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道品」是「行法」的过程

「三十七道品」是「行法」的过程

好,现在你知道了“了达诸法空,广知出离道,无谬无违道(没有错误的,也不违背)”。那现在要讲的是怎么会「无谬无违道」呢?这就是要具备前面的几个条件。

按照前面讲的,第一个,观五蕴空;第二个,十八界空;第三个,十二因缘空;第四个,苦集灭道空;第五个,四念处;第六个,四正勤(到这里就是三十七道品的别相观、总相观,要完成)。

你把这几个记得──五蕴空、十八界空(十八界包括十二处)、十二因缘空、苦集灭道空、再来就是四念处、四正勤,一共六个。这六个完成以后,你才会「无谬无违道」。

那么,为什么经典没有讲到六个,但是我要讲六个呢?因为后面的“亦不失正念”,这是「正念」哦!“精进欲三昧,观慧无损减”这个是「四神足」──念、进、欲、观(正念的念、精进叫进、欲,还有观,这是四神足),「四神足」是指「四念处」跟「四正勤」圆满了、完成了,那你会产生这四个「生命要素」;这四个生命要素转化成五根,产生五力,就是「入法界」的基本条件。

这个信、进、念、定、慧是法界的东西,那叫「五根」,它起作用就叫「五力」。那么你要得这「五根」(信、进、念、定、慧),要从「四神足」(念、进、欲、观)来获得,所以这一句等于是把「三十七道品」都给穷尽了;因为五根、五力以后,你就要进行「七菩提分」跟「八正道」的修法。

现在我们学佛人,「七菩提分」要做什么?「八正道」要做什么?你都不懂,怎么修你更不会,但是大家都会背,「七菩提分」就是:择法觉分、念觉分、喜觉分、精进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七个都会背,100分。「八正道」就乱背一通,其实八正道也是行法,「行法」从哪里来?从「身、语、意」来!身语意就是:1正语、2正业、3正命。然后会产生4正念,正念以后你看,修「定」那就5正精进、6正定,修「慧」那就7正思惟、8正知见,就八个,不用死背,你了解,就会清楚。

这样一背下来,不知不觉的,「三十七道品」都背完了,不是背啦,是「行法」的过程,你了解,就不会弄错。那你要圆满「三十七道品」,就必须把这些给弄好。

撷自《普贤心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