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德国不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会怎样?

靜伺花开


那德国就是欧洲的“满清政府”,被屈辱的不平等条约束缚,割地赔款,被英法宰割,永远踩在脚底下,法国也就达到了真正的使德国不成为其威胁的目的。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当然这只是英法等利益获得国的一厢情愿,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即使在准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脚步,也走的异常沉稳,沉稳到英法只有频频点头认可的份,眼看着一步步走向战争深渊,却无能为力。

不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可以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德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起国,结果却遭遇失败的俄国,这是德国始料未及的,英法对待它们的方式,则更是出乎德国人的预料,完全不给它们活路。


一方面要求德国赔付巨额战争赔款2260亿德国马克,限定42年内赔偿完毕,世人皆知黄世仁的高利贷厉害,杨白劳被活活逼死了,德国要按这个数这个期限弄下去,也是死路一条,这个战争赔款数额是当时德国国民收入的数十倍。

德国政府根本无力负担,更不可能实现什么42年付清的“约定”,而且德国最富裕的工业区,是德国人的税利奶牛,却被英法等国分而食之。

进的少了,出的甚至比战争时期都大,在德国人看来,打仗都不至于有这么惨,因此说一战后世界对待德国的安排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隐患,其实就是很现实的说法。

其他的割让领土、瓜分殖民地,限制海陆军的发展,甚至海军舰只被各国瓜分,这些都不说了,就战争赔款一项,就足以把德国摁在殖民地的位置上,欧洲“十大好人”(给别人拉套挣钱)的位子上,永世不得翻身。


历史三日谈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初中时一个同学的疑问:“德国在二战初期取得辉煌战果后,为什么不停下脚步,好好发展再与英美决战?”这与题主的问题内核差不多,其实纳粹德国必须发动二战,不然他们将自我崩溃。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纳粹党的政治纲领

我们知道,如果一个党没有指导思想就没有战斗力,就算这个指导思想与现实格格不入,但能为广大民众提供一个可以想象的空间,为自己争取最大的民心。

纳粹党最早的政治纲领在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中暴露无疑。全书主基调就是这是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我们日耳曼人必须用战争为自己赢取生存空间。在种族主义的号召下,纳粹党赢得了德国人民的选票,成为全国第一大党。

而在《我的奋斗》发表后,全世界其他国家看后觉得可笑,认为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只是希特勒骗取选票的方法。但他们错了,希特勒是个诚实的人,在二战结束后,人们反过来重新阅读《我的奋斗》,发现纳粹德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与书中宣传的政治纲领一模一样。所以在纳粹党建党之初就是蓄意要发动战争的,这是原罪。

第二:德国民众对“凡尔赛体系”的仇恨

一战时,德国打赢了几乎所有战役,却输掉了战争。原因在于国内经济、政治的崩溃,德国上层军官根据美国威尔逊总统提出的“和平十四点纲领”判定:只要德皇同意退位,建立和英法一样的民主政府就可以体面的退出战争。

结果是美国人说话不算数,而说话算数的英法都要惩罚德国。惩罚的力度超过了德国人承受的底线。比如,解散德国军队、赔偿1300亿金马克、割让国家领土等等,与“和平十四点纲领”完全本末倒置。愤怒的德国外长在签字时质问道:“如果说我们德国犯了什么罪,那只是我们打了败仗。”这句话在暗示另一种结果:如果德国赢了就不会受这样的侮辱。

这种复仇心理深耕于广大德国民众心中,他们想:再打一次世界大战,就能获得自己失去的一切。

第三:庞大的军工体系和高福利国家

纳粹党上台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民众失业问题,当时全世界都处于大萧条时期,经济坏到了极点。而希特勒很快通过重整军备,扩大军需生产,修建高速公路迅速解决了失业问题。

生产了这么多武器如果不消耗,失业问题就会重现,只能发动战争消耗武器,才能维持庞大的军工企业。

并且希特勒大规模提供工人福利待遇,发钱发房送旅游。当德国工人出现在纽约街头时,美国记者很惊异地问他们:“你们怎么有钱来美国玩?”德国工人自豪地答道:“是政府免费送我们来的。”

如此庞大的福利都是要花钱的,钱从哪里来?自然是掠夺有钱的犹太人,没收他们的财产,补贴德国民众。但犹太人总有被榨干的一天,到时怎么办呢?发动战争去掠夺其他国家的财富。

综上所述,纳粹德国在上台之前就是奔着发动战争去的,上台之后,做的事情也是围绕战争准备的;加上德国民众普遍的复仇心理,上下一心,二战从纳粹党上台那一天开始就是注定的。


历史风云录


如果德国在1939年没有入侵波兰,而是选择和英法两国和平共处,这并不意味着德国就能迅速过上安稳的日子,毕竟各国之间的明争暗斗,早就将德国卷入了一个政治漩涡。这主要是因为,德国的地理位置,致使其必然成为冲突的最前沿。德国的西边,是法国,这两个国家一直不对付,在普法战争之后,两国可谓是“世仇”,后来法国在“一战”中侥幸得胜,算是报了仇,可两国的矛盾越积越深。德国人自己也很不服气,“一战”后的凡尔赛体系,对德国处罚过重,使得德国人民怨声载道,法西斯势力就此崛起。即使没有日后的纳粹党,德国政府也需要面对一系列难题。

德国的东边,是苏联,在1930年代之前,两国关系尚可,德国也对苏联进行了“援助”,如果没有纳粹党,两国关系必然是越来越好,而不是越来越糟。纳粹党公开将苏联视作“死敌”,这让苏联对德国保持戒心,而且后期发展到了剑拔弩张的状态,苏德战争一触即发。因此,如果纳粹党没有上台,德国依然保持既有的统治阶层,他们或许不会对苏联采取激进的策略,而是力图改善两国的关系,如此一来,德国在东线算是暂无忧虑。德国也可以充当苏联与英法的牵线人,这也类似于“二战”后德国的定位,处在“冷战”最前沿,自家还分成了“东德”和“西德”,这就给两个世界体系提供了交流的机会,最终“冷战”也止于德国的统一。如果没有“二战”,德国的处境也不会改变,这个定位,只能日益加强,在苏联和英法之间努力实现斡旋,以实现自身的安全。

英法在“二战”前大搞绥靖政策,最主要的目标,是实现祸水东引,让德国和苏联爆发战争或者冲突,英法就可坐收渔翁之利,在关键时刻出手制衡德国。假如德国不是纳粹党上台,也不推行战争路线,而是继续“魏玛共和国”时期的路线,英法也不会再搞绥靖政策,而是更加的重视与德国的关系,甚至与德国结盟,来抗衡苏联。德国政府也必然利用这种机会,加紧摆脱“凡尔赛体系”的约束,虽然暂时被英法当成“手中刀”,可早晚会脱离英法的控制,德国毕竟是大国,英法只能压制一时,无法压制一世。

但是,德国始终需要有个强大的靠山,才可以在欧洲对英法实现反制,也可对苏联实现制衡。此时的德国,毕竟是“一战”的战败国,这个沉重的包袱,以及愈演愈烈的内部矛盾,随时都会摧毁整个魏玛共和体制。放眼望去,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只有美国可以充当这个角色,魏玛政府依然会采取当年纳粹党的策略,去美国实现融资,甚至直接投靠美国,寻求美国的支持。美国此时依然奉行“孤立主义”国策,可罗斯福总统本人不会放弃这样的机会,美国内部诸多精明的政治家,也将力主和德国保持友好关系,以实现对欧洲的制衡,甚至直接影响英法的决策。最终,欧洲将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国和德国为一支力量,英法为另一支力量,苏联自成一家,三者将在欧洲保持力量均势,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将大幅度降低。

这对于美国来说,自身的安全将得到保障,可美国也会失去建立霸权体系的机会,依然在英国人构建的体系中生存,虽然美国迟早会取代英国,但这个过程肯定会更加漫长。对于苏联来说,自身的安全也得到了保障,也就不需要大规模发展军事工业,而是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农业和轻工业方面,苏联的经济结构也将更加合理,甚至会在后期对接西方的市场,美苏之间的关系,也不会太糟。苏联的国力也会逐步增强,而且是实现了两条腿走路,也不会遭受“二战”的损失,后期的潜力是难以预料的。德国最终也能摆脱“凡尔赛体系”,魏玛共和将一直延续,德国可以避免“二战”后的命运,领土将得以保留,内部也不会分裂。只不过,欧盟恐怕将不会出现了,因为欧盟存在的前提,是欧洲处在两大阵营的夹缝中,假如没有“二战”,欧洲一切如旧,欧洲老牌列强,也不会在短期内衰落,欧盟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图维坦


德国为什么要发动二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作为战败方的德国遭到了空前的掠夺。



本来,按照常理,打败仗了就要进行战争赔款,这也可以理解,但是英法等国做的太过分。

按照《凡尔赛条约》,德国丧失了全部的海外殖民地,八分之一领土,16%的煤炭产地和半数的钢铁产业,普法战争期间占领的阿尔萨斯和洛林重新回到法国,北石勒苏益格回归丹麦,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



此外德国还要赔偿113亿英镑,最要命的是必须全部以黄金支付,可是德国根本拿不出来那么多钱。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危机,德国通货膨胀严重,社会动荡不安,直接导致了纳粹党的崛起。


如果德国不发动二战,那么德国会在颜面扫地的情况下努力生产,但是军事实力十分薄弱,只要法国愿意,随时可以闯进来夺走德国的一切。德国会就此一蹶不振,就像两千年前的迦太基一样。

不过我们可以往好的地方想,德国不开战,至少不会有上千万人的伤亡,德国的经济会特别发达,科学技术领先世界。德国恐怕比今天还要富庶。


绿色落日


一、德国的战争经济犹如饮鸩止渴

1、一战凡尔赛条约后,德国不仅失去了大量领土,还支付了巨额战争赔款,导致国内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整个经济已经处于崩溃状态,而“好心”的美国给德国提供了两百多亿马克的贷款用于维持德国基本经济的运行。但德国国防军一直在秘密研制武器装备,以重振德军军备,为希特勒上台后扩军奠定了基础。而在随后的1929年全球大萧条下,德国经济一度再跌入谷底,直到希特勒上台。

2、希特勒1933年上台后,任命沙赫特为德意志银行行长和经济部长,开始进行一系列的重振经济计划,并大力推行封闭式经济政策。一是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通过消除大部分外贸进出口政策,保护国内经济,使得国内能达到自给自足的状态,以消除国际经济危机对德国的影响;二是一方面通过推行国有资产私有化,由政府大量举债通过公共基础建设消除失业人口,另一方面把庞大的失业人员一部分变成军人,一部分投入到军工建设等。

3、希特勒推出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后,短短几年时间基本上已经消除了失业率,重工业和军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德国总体经济开始向重整军备转化,直到1936年德国的军备力量已经超过了英法等国,GDP增速达100%,希特勒基本上已经消除经济危机,德国一跃之间成为了欧洲头号强国。

由于希特勒通过大量举债振兴经济,1936年德国的公共债务已经增加了100多亿马克,到了1939初德国的债务总额达到了近400亿,当时的军费支出达到了450亿马克,而德国一年的财政收入只有150多亿马克,庞大的债务和财政赤字,德国已经没有能力填补这一缺口。希特勒推出的经济措施犹如饮鸩止渴,实际上已经榨干了德国,财政已经处于破产的边缘。

希特勒既要重振德军的野心又要保障人民的高福利生活水平,严重的财政赤字,常年入不敷出的状态,希特勒只有通过发动战争扩张与带动经济需求,才能维持国内经济正常运转,如果不发动战争,德国将会是一个破产的国家。


赛门军略


如果德国不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可能吗?当然可能!那么德国会怎么样?不过首先东西方国际战略力量(西方国家联盟主导势力与苏联联盟势力)的走向必须完全有利于,或是优势性在德国方向发展。自然东西方国际战略力量走向不会自己有利于或是优势性在德国方向发展,毫无疑问肯定需要德国自身才能创造完全。

如果东西方国际战略力量的走向完全有利于、或是优势性在德国方向发展已经要求产生(似如德国已经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即使争取的可能只是属于一定时间阶段,但对于德国都要毫不犹豫为了这个一定时间阶段,必须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来要求保持这个有利于或是优势性于。

要不然德国一旦放弃这个一定时间阶段想要转身固守,特别是想以和平方式消化这些地缘利益取得(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不过同时也就等于德国放弃了竞争,直接主动要求自身完全被动在东西方国际战略力量面前,这就要导致德国已经取得的所有地缘优势影响(通过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性于东西方国际战略力量瞬间化为乌有。

肯定这是德国不能容忍发生的,因为和平不是德国能够定义的,也是根本左右不了东西方国际战略力量的交锋。左右不了而又要求和平,结果就是德国完全淘汰出局,那么随步最后德国必须只能完全被动成为其中某一方国际战略力量要求下的马前卒,要不就要成为东西方国际战略力量必定摊牌的牺牲品。

显然想要就此安稳过日子根本不可能符合德国基本安全原则,也是完全不对应国际战略主题意识。德国之所以能够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获得成功,虽然采取的是战争政治,但注意不是更高一级的政治战争。而战争政治简单来说就是强势要求结果,一般通过军事武力的炫耀威胁、战争手段的准备恫吓,政治通牒的有力跟进。

可是这种成功不是由于德国军事拥有多么超越性强大,而是因为西方战略力量已经开始严重被动在东方战略力量咄咄逼人的主动局势意识之下的结果。因此这种成功不代表德国任何可以改变局势意识性,包括力量性,只代表切入准确性,这种成功本身就存在必然止于西方战略力量要求的一定遏制需要范围以外结束。

因此但当德国继续是以战争政治再次针对波兰,无疑就已完全超出了西方战略力量要求的遏制需要范围意识。再加上波兰本身就是位于欧洲大陆相当重要敏感的东西方国际战略力量最前沿爆破点。肯定德国在此要求的结果就是战争,而不是重复吞并成功,然而波兰却是可以直接决定德国命运沉浮的绝对定义地带!

德国当然应该清楚。但不是决定东西方战略力量命运沉浮的绝对定义地带,这点德国不一定会去考虑(历史上确实如此)。这就是力量差距所在,这就是关键交锋时刻,所以波兰肯定不能简单成为德国要求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发起的地带。

因为只要德国打响战争,德国也就全面被动在了东西方国际战略力量要求的意识之下,剩下的只不过都是些平面的主动性了。因此针对波兰,德国需要的是战争政治来完成政治战争。因为政治战争才是最基本战略要求组成范畴的其中竞争事物,而不是战争政治属于传统政治操纵层面所能继续担当完成的事物。

毕竟政治要求进行的竞争角度只是从政治认知范围出发,而战略已然做为近现代以来完全对应竞争世界要求的必须事物,却不是政治能够继续要求领军国家竞争的时代已然来临。至少战略是从全局范围角度要求的竞争优势性界面意识出发,这就是“范围决定可能”要求建立的基本理论视角观。

命运值不同位置点,就是力量差距所在,反映出德国在此无法完成成为即东西方国际战略力量之后第三支战略对等意识力量(与德国实际是否具有可以对等战略实力无关),就是无法取得全局范围优势性。那么必然德国做为政治通牒要求有力跟进的随后有效保证,战争手段的准备就不是什么恫吓波兰了。

而是直接要求兑现,以必须确保政治的继续有力性。无疑德国只能选择针对西方战略力量直接要求展开竞争,可是前题德国需要主动与东方战略力量(苏联)能够达成竞争共识,也是必须,以避免成为东西方国际战略力量公开要求对付的敌手。但是正因为如此需要主动、因此结果对于德国最多就是只能联合,不可能联盟。

更由于早期列宁已经就将波兰完全打造成为苏联战略世界(西方)具有符合道义要求的强大进攻跳板效应,因而德国只要战争打响波兰,苏联即使随即参与到,都为此具有能让西方战略力量可以要不要对其进行公开宣战的法理选择凭据。但针对德国、西方战略力量在波兰这个特殊敏感的地理交集位置上只会完全对应法理要求肯定宣战。

这就要使得德国与东方战略力量的苏联因为战争波兰导致双方的国际战略地位关系发生根本性改变,如果西方战略力量只对德国宣战,不对东方战略力量的苏联宣战,就等于具有主导国际政治意义的西方战略力量已经公开意识默认东方战略力量的苏联拥有竞争主导要求的基本权利,成为了准主导要求关系。

而德国因为同样要求竞争主导要求的权利遭到彻底被否决,势必德国就要自然成为东方战略力量的苏联现实要求夺取的目标。这对于德国来说肯定就是一个绝对不好的消息,纵然平面德国可能继续掌握较大强劲势头的惯性主动,但在全局优势性的意识上已经完全处于劣势,显然这就完全违背了关于战略要求的竞争优势性。

所以为了避免德国战略出现全局劣势性,也为了避免东方战略竞争主导要求就此被西方战略力量的主导性承认导致恶劣局面无可挽回,因此就需要德国将东西方国际战略力量的命运同时与德国对齐在波兰!这是关键交锋时刻!必须德国针对波兰的战争政治强而不发,只要不发,东西方国际战略力量就是必须始终处在原有敌对位置上,那么德国肯定仍然需要战争准备来强力针对波兰触发国际战略就此直接交锋。

而不是为了夺取波兰这个国家的土地,因为政治战争不是要求结果,而是通过结果要求意识,要求通过波兰达到德国战略要求的全局优势性准确定音。给予东方战略力量的苏联就是一个选择无条件联盟,同时附带警告否则德国认为东方战略力量的苏联由于就是准备针对德国。

那么德国面对的敌人就是东方战略的苏联,而不是西方战略力量,为此德国就会全面倒向西方战略力量,并公开承诺为了欧洲的安全无条件全面武装加入西方阵营来坚决捍卫波兰的领土完整有效,不受来自东方任何强大的威胁侵犯。直接瞄准列宁已经打造的波兰战略意识彻底要求瓦解,完全将苏联当年有意割让的领土坐实关门,留下卖国口实。

无疑只要德国不发,保持对等站队要求条件,那么西方战略力量因为存在机会性,肯定永远想要争取的只会是德国,而绝不是东方战略力量的苏联,更不会有半点主动联合东方战略力量的苏联来对付德国的意识产生。波兰就更不要说了,本来惊恐万状,此时只会是求之不得,因为波兰真正最担心害怕的并不是德国而是东方的苏联!

如果苏联拒绝,德国当然选择完全倒向西方战略力量来要求直接全力对付东方战略力量的苏联,不仅正中怀抱,而且正对时间,必然由于波兰西方战略力量就会从其它区域对德国进行一定利益补偿,可是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一定利益补偿,不管多少,都代表西方战略力量的认可,认可也就同时满足了德国可以大张旗鼓的开足马力进行来自西方全支持下的超越苏联庞大规模要求的快速战争准备打造,相应的德国国际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就要迅速得到提升。

对比损失,德国根本不会失去任何,并且德国更是已经牢牢与西方战略力量形成同盟关系,而苏联的损失恐怕到时候只会是承受不起,不仅战略遭到彻底报废又致使割让坐实,卖国的罪名无疑肯定逃脱不了,何谓成功与风险共存就是这个道理,特别还是苏联的战略已然成为全局劣势性,并且更要命的是苏联好不容易为此打造的战争准备优势性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德国就是全方位短时间内变成劣势性。

同时时间显然已经不利于苏联了,而是完全朝向有利于德国的要求方向发展,如果德国想要!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向德国签署的要求停战条约,随着德国战略力量的大规模现实部署,就可以更加强势的在西方战略力量的全配合下公开要求苏联无条件兑现。这就是德国如果不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完全可能的建立理论,那么德国相当应该很好!要知道战略是相对的,不会因为战略是你建立的,就不会针对你,什么叫做从强大走向强大再到更强大就在力量能够拥有的优势性上。


东都有湘


这是一个不可能的问题,如果换个问题德国不发动一战还有可能。

一战前德国综合国力超过英法仅次于美国世界第二,德意志或者说是普鲁士民族从其历史看不但善战而且好战。当统一国力又超过英法之后,不可能在甘心居于他人之下,德皇威廉曾说德国也要有大片阳光之下的土地,当时世界英法拥有最大的海外殖民地,况且普法战争之后法国割地赔款双方乃是死仇。

一战的过程不再赘述了,只要记住西线战场一直在法国境内,战火从来没有燃烧到德国本土,而东线占领了大量沙俄土地,所以很多德国人认为德国不败而败,是有人在背后暗算了德国。

巴黎和会《凡尔赛合约》是失败的,各大国主要是美、英、法之间分歧和冲突造成的,在巴黎三大国任意两方都可结盟对抗第三国,任意一国都会被其他两国针对。按照法国预先的想法,彻底肢解分裂德国、巨额赔款、割地等等手段让德国回到统一前。如果这样做了真的德国不可能再发动战争了,可惜美国、英国不想让法国壮大起来,而且暗中偷偷帮助,经济上扶植,对于德国一些违约的行为视而不见。

德国认为《凡尔赛合约》巨大的屈辱,年轻一代在屈辱中长大渴望复仇,希特勒的出现适逢其时迎合了这种思想。所以两次世界大战至少在欧洲被认为是一场战争,中间有二十年的休战而已。一战是二战的因,二战是一战的果。


sfls12


德国会怎么样不知道,希特勒会下台,德国政府债台高筑是肯定的!希特勒为了坐稳元首位置,国内大搞建设,提高民生保障福利,大搞军事化!这些钱,或者说是资源,哪里来?不去别人家抢政府赤字会导致政府破产,然后希特勒同学也会在选举中落败


8岁开始发呆


假如没有发动世界大战,德国的唯一选择就是把苏联拉入轴心国,否则德国最终也只能被锁死。当时的德国缺资源,缺粮食和土地,这使得他不可能脱离世界而存在,要么获得殖民地,要么获得一个资源盟友。

苏联本来也同意加入轴心国,只是因为要价太高被德国拒绝了。当时苏联提出的条件是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北欧的合法占有权以及中东的控制权。这个条件德国接受不了。

二战是一个历史转折点,那就是由经济殖民化变成经济全球化。这种格局的导火索就是由德国点燃的。当时的英法两国是全球两个超级帝国,几乎全球的殖民地都是他们的,他们垄断了德国的工业原料来源。这才是迫使德国发动二战的主因。

德国在战争中直接吞并了法国,打穷了英国。虽然德国最终失败了,但是却使得这两国的实力衰弱,控制不了那么多殖民地,殖民地便开始了独立浪潮。由于殖民地独立,他们的自产原材料便可以自由贸易到各国,也包括到德国。因此,德国虽然在二战战败,但是德国工业却取得了胜利。现在的德国过得比二战以前滋润得多。


优己


笔者认为,如果德国不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完全可以实现和平崛起,而且自1500年以来杀伐不断欧洲也会从此安宁下来!

这不是主观臆断,而是有着充足的历史依据。

我们且看看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18年至30年代初纳粹党上台以前,德国和世界各大国间都开展了哪些外交活动。

凡尔赛体系的建立表面上看给德国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割地赔款、限制军备等等一系列苛刻的条款确实伤害了德意志民族的自尊心。但

是“祸兮福之所倚”,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灾难往往和继续并存。德国自19世纪中后期完成统一后,一直是欧洲的大国、强国,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战败,但是战火并未波及到本国,相反却把战胜国法国、俄国以及周边各个国家给蹂躏了个乱七八糟。与此同时,战后由于先前同德国接壤奥匈帝国和沙皇俄国相继瓦解,中、东欧相继出现了一大批立足未稳而且充满民族矛盾的中小型国家,这无疑是为德国提供了施加影响力的良机。

于是,德国总理兼外交部长施特雷泽曼开始以此为出发点,力图带领德国冲破凡尔赛体系的枷锁实现国家的和平崛起。

施特雷泽曼首先将美国引入欧洲事务。1924年,也就是施特雷泽曼上台的第二年就与美国财政部部长道威斯签署“道威斯计划”,开启了美德合作以达到平衡欧洲各大强国对德国压力的目标,同时还为德国的经济复苏创造了条件。之后的几年里,在美国帮助下,德国支付了10亿美元的战争赔款,却得到了20亿美元的贷款,并为后来成功化解鲁尔危机创造了条件。

首战告捷,接下来就是处理邻国英、法、苏三国的关系了,特别是长期以来作为世仇的法国。在对待法国的问题上,施特雷泽曼思路和先前德国历届政府的思路都不相同。自从19世纪末德国统一之初,对于法国德国一直抱有武力征服的军国主义野心,即便是短暂的和平也不过是为下一场战争的缓兵之计。施特雷泽曼则本着现实主义和建设性的权力政治,力图摒弃军国主义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德法关系。

借着解决鲁尔危机的契机,1925年,施特雷泽曼与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法国外长白里安举行三方会谈,初步达成了德国以永久性放弃阿尔萨斯—洛林的领土要求换取英国、法国对德国西部边疆的永久性承认和修正东部国界的自由并允许德国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恢复大国的地位。

和英法的关系开始走向缓和,并确立了今后德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特别是为将来收复东普鲁士失地获得了法律支持,这是施特雷泽曼的一大历史功绩。但是如何实现这个战略目标,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如何能完全达到和英法在国际事务中取得平衡的态势。施特雷泽曼开始想到了从沙皇俄国蜕变出来的新兴国家——苏联。

1925年10月和1926年4月,苏德双方签署了以经济合作为中心涉及通商、军事、航海、法律保护等方面的一系列协定。特别是军事协定,德国为苏联提供理论学说和技术支持并且派遣军官团帮助苏联建设军事力量,苏联则为德国培训军官团和试验武器装备提供场地。正是在这个时候,德国开启了重整军备的计划。

苏德关系的确立,为德国增加了进一步与英法讨价还价的重要筹码。以此为契机,德国于同年9月正式加入国际联盟并成为第6个常任理事国。而且出人意料的是,在英法制裁苏联的同时,德国则不承担任何义务。

1928年《巴黎非战公约》的签署使欧洲各国特别是德法两国开始描绘建设一个和平稳定的新欧洲的愿景。1929年德国与美国启动“杨格计划”则更进一步深化了两国的全方位合作,为德国带来了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可以说,经过施特雷泽曼近10年的努力,德国已经找到了一条和平崛起的道路。加上法国综合国力的持续衰弱和英国国内反战思潮的弥漫,德国按照施特雷泽曼的道路走下去完全可以实现收复东普鲁士领土、和平崛起的目标。所以,从理论上讲,德国是最不应该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家。

只可惜,这些温和但是却实用的政策为一心只想报仇雪恨的广大德国民众所不理解,在德国国内骚动的政客鼓动下,健康每况愈下的施特雷泽曼被迫下台。代之而起的纳粹党站在施特雷泽曼的遗产上却背离其路线以武力四出扩张,最终把德国引向了灾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