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偉拿了69次羽毛球冠軍,爲何還強調「敗者爲王」?

如果以拿過冠軍的數量來作為衡量“成功”的標準,那麼,李宗偉在各項羽毛球賽事拿到的69次冠軍,足以令他稱得上是成功的“羽壇傳奇”。

如果以在奧運會、亞運會以及世錦賽的冠軍數量作為衡量“失敗”的標準,那麼,李宗偉的數次“亞軍”,都難以讓他不揹負“失敗”之名。

李宗偉拿了69次羽毛球冠軍,為何還強調“敗者為王”?

競技體育的精彩,就在於每一次的較量都將決出一種勝負。運動員通過自己的技能與心智,為爭奪勝利而拼盡全力,令整個過程跌宕起伏、精彩紛呈。

但競技體育的殘酷也在於此。因為大多數時候,人們只會記住最終贏得比賽的人,而覺得亞軍便是“失敗者”。

可是,我們在定義運動員的成功與失敗時,真的只能用冠軍來衡量嗎?失敗就不能閃耀出光芒嗎?

看完根據李宗偉真實經歷改編的勵志電影《李宗偉:敗者為王》,我不僅有一種強烈的、充滿熱血勵志味道的觀感,還對“失敗”有了一種新的理解。

李宗偉拿了69次羽毛球冠軍,為何還強調“敗者為王”?

1

儘管《李宗偉:敗者為王》有很多令人熱血沸騰的燃點,但卻也有不少溫情動人的時刻。

有一個細節特別觸動我:少年李宗偉因為身高原因遭遇了第一次的“失敗”,失落的他在媽媽面前哭得稀里嘩啦,但在家人都已入睡之後,他自己默默地爬起來,找到一處橫樑,一遍又一遍地跳起來,試圖通過“摸高”的方式,來促使自己長高一些。

李宗偉拿了69次羽毛球冠軍,為何還強調“敗者為王”?

這一下子讓我回想起自己的年少時光,也曾有那麼一段時間,因為身高原因而落選班裡的籃球隊。我還清晰地記得,在公佈參賽名單之後,那種巨大的失落感——內心既有委屈又有不甘。也曾一遍又一遍地跳起來摸門梁,然後在門框上比對身高。

這瞬間的記憶被喚起,產生的共鳴讓我內心湧出一股感動。

而對於沒有類似經歷的觀眾而言,大概也會被小李宗偉的這種努力所打動:因為這裡頭包含了一種不放棄的勁頭,也包含了一種對羽毛球運動的濃烈熱愛。

李宗偉拿了69次羽毛球冠軍,為何還強調“敗者為王”?

2

電影為我們描述了李宗偉的少年時期,讓我們可以瞭解到一個這樣的李宗偉:

他出生於馬來西亞檳城州一個叫“大山腳鎮”的小地方,家有兩個兄長,一個姐姐。他的父母都是那種很樸實的人,家境雖不寬裕,卻仍然給予了孩子們一個溫暖的成長環境。儘管父親一開始因為自己的一個心結而反對小李宗偉打羽毛球,但隨著兒子展現出來的驚人天賦以及不懈的努力,令他做出了改變。

李宗偉拿了69次羽毛球冠軍,為何還強調“敗者為王”?

父親反對的時候,小李宗偉偷偷地拿著鐵鍋練習,以此鍛鍊自己的技能;勤奮地幫助體育用品店的老闆加工羽毛球拍,以換取一個屬於自己的球拍。

當他看到別人打羽毛球時,當他握著屬於自己的羽毛球拍時,當他贏得一個又一個“劣質獎盃”時,他臉上洋溢著的燦爛笑容,便是他熱愛這項運動的真實寫照。

李宗偉拿了69次羽毛球冠軍,為何還強調“敗者為王”?

等到獲得父親的支持之後,他便有了接受正規訓練的機會。

在教練的指導下,他開始練習基本功,開始進行體能訓練,開始參與正式的比賽,在揮灑汗水的臉上,同樣展現著他內心對羽毛球運動的熱愛。

李宗偉拿了69次羽毛球冠軍,為何還強調“敗者為王”?

結合他本身的成長環境以及所經歷的阻礙,我們便能更能理解李宗偉這種熱愛背後所付出的努力是有多麼不易。而他那些勤奮訓練的畫面,足以讓我們看到他內心的頑強與執著。

而年少時期的每一份努力,其實都是在為將來打下好的基礎。

李宗偉拿了69次羽毛球冠軍,為何還強調“敗者為王”?

3

在不斷測量自己身高的過程中,影片巧妙地進行了時間上的推移,令小小李宗偉一下子就成了青年李宗偉。

當飾演青年李宗偉的演員出鏡那一刻,影院的觀眾幾乎齊聲發出了這樣的驚歎:這也太像了吧!

李宗偉拿了69次羽毛球冠軍,為何還強調“敗者為王”?

是的,飾演少年李宗偉的演員黃煒傑來自海選,因為他酷似李宗偉小時候,並且又有著較好的羽毛球功底,成功地被主創團隊相中。

作為素人演員的他,沒有辜負主創團隊的期望,其所飾演的少年李宗偉很有靈氣,足以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李宗偉拿了69次羽毛球冠軍,為何還強調“敗者為王”?

而飾演青年李宗偉的演員曾冠源則更是和李宗偉“神似”,不僅臉型稜角很像真實的李宗偉,連某些表情和眼神也都很有李宗偉的神韻。

加上他又是半職業羽毛球運動員,很多羽毛球實戰鏡頭都很有李宗偉打球的風采。

李宗偉拿了69次羽毛球冠軍,為何還強調“敗者為王”?

但是,青年時期的李宗偉雖然入選了國家隊,但也不意味著他就此一帆風順了。

因為出身相對貧寒,進入國家隊集中訓練之後,他便遭到了其他隊友的冷嘲熱諷甚至排擠。他沒有選擇針鋒相對,而是隱忍地努力打磨自己。

李宗偉拿了69次羽毛球冠軍,為何還強調“敗者為王”?

努力地訓練,勤奮地鍛鍊,不斷提升著自己的技術水平。可即便如此,他也還是遭遇了又一次的打擊。

這樣的打擊顯然是沉重的,對於青春時期的李宗偉而言,這足以令他感到灰心喪氣。他曾在教練面前說,自己的目標就是要成為世界第一。他也為此而付出了努力,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令他也產生了放棄的念頭。

這時候,舍監告訴他:待在國家羽毛球學院的人不一定都能成為世界第一,但走出去,就肯定沒有任何機會了。

李宗偉拿了69次羽毛球冠軍,為何還強調“敗者為王”?

4

看到青年李宗偉又一次遭遇“失敗”而一臉傷心的樣子,我突然又想起了高中時期一位喜歡踢球的同學。

那是一位極有足球天賦的同學,儘管身材矮小,但卻速度驚人,且有著非常好的腳下技術。在學校組織的“校慶杯”足球賽上,他連續兩次獲得最佳射手,成為全校聞名的“球星”。

但在學校選拔球員去參加市區比賽的時候,他卻落選了——理由據說是因為成績不夠好。落選當天,他默默走向操場,然後躺在草坪上,用手臂擋住眼睛,肩膀卻明顯在抖動。

明明可以,卻又不能參與自己渴望的比賽,那樣的心情,大概真的是down到谷底了吧。

李宗偉拿了69次羽毛球冠軍,為何還強調“敗者為王”?

青年李宗偉那時候的心情可想而知有多麼的沮喪。但他並沒有真的放棄,反而像觸底反彈一樣,更加用心,更加努力。他在操場上,在健身房裡,在訓練館內,一步步地奔跑,一遍遍地練習。

一種永不言棄的精神,透過他堅毅的眼神放出光來。

李宗偉拿了69次羽毛球冠軍,為何還強調“敗者為王”?

他終於獲得了代表國家前去參加大賽的機會。但是,等待著他的,卻是又一次的“失敗”。

頻頻的失敗,讓青年李宗偉感到了一種挫敗感。教練米斯本·西德克(由馬來西亞著名演員拿督羅斯彥諾飾演)坐在他旁邊,跟他說:當你懷疑自己的時候,不妨想想那些相信你可以的人。


李宗偉拿了69次羽毛球冠軍,為何還強調“敗者為王”?

5

相信李宗偉可以的人,都有誰呢?

他的父母,他的兄弟姐妹,他在故鄉的啟蒙教練,他的家鄉人民,都相信他可以。他的舍監吳先生,他的女朋友黃妙珠,他的教練米斯本,甚至以前嘲諷他的隊友們,其實都相信他可以。

李宗偉拿了69次羽毛球冠軍,為何還強調“敗者為王”?

當他代表整個馬來西亞去打比賽的時候,整個國家的人都相信他可以。所以,即便壓力重重,李宗偉也沒有放棄,反而加強了自己的訓練,更加強了自己的信心,最終收穫了巨大的進步。

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從失敗中站起來重新去戰鬥。

李宗偉拿了69次羽毛球冠軍,為何還強調“敗者為王”?

影片《李宗偉:敗者為王》沒有濃墨重筆地去表現李宗偉後來的多次奪冠,也沒有過多地去描繪李宗偉那些榮耀輝煌的時刻。反倒是用相對平實的方式,呈現了一個“小鎮青年”如何突破重重阻礙,如何克服各種失敗,逐步認識自己和塑造自己的過程。

該片屬於運動題材,不僅羽毛球賽場上的精彩動作,還有主人公取得進步和成長的熱血燃情。這些熱血的元素,令影片有了勵志的味道。

李宗偉拿了69次羽毛球冠軍,為何還強調“敗者為王”?

而李宗偉與“失敗”作鬥爭的成長路途中,所得到的家人的愛、教練的信任以及女友的支持,又給影片增添了不少的溫情。有些展現親情與愛情的細節,足以令人動容。

李宗偉拿了69次羽毛球冠軍,為何還強調“敗者為王”?

儘管有那麼一兩個時刻,影片給李宗偉打造了那種很有“英雄光環”的鏡頭,但卻並不顯得突兀。影片整體還是強調李宗偉如何應對失敗,凸顯他堅持、努力、勤奮等勵志的特徵。當你看完,就會覺得,原來失敗也並沒有那麼可怕。

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我們也可以說:青春,就是用來失敗的!因為青春時期的失敗,往往都能成為人生記憶裡尤為難忘、尤為珍貴的時刻。而這樣的時刻,又常常能讓你在之後的人生路途中,變得更加強大。

李宗偉拿了69次羽毛球冠軍,為何還強調“敗者為王”?

就像我在多年之後遇見那位很有足球天賦的同學時他所說的那樣,“儘管自己當初沒能踢成自己很渴望的比賽,也沒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學,看起來挺失敗的,但如今回想起來,正是那些失敗,教會了我成長。而那些在球場上飛奔的時光,則顯得更加彌足珍貴。”

我想,這便是“失敗”這個聽起來貶義的詞所具備的一種意義:敗者也可以為王,重要的是要學會去接受它,並且從中攫取對自己成長有所助益的養分。

看完《李宗偉:敗者為王》之後,你會更加尊敬這位“馬來西亞羽壇傳奇”,也會更能體會到羽毛球這項運動的魅力。

李宗偉拿了69次羽毛球冠軍,為何還強調“敗者為王”?

不如,現在就開始“握拍上場”吧。

PS:文字為作者原創,圖片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