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日本人比排队,上海人哭了


跟日本人比排队,上海人哭了

上海人对排队这件事到底有多执着,相信你们都略有耳闻。喝个X茶排三个小时,算什么事!

但老艺术家觉得,跟日本人的排队精神比起来,上海人还是嫩了点。

不止一次听到大家对于日本高级餐厅预约制的抱怨,如果你想一时兴起跑去吃个怀石料理,十有八九会吃闭门羹,位置要提前几个月订好、外国客人还要通过酒店才能预约、带小孩不行、不吃生食也可能会被婉拒,总之,就是让人望而却步。

曾有人在网上吐槽,大年三十拖着一家老小在日本,没有订餐厅,几乎是哭着求人家给个地方吃饭,去哪儿都说满了。

跟日本人比排队,上海人哭了

▲大阪一家咖喱老铺,人山人海

日本人的确是出了名的规矩多又死板,那么,不吃高级餐厅,让我们把目标转向不用预约的B级美食呢?会不会容易得多。事实证明,是我想多了。

实际上,预约好餐厅去吃饭才是最轻松的,你真的不知道日本排个队有多可怕

跟日本人比排队,上海人哭了

▲岚山网红咖啡店

没 有 秩 序,怎 么 能 叫 排 队

第一次遭遇排队滑铁卢是在东京的人气拉面店“一灯”。当时我很自信地查询好营业时间,晚上6点前带着闺蜜准时到达店门口,却发现马路两边分别排着两个队。正当迷惑的时候,有店员过来引导了,“请排到路对面的队伍末尾。”

跟日本人比排队,上海人哭了

▲近畿大学水产研究所开的王网红餐厅

原来,为了不挡住拉面店隔壁住户的停车库,只好想出了这一招。远远看过去,一列人站在什么都没有的马路边,莫名有种滑稽感。

接着,最大的bug来了。这个队看起来至少要排一个多小时,闺蜜立马发挥了中国人的小聪明,留我在原地,自己跑去附近逛街了。然而十多分钟后,当我从队伍2号移动到队伍1号,就被店员告知,“所有人员必须到齐,然后先去自动机器上买拉面券。”

跟日本人比排队,上海人哭了

▲先要在机器上买食券

结果就是,闺蜜回来后,又重新排了一次队,这碗拉面,我们俩花了整整三个多小时才吃到

其实排拉面店,最狠的一招先买食券,假如中途腰酸脚麻,想放弃都走不了,钱都付了啊!东京的米其林一星拉面店“蔦”作战难度指数更高,早上先去店门口拿“整理券”,有这个券就会获得优先入场资格,但通常下午2点就领完了。

跟日本人比排队,上海人哭了

▲东京一星拉面“蔦”的排队指示图

排队的姿势也有讲究,严谨的日本人特意在墙上画了个图,告诉客人们排队的路线,怎样可以完美地保持秩序且不影响他人。

最辛苦的一次是名古屋“蓬莱轩”松坂屋店,一百多号人,沿着商场圆形花坛而坐,俯视图就像在玩贪吃蛇游戏,随着队伍前行,每个人都以固定频率往旁边挪一个座位,挪到门口的时候,我感觉屁股都要抽筋了。

跟日本人比排队,上海人哭了

▲蓬莱轩门口排队,要不停挪位置

什么app智能排队、黄牛排队、留下手机号码就能优哉去逛商场,这么人性化的操作,可不会发生在日本。在人家的文化里,为了美食等待是值得的,亲自排队的过程才会让一碗拉面更好吃嘛

跟日本人比排队,上海人哭了

▲花了三小时才吃完的拉面

等 一 上 午,只 为 吃 碗 鳗 鱼 饭

鳗鱼饭可以说是排队重灾区,京都岚山的廣川、东京上野附近的尾花,作为为数不多可以直接walk in又不贵的米其林鳗鱼餐厅,可想而知,这是游客们摘星最便捷的通路了。几年前去廣川只要等20分钟,后来变成1小时、2小时。

跟日本人比排队,上海人哭了

▲从门口一直排到院子里的廣川鳗鱼饭

有米其林光环加持也不足为奇,而在名古屋近郊近的小城濑户,还有一家排队都不一定能吃到的传奇鳗鱼饭。一年前去的时候赶上任性的临时休业,吃了闭门羹,这次提前打电话去问,“几点来排队能吃到?”

老板娘想了想说,“9点前来拿号应该可以。”

跟日本人比排队,上海人哭了

▲等了一上午的炭火直烤鳗鱼饭

我在脑海里飞快计算着,从名古屋酒店到车站15分钟,搭电车半个多小时,再步行10分钟,得6点多起床,才能确保9点前到达。那天起了大早,一路还是心情忐忑,怕自己遗漏了什么小细节。

8点40分到店门口时,还大门紧闭,过了几分钟,一辆破旧面包车开来,跳下来一位不起眼的大叔,哗地拉开卷帘门,拿出纸笔,转过头来问我,“几个人?”

跟日本人比排队,上海人哭了

▲位置偏僻,也不影响热门程度

“姓叶,四位。”

“11点再过来吧。”

跟日本人比排队,上海人哭了

▲田代开门前,都是一大早来拿号的客人

刚说完,从停车场走出一位日本小哥,排在了2号。吃这种店,主要靠的是毅力和一点运气,

不少日本小馆子每天供应的量有限,卖完为止,官方营业时间形同虚设。

我曾悠哉地在下午3点跑去高松一家本应5点关门的乌冬面店,却发现大门紧闭,不难想象,因为它家的乌冬太好吃,今日份早已售罄。如果老板比较佛系,不愿劳累自己来讨好客人,那便早早关门回家。钱赚得够,人生苦短,生活质量不够怎么行。

跟日本人比排队,上海人哭了

▲要吃上京都排名第一的乌冬面,并不容易

而京都排名第一的乌冬面山元面藏,常常是开始营业没多久,店员就在队末放上“今日完毕”的牌子,接待完队伍里的客人,都要拼尽全力了。

如果没做好功课,在饭点时一家家餐厅碰壁,那就一点也不稀奇了。

跟日本人比排队,上海人哭了

▲排名京都第一的乌冬面店

为 何 在 日 本 吃 个 饭 如 此 难

很多时候,整整齐齐的长队已成了日本的街头风景之一,里面一定也混杂着不明真相的群众,“咦,大家都在排队吃什么,肯定好吃,我们也排吧!”

跟日本人比排队,上海人哭了

▲神户但马牛可乐饼的实力也不容小觑

有时候也忍不住疑惑,日本的餐饮业如此发达,连地下室、写字楼都开满了餐馆,怎么还一副永远吃不到饭的样子。

跟日本人比排队,上海人哭了

▲高山,排队买牛肉寿司的人

有人说这是饥饿营销,也有人质疑“工作日的大白天,大家都不用上班么?”我曾排过大阪心斋桥附近一家热门拉面店,里面明明都没人了,还不放等候的食客进去,已经饿得七荤八素了啊。

日本的餐厅文化中重要的一项是待客,必须擦干净桌子、收拾好所有东西才能慎重地迎接客人,怀石料理店营业前会在门口石头上洒水,意思是,“我们准备好了,欢迎光临。”

跟日本人比排队,上海人哭了

▲拉面店的职人

还有一个原因是日本很多餐厅位置少、翻台率低,更不会明着暗着赶客人走。我在香港就常常遇到刚放下筷子、阿姨就拿着抹布来收餐具的尴尬场面,只好乖乖离开,拼桌那是家常便饭。

日本的餐厅特别讲究公平,先来后到,假如刚好空出四人桌,下一位轮到独行的客人,也照样按顺序入座,不存在合理安排的灵活度,在我们看来,简直是毫无效率可言的死板。

跟日本人比排队,上海人哭了

▲店内客人,大爷一人也被安排了四人位

也许,在节奏飞快的日常生活中,排队静候一顿美食,是现代人所能够拥有的最大奢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