是樂家第四代傳人,早期也是鈴醫,清初他在皇宮太醫院出任出納文書的吏目,在工作之餘,他收集大量的宮廷秘方、古方、民間驗方及祖傳秘方。

康熙八年(1669年)樂顯揚辭去太醫院的工作,在西打磨廠這個位置創建了同仁堂的雛形。



樂顯揚有四個兒子,其它三人沒有行醫,唯有第三子樂鳳鳴潛心研究醫術,從父親手中接過了同仁堂祖業,於康熙四十一年(1702)在北京前門外大柵欄路南開設同仁堂藥鋪,並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樂鳳鳴把父親遺留下的丹方分別彙集成《樂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同仁堂藥目》二書,使同仁堂聲譽大振,迅速波及全國,不但一般病家、客商雲集,就是清宮御藥房用藥亦必指令到同仁堂選購。


同仁堂到現在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同仁堂經歷了清朝的覆滅,民國的戰亂以及新中國的誕生和發展,但始終秉持“不為良相,只為良醫”的家風,歷代同仁堂人始終恪守“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古訓,樹立“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識,造就了製藥過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嚴細精神。

到了1954年公私合營,末代老闆是樂松生,1955年樂松生受到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接見,1957年成立同仁堂中藥提煉廠。1991年晉升為國家一級企業。2005年,同仁堂以一億零六百萬人民幣投標併購擁有147年曆史的天津狗不理包子店。 同仁堂中醫藥文化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電視劇《大宅門》是郭寶昌依同仁堂為原型創作的作品,三分虛,七分實。

電視劇《大宅門》不是同仁堂的傳記片兒,而是藝術的再創作。描寫了北京百草廳白家三代人的恩恩怨怨,(百草廳原型就是同仁堂),從清朝光緒六年(1880年)寫起,一直演繹到1937年抗日而結束。其主線和同仁堂的興建和發展相吻合。

導演兼編劇郭寶昌曾說:大宅門的原型就是北京同仁堂,劇中李天意就是以他為原型。

郭寶昌說:我曾在同仁堂這個大宅門中,生活了整整26年,我熟悉這裡面的故事,郭寶昌是白家的養子。




郭寶昌1940年8月出生在北京一個貧困家庭中,先被母親以80塊大洋賣給河北沙城火車站站長吳家,改姓了吳。後其三姨借錢將他贖回,轉手以200大洋賣進同仁堂。因養母姓郭,遂改名郭寶昌

郭寶昌的養母叫郭榕,原在同仁堂大家族中給老太太當丫頭,後樂家四爺樂鏡宇招她為太太。

【樂鏡宇(1872~1954)字鐸,北京市人。著名的製藥專家,濟南宏濟堂創始人,出身於北京同仁堂樂家。是電視連續劇《大宅門》中主角白景琦的原型。】

當時郭榕出嫁時26歲,而樂鏡宇年已七十,二人不能生育。但按樂家族規,過繼子嗣必須在本族中挑選,不容外姓。郭榕不在樂家挑選,主要是不願意財產旁落他人。所以買郭寶昌先以為孃家買子為由,寄養在她母親膝下,暫稱她姑媽,等她母親去世後,才把郭寶昌接到樂家,隨後便母子相稱。換言之,郭寶昌是《大宅門》中白景琦的養子。



▲右一白景琦(原型樂鏡宇)

郭寶昌16歲開始動手寫家族題材的小說《大宅門》。1964年,因寫《大宅門》被判刑3年。罪名是為資本家立傳。

“文革”開始後,依然寫,改判無期徒刑。

1969年3月,到張家口繼續接受監督改造,並重新開始寫《大宅門》。

1979年7月,郭寶昌的冤案得到平反,參加了工作。隨後從事電影創作。

2001年,郭寶昌編導的家族劇《大宅門》在中央電視臺首播,成為了當年收視率的冠軍。



▲白景琦的扮演者陳寶國參觀濟南宏濟堂

所以說,《大宅門》裡的百草廳就是同仁堂的原型,劇中的白景琦是同仁堂的老闆。劇中的故事就是根據同仁堂故事改變而成。有興趣的親們不妨搜搜看,一飽眼福。


秉燭讀春秋


電視劇中後來香秀領養的那個孩子——李天佑,就是大宅門的導演——郭寶昌。電視中的白七爺也是集合了同仁堂樂家幾個傳奇人物的經歷,但最後參與公私合營的樂老爺子,在文革中被鬥死了,很悽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