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侵犯:家長最該反思你爲何怕對孩子進行性教育

性侵犯:家長最該反思你為何怕對孩子進行性教育

來源 | 布穀聽聽(ID:iBookgood)

這個7月,來自公益圈、媒體圈與公共知識圈的性騷擾事件已經刷爆了微信、微博與大量公眾號。

7月23日,一則公益人士雷闖強姦實習生的口述在朋友圈裡遍傳,隨後,公益圈裡的知名發起人馮永峰和張錦雄也被曝是性侵慣犯。

7月25日,媒體人章文被匿名女士指認強姦,隨後媒體人蔣方舟、易小荷和藝術家王嫣芸也實名公開自己曾遭受章文性騷擾的經歷。

事件還在發酵,受害者和施害者的名單都還在持續增加,不少人認為這將發展成一場中國版的“Me Too”運動

在家長圈裡,不少家長感嘆這些受侵犯的女性沒有自我保護意識。

他們嚷嚷著要從小給女兒樹立當淑女的規範,培養她此生不穿超短裙和露肩衫的習慣;

嚷嚷著以後要緊緊地看護女兒,從上學到以後工作都以父母的力量樹立銅牆鐵壁,不給那些壞男人以可乘之機;

嚷嚷著一定要讓女兒意識到與男老師、男鄰居、父母的男同事同處一室是有風險的……

也有家長立刻去買了講性教育的國外繪本,決定在這個暑假無論如何要給孩子補上這一課。

首先,我們要肯定家長的危機處置意識,性教育這一課,補上總比補不上要好,哪怕家長的做法有點矯枉過正。

其次,我們也要意識到,為什麼在21世紀的今天,在開放的中國,為何還有那麼多女性,在求學、工作、社交的過程中,任由那些寡廉鮮恥的男人侮辱、騷擾,卻一直處在忍氣吞聲的卑微位置上?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家庭教育一直缺失了“性教育”,以及,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女性不敢反抗來自上層、權威的性脅迫?

這才是觸及了從根源上保護女孩的“開關”啊!

而把女孩圈養起來、不讓她接觸外面那個世界的“家庭保護手法”,於今而言是非常荒謬的——父母不可能當孩子24小時的保鏢;

孩子也不可能喜歡“不準穿超短裙” “不準晚上出門玩耍”的管束,因為,這不僅是對潛在的性侵害者的約束,也是把女孩自己關進了牢籠。誰喜歡在牢籠中度過青春呢?

你為何怕對孩子進行性教育?

在中國,不僅很多學校把性教育的課改為自習課,家長也對孩子絕口不談“性是怎麼一回事”“孩子你是從哪裡來的”。

到今天還有孩子認為自己是充話費送的,還有孩子認為男女生坐過同一條凳子都會懷孕。這種荒謬又天真的想法,來源於家長對性教育的刻意迴避。

那麼,中國家長為何怕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呢?

1 怕孩子就此變得不單純,再也不是小孩子了

中國的親子關係,經常不是兩個獨立的人之間的親密關係,而是一個成年人與他的“犬子”之間的關係。

什麼叫“犬子”?

就是孩子在大人眼裡近乎於寵物,他最好一輩子不要長大,這樣才會單純、討喜、服從。

如果開始性教育,就是把孩子往成熟的方向推,孩子有可能變成叛逆的少年,變成經常挑戰父母權威的少女,他(或她)就會劃出一塊私有領域,不讓父母越界窺探。在一部分父母看來,這種分離是不可容忍的。

2 要維護家長一本正經的光輝形象,因此對性教育充滿了羞恥感

有一些家長,可以說是羞恥感非常薄弱的人,哄搶會展撤展時的盆花,在飛機上晾著她的臭腳丫,在自助餐廳用盤子鏟菜並大量浪費,在地鐵上跟人爭座推搡繼而吵罵一路……

但有一件事她像古時候的烈女貞婦一樣諱莫如深,那就是性教育。

家長會覺得對孩子有這方面的啟蒙,就會讓父母不再是教科書式的無慾無求的模樣,這模樣令他充滿了羞恥感。

3 認為無知者最容易被教育,過早知道性與生育的奧妙對孩子沒好處

有這種觀點的家長多半沒有認識到, “性教育,也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

沒有受過性教育的孩子,多半對生命與愛,也持漠視態度。

在社會新聞中,我們時常看到懷孕的無知少女把男嬰生在公廁裡後,徑自走掉,完全不顧小生命的死活;

而大醫院婦產科的醫生,也對隨便在無證小診所吃藥打胎、差點大出血出危險的少女持痛心態度——要對自己的身心健康有多漠視,對生命的珍貴有多輕蔑,才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如果家長把孩子當作天真爛漫的提線木偶,就不要讓他們知道性與生育的原理吧。

高達80%以上的性侵害的受害者,都稱家長從未對她有過任何性教育,到了十五六歲甚至二十多歲,她在這方面的見識還等於零。

4 認為孩子過早建立“邊界”意識,會讓人覺得孤傲生分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成年人對孩子近乎騷擾的臨界行為,從孩子的嬰幼兒時代就開始了。

玩弄男嬰的小雞雞,不顧女童的搖頭躲讓硬要親人家,還有像郭德綱老師那樣,當著孩子父母的面,調侃安吉“我是你爸爸”。

而面對這種言語乃至行為上的騷擾,不少家長都選擇尷尬賠笑,而不是怒而回擊。理由居然是“勃然震怒會讓人家笑話我們假清高” “會破壞融洽的氣氛” “都是熟人當眾拉下臉來多不好意思”

然而,消弭邊界、毫無原則的縱容,對某些人來說,就是心中那絲惡念的助燃劑,他們會肆無忌憚地將魔爪伸向我們的孩子、別人的孩子,就因為沒有人勇猛地站出來喝止他:“手再伸那麼長,別怪我對你不客氣,法律對你不客氣。”

5 覺得挑戰權威是會倒黴的,要是孩子惹翻了權威怎麼辦

大部分性騷擾乃至性侵犯,都是發生在權利不對等的人群之間,校長與學生,老師與學生,上司與下屬,老闆與員工之間。對權威的懼怕,才是侵害者一而再、再而三地得逞的原因。

也是吃瓜群眾對受侵害者各種猜疑的由來:

  • “如果你不願意,為何不激烈地反抗?”
  • “你選擇默不作聲,可見你也半推半就!”
  • “難怪對方寫聲明說是‘你情我願’的,你這會兒揭發人家就是為了蹭知名度、蹭熱點!”

瞧瞧,對權威的膜拜,已經讓人是非不分到這一地步。

難怪很多家長擔心,萬一對孩子進行性教育,讓孩子知曉了被人隨意觸碰、揉捏的後果,讓孩子起了反抗權威之心,在現有的環境中呆不下去了怎麼辦?

連家長,三四十歲的人了,都還從來沒有想清楚,終於能夠識破某些權威的“畫皮”後,應當怎樣有理有據地去應對,你怎能指望他教會孩子去應對?

除了科學的性教育,

家長還可以這樣努力保護孩子不受侵犯

性侵犯:家長最該反思你為何怕對孩子進行性教育

1 提升孩子的自我價值感,教會她有憑有據地質疑權威

幾乎所有被冒犯、被騷擾後依舊不敢言語的女孩,都是自我價值感較低的個體。

她們在家中可能受過祖輩重男輕女的貶斥,吞嚥過父輩“女孩就是麻煩”之類的輕蔑,在學校也可能是不受同伴待見的小孩,或者是霸凌者的目標,對權威的膜拜,以及對自我價值的卑微認定,讓她們在被侵犯時簡直嚇軟了雙腿,不知如何應對。

而有效解除這群“沉默的羔羊”的精神枷鎖,就要從家長提升其“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我價值感開始,最終讓她們意識到,自己在人格上與那些教授、上級、領導、精英是完全平等的。

“誰也不能強迫我”的自尊心,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

2 儘早在家練習,幫孩子完善“邊界意識”

日本兒童教育家鳥居昭美先生曾經說過:“如果一個人在人際交往中無法建立清楚有效的人際邊界,或者根本沒有人際邊界的意識,那麼他就容易喪失自我保護的能力。”

自我保護能力就跟一個人的皮膚一樣,具有抵抗外界入侵,隔絕傷害的功能,缺了這道屏障,孩子就無法辨認哪些感受是我應該有的,哪些感受是外界強塞給我、我可以回擊的。

而那些道貌岸然的人之所以能闖入你的地盤玩弄你,是因為他看穿了你沒有自我,缺乏邊界。

明晰邊界的練習,首先應當在自己家開始:

家長不經同意不能進入孩子的房間,不能偷窺孩子的社交記錄與日記;

孩子提出來要自己安排生日慶祝活動時,家長不能把自己中意的方案強加給孩子;

孩子的糗事,如果出於信任告知了家長,家長不能拿它作為社交調料,在親友的聚會上以此逗樂……

千萬別小看這些行為,這都是在幫孩子完善“邊界意識”。

邊界意識強烈的孩子,就像被孫悟空用金箍棒畫圈保護起來的唐僧一樣,可以歷經艱險而安然無恙。邊界,就是那個金箍棒畫成的圈,就是保護孩子的金鐘罩。

3 孩子再小,也要把他當獨立個體來尊敬

小孩子就像寵物一樣可以任你逗玩。不僅是那些心懷叵測的人,連疼愛孩子的至親家人,也這麼認為,這環境可就有點可怕了!

要知道,自覺把小孩子當獨立個體來看待,來尊敬,是文明社會的立身之本之一。正因為如此,父母在行為意識上就要充當表率,要對孩子彬彬有禮、有商有量、充滿倚重。

父母應當以自己的行為告訴那些“拎不清”的成年人,把孩子當貓狗、當玩偶的做法是錯的,我絕不允許你對我的孩子這麼做!

父母堅持不懈地釋放出“我的孩子需要尊敬”這樣的訊息,就是提升孩子的自我期許與自我價值,讓她明白:

我是有價值的。對那些傷害我的企圖,我有能力也有權力喝止它,我隨時可以說“不”。

布穀說說

儘早對孩子進行性教育,是關乎孩子一生幸福的決策。

性教育僅僅是對孩子解釋 “背心短褲覆蓋的區域不能讓人碰”,解釋 “怎樣看待青春期的心理變化”,解釋“精子卵子如何相遇發育成新生命”嗎?不,它是貫穿孩子一生的教育,是與幸福、尊嚴、自我評價與認知息息相關的教育。

接受過和風細雨般的性教育的孩子,一定能理解自己的生命是父母之愛的結晶,是大自然的奇蹟。因此哪怕遭遇歧視、不公等痛苦,他也會像電影《奇蹟男孩》的主人公一樣,從痛苦的深淵裡走出來;

接受過嚴謹細緻的性教育的孩子,會理解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雖然樣貌、智力有高下之分,但你的品德與靈魂與他人別無二致。因此,強迫他人的事情你一輩子都不會做,別人來強迫你,你也可以有勇氣說“不”;

接受過科學客觀的性教育的孩子,會理解克服不必要的羞恥感,未來萬一遭受性騷擾產生一系列“深淵感受”時,不會選擇逆來順受,而會選擇第一時間發聲。既勇於從心理專家那裡尋求克服障礙的勇氣,又勇於在心理上安撫同道者,鼓舞她們一樣站出來披露真相,得到輿論支持。

而這些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不正是家長與孩子一同努力,創設一個更陽光、更安全的社會環境的起點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