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既然这么厉害,为什么不把《易经》当教材?

万事娱乐


《易经》厉害,但是把《易经》当做教材很难,这是因为:



一、围绕《易经》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

不可否认,现在的人们对于《易经》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

有的人把《易经》奉若神明,认为它是大道之源,包罗万象,至圣至明,应该把它当做经典中的经典去研读。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易经》玄之又玄,人们过度迷信,其实它解决不了生产,生活中的任何问题,最具体的就是没有任何一项科学上的发现和发明创造是根据《易经》实现的,所以它只是一部远古时代生产力低下时的占卜书,没有学习的价值。

既然还存在较大的争议,显然还不适合当做教材使用。

二、学习《易经》没有统一的标准。

《易经》中的卦辞,爻辞都很简练,即使经过几百上千年的研究,注释,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规范的标准。

比如说“乾”卦的卦辞和爻辞中的“咸亨利贞”,以及“潜龙勿用”,“飞龙在天”中的“龙”字。

我就听过两个版本:台湾大学教授傅佩荣解释“龙”就是远古时代真实存在的一种生物。

另一个版本是说“龙”指北斗星。

这种例子不枚胜举,在卦象的研究中更突出。

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标准,就没有办法系统的学习。

三、目前把学习《易经》当做个人的兴趣爱好更合适。

《易经》,先天八卦和以此推演出的六十四卦远古时代确实就是占卜用的,带有主观唯心主义色彩,这和我们现在主流的唯物主义思想是不相符的,肯定不适合当做教材使用。

另外,我觉得学习《易经》需要深厚的古文功底才行,甚至需要对于古文字做深入的研究,这种标准对于即使是一般大学生来说都算比较苛刻的要求了,想要普及当做教材,即使使用,听起来也如天书一般。

如果只是想浮于表面,学会算个卦倒很简单,只是解起卦来又不知所云了。


田获三狐


如果你去看小明的档案,就会到有一项纪录。《周易》三学分。大学的时候我学过这个专业。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的大学在学术上还是挺开放的。我们有一个学期选修课就有《周易》,而且它的学分分数和数学一样,都是三学分。这就意味着它的等级很高。我还记得那时候选修这门课的同学非常多,有一百多人都想选修这门课。但是人数有限,只有前几十名才能有机会去听课。不过可惜的就是,当时教学的教授讲得有些刻板了,没有更多的从思维的广度,深度,哲学,逻辑学视角,管理学视角,博弈论与应对策略,甚至包括八卦推算等等角度,进行详细综合的讲解。后来我自己又自学过很长时间的易经,以及相关的一些由易经思想衍生的的八卦算命的书籍。最大的收获就是,吸收到很多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和智慧的应对策略。因为现在网络上很多人只要提到中国式这三个字,就把它引申为一个贬义的概念。什么中国式的家族,中国式的教育,中国式的思维,中国式的管理,中国式父母,中国式的好人等等。这种对中国传统的文化污名化是我们特别要留意的。这是某些对中国文化不求甚解的国人对自己文明的否定和否认。

不过当时在大学时候学过的这门课程仍然为我后来学习心理学有很大的助益。

为什么中国不把易经作为教材?让每个中国人都学习呢?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这个问题能够提出来,如果从周易的核心思想而言,有象就有形,也就是算命先生口中常说的天垂象,那就意味着这件事情可成。



所以关于这个问题小明想谈以下三点。

第一。易经一直都是中国文化的教科书级别读物。在古代易经就是中国文人的教科书。四书五经里他为其首。

古人说周易“无所不包,义理甚广”。但是最重要的其中蕴涵了阴阳二分的对立统一的哲学体系,这种阴阳二分的体系蕴涵了二进制思想的萌芽,而计算机最基本的操作都是靠电路的高低电位的二进制变化来完成,这就是它和计算机原理的联系。 后来它与五行学说进行结合后,很快成为中医的基础理论,同时也被占卜者所采用。后来孔子发现周易的理论可以成为儒家的理论支撑,写成了“十翼”,古时古人学周易都要读的,因为易是古代“六艺”之一,是读书人必须要学习的,就好象我们的基础课程,数学和英语一样。 但是作为哲学书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可以教给人很多道理,清华大学的校训“ 自强不息,就来自周易的“乾”卦九二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第二。首先应该在师范类院校开设易经专业。

在全国开设易经专业最难的就是师资力量欠缺。因为易经并不仅仅是64卦卦象的解释那么简单。他需要相关的哲学思想,需要从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的三个维度去解释。有时候我们要借助西方哲学逻辑学的工具,来帮助解析易经的思想,有的时候我们又需要用易经的话语体系解释体系来理解他想说什么。

目前,国家开放大学将研究在教育学或汉语言文学专业下设立“国学教育”专升本专业方向,尝试解决学科专业教师学历进修的问题,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设立“国学教育”本科专业。目前还没有把易经吸收进去。

但是小明认为,要讲好这门课。除了哲学,老师还需要补充逻辑学,心理学,管理学,人类学等等其他的更多相关学科。要想把易经讲透彻,又不陷入算命的解释俗套,是非常难的一件事。也许国家需要组织真正的专家团队,研究如何教学,编撰一套非常好的解释易经的教材,这才是重中之重。

第三。九年制义务教育中迟早会开设这门学科。

目前

|中央己经决定在全国中小学推广国学经典教育

在教学内容方面首次提出了“儒学养正,兵学相佑,道法自然,文化浸润”学科课程结构。教材在选取了《弟子规》、《声律启蒙》、《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等十二册核心经典课程的同时,还兼顾民俗文化和传统艺术教育,其内容包括茶文化、中国年画、京剧文化、传统书法、传统绘画、传统音乐欣赏等,


但是非常可惜的就是,目前还没有把易经作为必修内容吸收进去。不过这是个非常好的开端,小明能够预见到将易经引进到国学经典教育是迟早的事情。

互联网时代正在一步一步地撕碎传统时代的一切。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目前全世界的神经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互联网技术彻底改变了我们下一代孩子的大脑生理结构,注意力的分配习惯。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我们人类进化上万年的大脑思维模式。更可怕的是,你现在学的一切,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很有可能在未来的时间中逐渐逐渐变得无用。很多专业毕业就立即面临着被机器取代的现实,也许我们可以更多地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指引未来方向的开门钥匙。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易经的思维,以象数思维为最大的特点:天人合一理念。天人合一的本质是时空统一,天人全息和整体性思维。它也许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互联网的本质。

世间万物有其象,必有其形,实体的物质,可以由空虚的气转化而成。气聚合形成物,物同样可以化为虚空,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理解互联网时代的虚拟性与真实世界的镜像关系非常有助益。

总而言之,人类文明的两大成果,东方的易学思维,西方的还原论分析性科学都是人类文明的两大成果。近一百多年以来我们更多的学习了西方代表的整个科学体系。但却对人类文明的东方文化代表成果《易经》却如此的陌生。也无法从中吸收到更多的营养,这是非常可惜的。小明相信,在接下来的互联网时代,我们更需要借鉴多种文明的成果,指导人类进步的方向。


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够在小时候,在九年义务制教育中,能够开始了《易经》教学,并且根据孩子大脑发育的不同阶段,逐渐加深教学难度和知识的深度,甚至一直到到大学学习阶段,你能够成为必修课。那么我们的孩子们就能够去吸收中国传统文明的精华。从思维方式,思维角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形成一个非常好的认知习惯。那对我们下代的塑造培养是非常有价值的。

关注小明的两个原创头条号。《三体的秘密》与《心伙伴》~被头条网评为2016年度最火的心理类专栏。

赵小明丨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


赵小明心理团队


“徒有其表,根本没有那么神”,虽然你小心翼翼的提出了这个说法,却无意中触及了(大多数人不愿意提及的)真相。

中国文化推崇易经,不过是因为孔子把它编订为六经之首。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可是我们要小心啊,孔子做的事情就是对的吗?孔子推崇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们早已把皇帝拉下马了,我们希望父子如兄弟,而不是板起脸来教训人。其实孔子并没有想让后人把他奉为圣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是个多么谦虚的人呢,后人却把它给神圣化了,这真是太糟糕了。

《易经》即《周易》,《三易》之一,因为孔子的推崇所以选定了它作为经典,导致《连山易》和《归藏易》已失传。易的意思就是变化,也就是说易经的目的是想寻找变化的规律。只有我们知道,中国传统对于规律(道)的看法是“道可道,非常道”,古人并不认为我们可以把握事物的规律,当然,这里说的主要是人事,即社会的变化。《易经》正文总共只有几千字,用现在的规模来看一篇大文章,考虑到古文用字的简略,就算乘以十也不过几万字,只是一本小书。这本小书里仅仅能谈多少内容呢?在文本之中究竟是否包含了真正的规律?在这个问题上古人都过于盲从了。研究学者历代都有很多,有意思的是很多人的意见都是不一致的,那么究竟哪一种意见才反应了原作者的意见呢?有多少人在解释的时候偷偷的加入了自己的简介,以“六经注我”?

中国古人非常重视《易经》,那么了解是我们了解古人如何思考这个世界的一个入口,可以揣摩古人的思想模式。但也仅此而已了。其实他在古代文化当中究竟发挥了多少作用,我觉得是非常值得怀疑的。易经是儒家六经之首,儒家的理想是“一编书做帝王师”,从孔子开始就希望能够说动诸侯实施他的主张,可是孔子本人都是接连失败的。后世儒家虽然成功地和皇权相结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是并没有实现做帝王师的理想,反而在被皇权利用和欺侮,就连董仲舒本人就曾经被汉武帝在朝堂上扒下裤子打板子。

如果说读懂易经就什么都懂了,那么为什么中国的社会却陷入了屡屡陷入治乱循环呢,就算太平盛世的时候,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果《易经》如此伟大,学习研究著述易经的人那么多,为什么没有能够拯救几千年的中国社会?这只能说其中可能包含了一些道理,但是就算研究者也未必真的读懂吧。至少在字面上他并没有把问题讲清楚,。

所以在今天它已经变成了非常生僻的学问,我们转而追求以古希腊哲学为源头的各个学科,有自然科学,也有社会科学都有很多的分支,并且我们发现这些学科是可以真实的解决问题的。“道可道,非常道”是古人的思想,我们今天认为“道理不辨不明”,必须要明确地说出来。


松鼠老孙


易经,分为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每一卦有六爻和爻辞分析,以及三百八十四种对应的状态。后来的【周易】【连山易】【归藏易】属于内容延伸!

但是现代人普遍把【周易】等同于【易经】,这是范围了,严格意义上是从属关系!



【周易】是卦词解说,延伸了【易经】的内容,内里的文字虽然不多,但其影响了中国二千年的文化,诸子百家均受其启发,可以说【周易】文化深入华夏文明,目前大多数人讨论的更多是【周易】!

两者本质上同源,但内容上不同!

回归话题,这里谈谈【易经】为什么不能作为教材,主要原因有三方面!

把“易经”两个字拆开来看,“易”有变化,变更,改变的意思;“经”为经略,使用之意。整体来说易经属于“思想指导内容”著作,类似于【哲学】,有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天地人的性质、自然万事万物演化的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问题!

但因为有“变”性,所以使用起来,却很难统一!

比如时代变迁,【易经】内容不变,但当下的人对时空事物的解读却不断变化,拿易经中的"离"卦举例,古时候可以代表火,代表南方等等…但现代有了电脑手机,而离卦也可以代表这些物象!

所以,会“变”是他的精髓和特质,对于众人来说,很难达成统一的理解和解读!

比如,你说离卦代表手机,但可能打电话的时候,兑卦也可以代表手机…

如果是用来上课,那这本教材,就没有办法使用,因为他可以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做出不同的解读。没有统一的答案,这样的教材用的了么?

其次,易经不好解读,但谁来教也是问题?

是北大清华教授?还是民间高人?还是媒体发现的易经大家!?或者是哲学博士?

谁最权威,他们研究的成果在哪里?他们理解能一样么?难!

周文王读易经做出了周易!

孔子看了易经悟出了人生道理!

王充读易提出了命由天定,为后来八字始祖…

邵雍读易创出了梅花易数…

各时代的精英对易都有不同的理解,那又如何能统一思想进行传授!?

再者,易经的运用,延伸到现代,通常看到的有预测,算命,风水,企业管理理念等,因为充满【变】的特性,

遇到心之恶者,用之坑蒙拐骗!

遇到心之善者,仅做学术研究!

这样一本教材,能用么?稍微不注意,也许就是邪魔外教的做恶工具!

总之,易经里没有教你做管理公司具体流程,也不会教你买一直股票就会赚钱,但它是一部很好的思想启蒙著作,也是中国文化的源泉。


荒山森月


学习和饮食一样的道理,人参大补,为什么国家不提倡每餐一支参,强壮中国人?这样中国不就每个人身强体壮,所有体育项目都所向披靡,奥运冠军都将尽数收入囊中了?多好的想法啊,为什么不呢?当然是因为这不具有可行性,人参没这么多,而且也不是每个人的体质都适合吃人参。但是由此我们就可以否定人参的价值吗?这其中的逻辑就不对了吧。

中国不能把易经当教材,让每个人必学也是也是这个道理。易经的学习需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不是说看两眼,凭着自己的猜测理解理解,就算学习易经了,就掌握易经的核心了,就成为大师了,不是这个样子的。把易经当教材,哪里有那么多师资来教,遇到不合格的老师,只会把学习的人越带越偏,根本没什么实际效果,说不定还有副作用。每个人都可以学易经,这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但是每个人都适合学易经吗?或者说每个人对易经的接受能力都一样吗?肯定不是的,有的人适合,而有的人就不适合了,孔子说因材施教,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因为有人学不会,我们就说易经没有那么神,就否定易经的价值,这就是逻辑混乱了。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属于传统文化中的高阶,直接把高阶作为强迫学习的内容,是矫枉过正。在学习传统文化时,可以先学习基础,然后大家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当然,每个人都可以看一看,了解一下《易经》,但是不应强求学习。


酒骑风


但是你说要普及呢!这是一个受限的课题!第一易经的语言文字是上古的习惯,必须要有一定的古文基础和历史背景认识!现代社会已很难有如此环境深究!


其二者,易经资料散佚又或者掌握在国家手中,有所谓的专家在做所谓的研究,一般人很难窥其一二。难以建立完全的知识网络结构!


其三者,如今被吹上天的科学尚不能普及,尚不能培养人人都是科学家,又如何能普及易经呢?说明智商和情商不是一两天或者一段时期就可以培养起来的,更不可能是人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得到改善的,有的人智商和情商就是硬伤!改造一个人的思维那是一件愚蠢的事!


朴易堂国学易学文化


易并不神奇,也不神秘。他就像基础数学一样,不过数学用的符号是阿拉伯数字,它是阴阳爻。数学有自己的运算规律和基本公理,它也有。这些规律和基本公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直接体认的,易也并不例外。就像在基础数学的基础上由于所面临的情景不同,研究对象不同,会有很多分支一样。易也可以有。周易就是一个以易的符号记录和基本运行规则推演出的一个分支。研究一些特定问题。但时代是变的,具体的事物事情,都在变化,现代人应该重新以近现代为基本背景,以易的基本规则重新推演和观察出来的结果,辨别新事物,寄予评判。这样易才是活的,而不是抱住老古人的东西不放,变成死的教条式的,这是不合生生不已为之易的精神的。世事已更迭久远,很多具体东西都要以现代言语概念来描述,此是变易,也才能平易,易的符号体系所蕴含的基本规则和推演,观察方法是不变的,就如基本的数学一样,此是不易。期望看到新的易学经典。这套符号是我见过的最美妙绝伦的一套符号,元,亨,利,贞,堪称完美。


听枫12


易经是群经之首,诸子百家的源头,中华文化的总发源地,易经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宇宙,是解开宇宙奥妙的一部宝典,有句话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是全世界研究的范围最为广大无不在其内的神奇经典。

易经原理对中国人的影响已经深入血液中,是我们与外国人思想、思维和文化差异的根源所在。易经由中华文化始祖伏羲,周文王,孔子等大牛人集体创作。

先有易经,在易经基础上发展出诸子百家,包括各门各派武术,气功,中医,无不是包含易经的基本原理发展出来的。不理解易经的基本原理,就不会理解中国人,就不会理解中华文化!

至于易经编入教材,我认为完全没有问题,包括诸子百家的经典,我认为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让每一个中国人从祖先创造的优秀文化和智慧中汲取营养,强己强国 ,对今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大有益处。西方人创立的近代科学要学,我们祖先创造的传统文化的精华也要学。中华文化是世界唯一几千年没有断绝的文化,凭的什么?难道我们不要去传承,去发扬光大吗?我们只落后了几百年,难道就要因此把传统文化丢掉吗?是时候对接我们辉煌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世界其它优秀文化,创造出新的现代中华文化,带领中华民族重会世界巅峰了!

至于有人讲的易经等经典高深难懂,可以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教材中渐次安排即可。


鱼在藻


这就更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领导一样,有些人对易经会有着天生的灵感,接触易经的那一刻,便觉得豁然开朗,对人生的领悟,对世界的看法突然就有了很大的改观,而有些人则到处拜访名师学习,结果除了把自己给整懵了,啥都没懂;

其次,涉及到命运层次的学术从来都是禁忌话题,命运的轨迹本是从过去而来,命学容易让人失去对现在的掌控,以至于失去未来,智慧的道路从来不是通往天堂的,而是伸入地狱的最深处,寻找到天堂的方向,非大智慧大毅力者,很容易被困在心灵的牢狱里,变成一个失去社会能力的“世外之人”;

所以嘛,这东西,随缘就好,不必普及


魔鬼的恶作剧


我们提倡的是科学主义观,易经是什么?玄学!说白了就是迷信,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东西。与社会理论相悖,不符合中国社会国情。我也读过易经,感觉完全是是胡扯,比如什么卦象象征着什么,完全没依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