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既然這麼厲害,爲什麼不把《易經》當教材?

萬事娛樂


《易經》厲害,但是把《易經》當做教材很難,這是因為:



一、圍繞《易經》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

不可否認,現在的人們對於《易經》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

有的人把《易經》奉若神明,認為它是大道之源,包羅萬象,至聖至明,應該把它當做經典中的經典去研讀。

還有一部分人認為:《易經》玄之又玄,人們過度迷信,其實它解決不了生產,生活中的任何問題,最具體的就是沒有任何一項科學上的發現和發明創造是根據《易經》實現的,所以它只是一部遠古時代生產力低下時的占卜書,沒有學習的價值。

既然還存在較大的爭議,顯然還不適合當做教材使用。

二、學習《易經》沒有統一的標準。

《易經》中的卦辭,爻辭都很簡練,即使經過幾百上千年的研究,註釋,也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規範的標準。

比如說“乾”卦的卦辭和爻辭中的“咸亨利貞”,以及“潛龍勿用”,“飛龍在天”中的“龍”字。

我就聽過兩個版本:臺灣大學教授傅佩榮解釋“龍”就是遠古時代真實存在的一種生物。

另一個版本是說“龍”指北斗星。

這種例子不枚勝舉,在卦象的研究中更突出。

沒有一個統一的,權威的標準,就沒有辦法系統的學習。

三、目前把學習《易經》當做個人的興趣愛好更合適。

《易經》,先天八卦和以此推演出的六十四卦遠古時代確實就是占卜用的,帶有主觀唯心主義色彩,這和我們現在主流的唯物主義思想是不相符的,肯定不適合當做教材使用。

另外,我覺得學習《易經》需要深厚的古文功底才行,甚至需要對於古文字做深入的研究,這種標準對於即使是一般大學生來說都算比較苛刻的要求了,想要普及當做教材,即使使用,聽起來也如天書一般。

如果只是想浮於表面,學會算個卦倒很簡單,只是解起卦來又不知所云了。


田獲三狐


如果你去看小明的檔案,就會到有一項紀錄。《周易》三學分。大學的時候我學過這個專業。



現在回想起來,我們的大學在學術上還是挺開放的。我們有一個學期選修課就有《周易》,而且它的學分分數和數學一樣,都是三學分。這就意味著它的等級很高。我還記得那時候選修這門課的同學非常多,有一百多人都想選修這門課。但是人數有限,只有前幾十名才能有機會去聽課。不過可惜的就是,當時教學的教授講得有些刻板了,沒有更多的從思維的廣度,深度,哲學,邏輯學視角,管理學視角,博弈論與應對策略,甚至包括八卦推算等等角度,進行詳細綜合的講解。後來我自己又自學過很長時間的易經,以及相關的一些由易經思想衍生的的八卦算命的書籍。最大的收穫就是,吸收到很多中國式的思維方式和智慧的應對策略。因為現在網絡上很多人只要提到中國式這三個字,就把它引申為一個貶義的概念。什麼中國式的家族,中國式的教育,中國式的思維,中國式的管理,中國式父母,中國式的好人等等。這種對中國傳統的文化汙名化是我們特別要留意的。這是某些對中國文化不求甚解的國人對自己文明的否定和否認。

不過當時在大學時候學過的這門課程仍然為我後來學習心理學有很大的助益。

為什麼中國不把易經作為教材?讓每個中國人都學習呢?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這個問題能夠提出來,如果從周易的核心思想而言,有象就有形,也就是算命先生口中常說的天垂象,那就意味著這件事情可成。



所以關於這個問題小明想談以下三點。

第一。易經一直都是中國文化的教科書級別讀物。在古代易經就是中國文人的教科書。四書五經裡他為其首。

古人說周易“無所不包,義理甚廣”。但是最重要的其中蘊涵了陰陽二分的對立統一的哲學體系,這種陰陽二分的體系蘊涵了二進制思想的萌芽,而計算機最基本的操作都是靠電路的高低電位的二進制變化來完成,這就是它和計算機原理的聯繫。 後來它與五行學說進行結合後,很快成為中醫的基礎理論,同時也被占卜者所採用。後來孔子發現周易的理論可以成為儒家的理論支撐,寫成了“十翼”,古時古人學周易都要讀的,因為易是古代“六藝”之一,是讀書人必須要學習的,就好象我們的基礎課程,數學和英語一樣。 但是作為哲學書是一本很不錯的書,可以教給人很多道理,清華大學的校訓“ 自強不息,就來自周易的“乾”卦九二爻,“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第二。首先應該在師範類院校開設易經專業。

在全國開設易經專業最難的就是師資力量欠缺。因為易經並不僅僅是64卦卦象的解釋那麼簡單。他需要相關的哲學思想,需要從哲學的本體論,認識論,價值的三個維度去解釋。有時候我們要藉助西方哲學邏輯學的工具,來幫助解析易經的思想,有的時候我們又需要用易經的話語體系解釋體系來理解他想說什麼。

目前,國家開放大學將研究在教育學或漢語言文學專業下設立“國學教育”專升本專業方向,嘗試解決學科專業教師學歷進修的問題,力爭用三年左右時間設立“國學教育”本科專業。目前還沒有把易經吸收進去。

但是小明認為,要講好這門課。除了哲學,老師還需要補充邏輯學,心理學,管理學,人類學等等其他的更多相關學科。要想把易經講透徹,又不陷入算命的解釋俗套,是非常難的一件事。也許國家需要組織真正的專家團隊,研究如何教學,編撰一套非常好的解釋易經的教材,這才是重中之重。

第三。九年制義務教育中遲早會開設這門學科。

目前

|中央己經決定在全國中小學推廣國學經典教育

在教學內容方面首次提出了“儒學養正,兵學相佑,道法自然,文化浸潤”學科課程結構。教材在選取了《弟子規》、《聲律啟蒙》、《論語》、《孫子兵法》、《道德經》等十二冊核心經典課程的同時,還兼顧民俗文化和傳統藝術教育,其內容包括茶文化、中國年畫、京劇文化、傳統書法、傳統繪畫、傳統音樂欣賞等,


但是非常可惜的就是,目前還沒有把易經作為必修內容吸收進去。不過這是個非常好的開端,小明能夠預見到將易經引進到國學經典教育是遲早的事情。

互聯網時代正在一步一步地撕碎傳統時代的一切。不管你喜不喜歡,願不願意。目前全世界的神經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互聯網技術徹底改變了我們下一代孩子的大腦生理結構,注意力的分配習慣。人工智能正在改變我們人類進化上萬年的大腦思維模式。更可怕的是,你現在學的一切,從小學中學到大學,都很有可能在未來的時間中逐漸逐漸變得無用。很多專業畢業就立即面臨著被機器取代的現實,也許我們可以更多地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到指引未來方向的開門鑰匙。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易經的思維,以象數思維為最大的特點:天人合一理念。天人合一的本質是時空統一,天人全息和整體性思維。它也許能幫助我們更好的去理解互聯網的本質。

世間萬物有其象,必有其形,實體的物質,可以由空虛的氣轉化而成。氣聚合形成物,物同樣可以化為虛空,這些思想。對於我們理解互聯網時代的虛擬性與真實世界的鏡像關係非常有助益。

總而言之,人類文明的兩大成果,東方的易學思維,西方的還原論分析性科學都是人類文明的兩大成果。近一百多年以來我們更多的學習了西方代表的整個科學體系。但卻對人類文明的東方文化代表成果《易經》卻如此的陌生。也無法從中吸收到更多的營養,這是非常可惜的。小明相信,在接下來的互聯網時代,我們更需要借鑑多種文明的成果,指導人類進步的方向。


如果我們的孩子能夠在小時候,在九年義務制教育中,能夠開始了《易經》教學,並且根據孩子大腦發育的不同階段,逐漸加深教學難度和知識的深度,甚至一直到到大學學習階段,你能夠成為必修課。那麼我們的孩子們就能夠去吸收中國傳統文明的精華。從思維方式,思維角度,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上形成一個非常好的認知習慣。那對我們下代的塑造培養是非常有價值的。

關注小明的兩個原創頭條號。《三體的秘密》與《心夥伴》~被頭條網評為2016年度最火的心理類專欄。

趙小明丨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趙小明心理團隊


“徒有其表,根本沒有那麼神”,雖然你小心翼翼的提出了這個說法,卻無意中觸及了(大多數人不願意提及的)真相。

中國文化推崇易經,不過是因為孔子把它編訂為六經之首。孔子晚年讀《易》,韋編三絕。可是我們要小心啊,孔子做的事情就是對的嗎?孔子推崇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們早已把皇帝拉下馬了,我們希望父子如兄弟,而不是板起臉來教訓人。其實孔子並沒有想讓後人把他奉為聖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 孔子是個多麼謙虛的人呢,後人卻把它給神聖化了,這真是太糟糕了。

《易經》即《周易》,《三易》之一,因為孔子的推崇所以選定了它作為經典,導致《連山易》和《歸藏易》已失傳。易的意思就是變化,也就是說易經的目的是想尋找變化的規律。只有我們知道,中國傳統對於規律(道)的看法是“道可道,非常道”,古人並不認為我們可以把握事物的規律,當然,這裡說的主要是人事,即社會的變化。《易經》正文總共只有幾千字,用現在的規模來看一篇大文章,考慮到古文用字的簡略,就算乘以十也不過幾萬字,只是一本小書。這本小書裡僅僅能談多少內容呢?在文本之中究竟是否包含了真正的規律?在這個問題上古人都過於盲從了。研究學者歷代都有很多,有意思的是很多人的意見都是不一致的,那麼究竟哪一種意見才反應了原作者的意見呢?有多少人在解釋的時候偷偷的加入了自己的簡介,以“六經注我”?

中國古人非常重視《易經》,那麼瞭解是我們瞭解古人如何思考這個世界的一個入口,可以揣摩古人的思想模式。但也僅此而已了。其實他在古代文化當中究竟發揮了多少作用,我覺得是非常值得懷疑的。易經是儒家六經之首,儒家的理想是“一編書做帝王師”,從孔子開始就希望能夠說動諸侯實施他的主張,可是孔子本人都是接連失敗的。後世儒家雖然成功地和皇權相結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可是並沒有實現做帝王師的理想,反而在被皇權利用和欺侮,就連董仲舒本人就曾經被漢武帝在朝堂上扒下褲子打板子。

如果說讀懂易經就什麼都懂了,那麼為什麼中國的社會卻陷入了屢屢陷入治亂循環呢,就算太平盛世的時候,也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如果《易經》如此偉大,學習研究著述易經的人那麼多,為什麼沒有能夠拯救幾千年的中國社會?這隻能說其中可能包含了一些道理,但是就算研究者也未必真的讀懂吧。至少在字面上他並沒有把問題講清楚,。

所以在今天它已經變成了非常生僻的學問,我們轉而追求以古希臘哲學為源頭的各個學科,有自然科學,也有社會科學都有很多的分支,並且我們發現這些學科是可以真實的解決問題的。“道可道,非常道”是古人的思想,我們今天認為“道理不辨不明”,必須要明確地說出來。


松鼠老孫


易經,分為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每一卦有六爻和爻辭分析,以及三百八十四種對應的狀態。後來的【周易】【連山易】【歸藏易】屬於內容延伸!

但是現代人普遍把【周易】等同於【易經】,這是範圍了,嚴格意義上是從屬關係!



【周易】是卦詞解說,延伸了【易經】的內容,內裡的文字雖然不多,但其影響了中國二千年的文化,諸子百家均受其啟發,可以說【周易】文化深入華夏文明,目前大多數人討論的更多是【周易】!

兩者本質上同源,但內容上不同!

迴歸話題,這裡談談【易經】為什麼不能作為教材,主要原因有三方面!

把“易經”兩個字拆開來看,“易”有變化,變更,改變的意思;“經”為經略,使用之意。整體來說易經屬於“思想指導內容”著作,類似於【哲學】,有系統的宇宙觀,它研究天地人的性質、自然萬事萬物演化的規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問題!

但因為有“變”性,所以使用起來,卻很難統一!

比如時代變遷,【易經】內容不變,但當下的人對時空事物的解讀卻不斷變化,拿易經中的"離"卦舉例,古時候可以代表火,代表南方等等…但現代有了電腦手機,而離卦也可以代表這些物象!

所以,會“變”是他的精髓和特質,對於眾人來說,很難達成統一的理解和解讀!

比如,你說離卦代表手機,但可能打電話的時候,兌卦也可以代表手機…

如果是用來上課,那這本教材,就沒有辦法使用,因為他可以在不同環境,不同時間,做出不同的解讀。沒有統一的答案,這樣的教材用的了麼?

其次,易經不好解讀,但誰來教也是問題?

是北大清華教授?還是民間高人?還是媒體發現的易經大家!?或者是哲學博士?

誰最權威,他們研究的成果在哪裡?他們理解能一樣麼?難!

周文王讀易經做出了周易!

孔子看了易經悟出了人生道理!

王充讀易提出了命由天定,為後來八字始祖…

邵雍讀易創出了梅花易數…

各時代的精英對易都有不同的理解,那又如何能統一思想進行傳授!?

再者,易經的運用,延伸到現代,通常看到的有預測,算命,風水,企業管理理念等,因為充滿【變】的特性,

遇到心之惡者,用之坑蒙拐騙!

遇到心之善者,僅做學術研究!

這樣一本教材,能用麼?稍微不注意,也許就是邪魔外教的做惡工具!

總之,易經裡沒有教你做管理公司具體流程,也不會教你買一直股票就會賺錢,但它是一部很好的思想啟蒙著作,也是中國文化的源泉。


荒山森月


學習和飲食一樣的道理,人參大補,為什麼國家不提倡每餐一支參,強壯中國人?這樣中國不就每個人身強體壯,所有體育項目都所向披靡,奧運冠軍都將盡數收入囊中了?多好的想法啊,為什麼不呢?當然是因為這不具有可行性,人參沒這麼多,而且也不是每個人的體質都適合吃人參。但是由此我們就可以否定人參的價值嗎?這其中的邏輯就不對了吧。

中國不能把易經當教材,讓每個人必學也是也是這個道理。易經的學習需要具備深厚的理論基礎,不是說看兩眼,憑著自己的猜測理解理解,就算學習易經了,就掌握易經的核心了,就成為大師了,不是這個樣子的。把易經當教材,哪裡有那麼多師資來教,遇到不合格的老師,只會把學習的人越帶越偏,根本沒什麼實際效果,說不定還有副作用。每個人都可以學易經,這畢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但是每個人都適合學易經嗎?或者說每個人對易經的接受能力都一樣嗎?肯定不是的,有的人適合,而有的人就不適合了,孔子說因材施教,就是這個道理。但是因為有人學不會,我們就說易經沒有那麼神,就否定易經的價值,這就是邏輯混亂了。

《易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屬於傳統文化中的高階,直接把高階作為強迫學習的內容,是矯枉過正。在學習傳統文化時,可以先學習基礎,然後大家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選擇。當然,每個人都可以看一看,瞭解一下《易經》,但是不應強求學習。


酒騎風


但是你說要普及呢!這是一個受限的課題!第一易經的語言文字是上古的習慣,必須要有一定的古文基礎和歷史背景認識!現代社會已很難有如此環境深究!


其二者,易經資料散佚又或者掌握在國家手中,有所謂的專家在做所謂的研究,一般人很難窺其一二。難以建立完全的知識網絡結構!


其三者,如今被吹上天的科學尚不能普及,尚不能培養人人都是科學家,又如何能普及易經呢?說明智商和情商不是一兩天或者一段時期就可以培養起來的,更不可能是人人都可以通過學習得到改善的,有的人智商和情商就是硬傷!改造一個人的思維那是一件愚蠢的事!


樸易堂國學易學文化


易並不神奇,也不神秘。他就像基礎數學一樣,不過數學用的符號是阿拉伯數字,它是陰陽爻。數學有自己的運算規律和基本公理,它也有。這些規律和基本公理,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直接體認的,易也並不例外。就像在基礎數學的基礎上由於所面臨的情景不同,研究對象不同,會有很多分支一樣。易也可以有。周易就是一個以易的符號記錄和基本運行規則推演出的一個分支。研究一些特定問題。但時代是變的,具體的事物事情,都在變化,現代人應該重新以近現代為基本背景,以易的基本規則重新推演和觀察出來的結果,辨別新事物,寄予評判。這樣易才是活的,而不是抱住老古人的東西不放,變成死的教條式的,這是不合生生不已為之易的精神的。世事已更迭久遠,很多具體東西都要以現代言語概念來描述,此是變易,也才能平易,易的符號體系所蘊含的基本規則和推演,觀察方法是不變的,就如基本的數學一樣,此是不易。期望看到新的易學經典。這套符號是我見過的最美妙絕倫的一套符號,元,亨,利,貞,堪稱完美。


聽楓12


易經是群經之首,諸子百家的源頭,中華文化的總髮源地,易經的研究對象是整個宇宙,是解開宇宙奧妙的一部寶典,有句話叫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是全世界研究的範圍最為廣大無不在其內的神奇經典。

易經原理對中國人的影響已經深入血液中,是我們與外國人思想、思維和文化差異的根源所在。易經由中華文化始祖伏羲,周文王,孔子等大牛人集體創作。

先有易經,在易經基礎上發展出諸子百家,包括各門各派武術,氣功,中醫,無不是包含易經的基本原理髮展出來的。不理解易經的基本原理,就不會理解中國人,就不會理解中華文化!

至於易經編入教材,我認為完全沒有問題,包括諸子百家的經典,我認為這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讓每一箇中國人從祖先創造的優秀文化和智慧中汲取營養,強己強國 ,對今後國家發展、民族復興大有益處。西方人創立的近代科學要學,我們祖先創造的傳統文化的精華也要學。中華文化是世界唯一幾千年沒有斷絕的文化,憑的什麼?難道我們不要去傳承,去發揚光大嗎?我們只落後了幾百年,難道就要因此把傳統文化丟掉嗎?是時候對接我們輝煌燦爛的優秀傳統文化,融合世界其它優秀文化,創造出新的現代中華文化,帶領中華民族重會世界巔峰了!

至於有人講的易經等經典高深難懂,可以按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在教材中漸次安排即可。


魚在藻


這就更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領導一樣,有些人對易經會有著天生的靈感,接觸易經的那一刻,便覺得豁然開朗,對人生的領悟,對世界的看法突然就有了很大的改觀,而有些人則到處拜訪名師學習,結果除了把自己給整懵了,啥都沒懂;

其次,涉及到命運層次的學術從來都是禁忌話題,命運的軌跡本是從過去而來,命學容易讓人失去對現在的掌控,以至於失去未來,智慧的道路從來不是通往天堂的,而是伸入地獄的最深處,尋找到天堂的方向,非大智慧大毅力者,很容易被困在心靈的牢獄裡,變成一個失去社會能力的“世外之人”;

所以嘛,這東西,隨緣就好,不必普及


魔鬼的惡作劇


我們提倡的是科學主義觀,易經是什麼?玄學!說白了就是迷信,完全沒有科學依據的東西。與社會理論相悖,不符合中國社會國情。我也讀過易經,感覺完全是是胡扯,比如什麼卦象象徵著什麼,完全沒依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