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塔之陵川樓和塔

奎星樓位於陵川縣城東關,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八角形,樓高二十七米,周長四十六米。下部為三點零五米高的砂石基座,基座之上聳立著三層樓身。其中一、二兩樓創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

一樓石柱浮雕,曲廊環繞;二樓平座出疊,木柱欄杆。三樓屋頂採用八角攢尖形結構,屋內昂視為八角爬梁雷公接壤。層層出簷均碧瓦覆蓋,彩繪襯托,斗拱疊起,翼角飛出,造型典雅古樸。登高遠眺,半城風光盡收眼底。

一樓的四根石柱上浮雕兩幅楹聯。其一是:“奎閣插天鳳起芹宮開景運,文星得地蛟騰泮水應昌期”。其二是:“百尺樓成雲漢昭回光日月,一方文盛甲科崛起壯山河”。其餘四根石柱分別浮雕著龍圖案。奎星樓第三層上,在九個龍頭的圍繞下,有一尊五尺多高的泥塑奎星像,已殘。一九九八年,陵川縣對奎星樓進行了維修。

山西塔之陵川樓和塔

陵川奎星樓

山西塔之陵川樓和塔

三聖瑞現塔

三聖瑞現塔位於陵川縣西河底鎮積善村,俗稱積善塔,距縣城西南十五公里左右。三聖瑞現塔在積善村西昭慶院內,塔平面呈長方形,每邊長六米,共十三層,高約三十米,第一層塔身為平座的磚牆砌築,每層迭舌出簷,各層逐漸縮小,第五層收分過大,看其雛形有隋唐建築的手法,從第三層仰視塔內,像是一口倒懸之井,空洞直達頂端。塔正面各層均有通風窗口,頭伸窗外均可仰視和俯視,第三層、第五層可在四周迭簷行走,塔內可循層攀登而上。

據塔內第三層所嵌碑文記載:“大定六年(1166),舜都骷髏和尚行化至此,曾從昭慶院西掘出一隻石龜,中藏肉髻珠一粒,背刊‘古禪寺三聖瑞現塔’,腹刊‘隋仁壽元年僧豐彥藏字’,於是骷髏和尚便將舊得舍利和石龜同藏於下,並建塔在其上。大定九年(1169)工程告竣”。由此可知,此塔原為藏舍利而建,實則創建於隋而再建於金。從塔雛形看確有隋唐建築風格,與小雁塔造型相似。另據當地百姓講,此塔原為鎮煞村西北妖氣而建。

該塔是我國遼金時期密簷式磚塔典型代表,一般不能攀登而上,平面、結構、造型各具特點,是研究遼金建築嬗變的重要資料,這種密簷式塔仍保存有唐代方形密簷塔的形式,盛行於北方,是金代沿用的另一種密簷式塔的新創造。三聖瑞現塔是金代在隋塔的基礎上重建,雖然是“仿古”建築,卻不失隋塔神韻。

山西塔之陵川樓和塔

寺院外還有另一座塔,外形與三聖瑞現塔相仿。那是當年村裡巢絲廠建造的水塔。

寶應寺位於陵川縣西北二十公里外禮義鎮沙河村,創於漢唐,興於元明。寺座落在陵川、高平、長治三縣交界古稱臥雲山的關嶺山腰,背靠連綿數百里大山,前方一馬平川視野開闊。寶應寺經重修後於二零零九年四月十九日舉行盛大開光儀式。

山西塔之陵川樓和塔

寶應寺山門上的金剛寶座塔

寶應寺,當地人稱寶龍寺,清末又稱臥雲庵,佔地面積約五十畝。寺分三院,中院從後至前依次是大雄寶殿、東西配殿、觀音殿、地藏殿、大悲殿、伽藍殿、祖師殿、天王殿等。東院有齋堂、老君殿,西院為靜修院。寺前建有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印五輪寶塔,寶塔於二零零九年八月十六日落成開光。

山西塔之陵川樓和塔

五輪寶塔前立經幢一通

寺後原有三眼古井,每井相隔十米,井不深,井內泉水清澈見底,澇時不增,旱時不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昔日寺院有常住僧人百餘名,全仗此井供給。三井位於一條平行線上,但水質有別,一井水苦,一井水澀,一井水清澈甘涼。相傳,僧人受戒時,先喝苦水,再喝澀水,受戒圓滿後,再喝甜水,正所謂先從苦中來,再向澀中磨,後在甜中而成佛。現古井存一,但無水可用。

山西塔之陵川樓和塔

寶應寺石窟

山西塔之陵川樓和塔

石窟佛像

寺後山上有北魏時期的石窟三個,石洞一個,為魏晉時期大興佛教的產物,有石雕、石刻像二十幾尊。山間青松翠柏。現存元朝碑碣一塊,明碑三塊,清碑一塊,民國碑碣一塊。碑文內容主要是寺院傳說、記載、功德芳名等。元代碑《靈泉山寶應禪院重修石洞之銘》在二窟旁,落款為“大元國癸巳 五月”,住持“聰惠空庵清公 立石”,“ 下村石匠何智和信閆亮郭王,遠祥撰,德瑞書丹”。寶應寺石窟是縣級重點保護文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