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應該」到「想要」,激發自己的不同方式


從“應該”到“想要”,激發自己的不同方式


1、應該做

當我們提起中美教育差距的時候,經常會用中國的高壓力,高節奏,高負擔的應試教育,和美國的素質教育通識教育作比較。

應試教育從來都是用強迫形式逼迫學生學習,很少有學生說我真正愛學習的,而美國的素質教育則更多在鼓吹怎麼追尋孩子的天性,讓孩子盡情的玩樂,開心就好。

但是,這只是一個非常片面的對比,中國的教育根據年齡不同,區域不同也是有區分的,只是大方向上K12期間大部分學生都會進入應試模式。

而美國的教育,分層也很嚴重,不同層級的學生接受者完全不同的教育,素質教育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而已,真正的精英教育依然是很苦、學業壓力很大的。

因為學習,從來都是一個反人性的事情。

這個模式,給了我們中國的孩子們,特別我們這一代非常嚴重的“應該做”思維模式。因為我們都是為了高考那麼一躍,從而努力學習了12年。

所以,進入社會後,我們很多人的思維,都是先定好目標,然後反推自己“應該做”什麼,然後去執行。

用“應該”去逼迫自己做一件事情,然後一部分人堅持了,於是說這個人自律,意志力強,未來大有可期。

當然也有一些人,“應該”了兩三天,就三分鐘熱度以後堅持不下去了,因為覺得太累了。

因為“應該做”這種激發自我動力的方式,是建立在內心的不願/壓力的基礎上的。

前者是理智的思考和決策,而後者是情緒。在我們的大腦中,從來都是情緒的權限大過理智的。

想想那些玻璃棧道上的人,理智明明知道這地方安全,為什麼身體會發抖,人會情緒奔潰呢?因為他們控制不了他們自己的恐懼情緒。

所以,如果我們習慣了用“我們應該做”的思維方式,去激發自己做一件事的動力,那麼就會非常的容易放棄。

當然,不是說這個不好,當你有一個郎朗的父親一樣的監督者,當你在一個不得不的環境裡面,你也能堅持下去。

但是如果只是因為目標的需要,需要自我激發動力,那麼“應該做”思維,就會容易懈怠,容易放棄。

2、想要做

除了“應該做”思維來激發自身以外,另外一個思維方式就是“想要做”思維,“想要做”的事兒,往往能夠讓一個人馬上開始,而且能夠一直持續。

為什麼呢?因為“想要做”是從情緒出發的激發方式,是一種起源於自我的起心動念。

“應該做”的背後,往往是理智認為的正確的事兒。

“想要做”的背後,則往往都是讓你開心的事兒,所以一直能夠持續。

我們應該早起,應該跑步,應該堅持看書學習,但是我們想要刷電視劇,想要看小說,想要吃雞,想要躺沙發上吃零食。

任何人都會喜歡後者,而不是前者。

所以,如果你為了一件正確的事兒,找到一個“想要做”的意義,那麼你就可以用後者的激發方式,來激發自己的動力。

這種動力不僅會讓你主動去做,還能讓你一直開心的持續下去。

我們每個人,當要去做一件不喜歡的事兒的時候,都需要消耗意志力,而每個人的意志力都是有上限的,消耗掉了就要恢復。

而且長期被“應該做”所壓抑的負面情緒,也會影響你生活中其他的方方面面。

所以,為這件你認為正確的事,找到一個想要做的意義非常重要。

但是如果找不到怎麼辦呢?並不是任何一件事都能從意義上給予我們激勵的。

這時候我得來看看“想要做”的本質是什麼?

當我們渴望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往往來源於我們大腦對於及時反饋的渴望,當一件事能夠獲得及時反饋,並且是快感獎勵的時候,我們是非常想要去做的。

意義本質上是一種自我認可的反饋,而除了這種反饋以外,還有很多種其他的反饋可以增加“想要”的強度。

越是短期,及時的反饋,越能增加想要的程度。

所以,給自己設計這麼一個環境,讓自己“想要做”的激發方式啟動起來,才是關鍵。

3、遊戲化

事實上,那些所謂的自律,所謂的意志力強大的人,並不是說他們能夠壓抑住情感,讓理智永遠上風。

這樣的人非常的少,而且也許是有“病症”。像夏洛克這樣純理智的人,也會偶偶因為情緒而做出一些讓自己不理解的選擇。

所以,真正能夠長期堅持和自律的人,他們激發自我的方式必然是從一開始的“應該做”,慢慢的轉變成了“想要做”的方式。

而這種轉變,其實就是一種自我的行為科學設計過程。

高手懂得如何設計一個系統,然後自己參與進去,自己把自己的模式給調整咯。

這個模式,可以用現在很多人都在講的“遊戲化”來描述,當你非常喜歡一件事情,並且願意堅持,願意去突破,去深入進去的時候,這件事本質和遊戲已經沒有差別了。

我們的確非常喜歡做開心的事兒,但是想要成為高手,必須得堅持做正確的事兒。

而堅持的根本,那就是如何調動自己情緒的力量,為自己所用,讓情緒激發自己的力量,從而堅持下去。

所以,當你必須得做一件事,並且這件事必須得長期堅持的時候,首先別急著去做,先給自己設計一個遊戲系統。

這個遊戲系統,能夠讓你在接下來的參與次數里,能夠把自身的激發方式,從“應該”模式,轉變成“想要”模式。

這樣,你才可以真正長期的堅持,並把它變成你的一部分。

在我們的大腦裡,有幾億年來祖先給我們設置的本能腦,比如在人多的地方演講,很多人本能的恐懼發抖。

還有幾百萬年來進化出來的情緒腦,總是容易在焦慮、憤怒、感動中影響著你的決策,比如憤怒的時候你的智商會降低一大半。

最後才是適合這個時代生存,能夠明白這個時代競爭規則的理智腦。

在這個時代,我們不僅僅要和這個複雜的世界做抗爭,還得和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兩個小祖宗做抗爭,所以如果有機會能讓小祖宗為我們所用,何不試試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