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展》,如何做一個資源使用高手?


《延展》,如何做一個資源使用高手?


1、追逐者和延展者

創業者,都是先去定一個目標,然後在去整合能夠完成這個目標的資源的。比如人、比如錢、比如渠道和流量。

當然資源越多,那麼目標也就越容易成功,就能辦更大的事兒。一個人、一家公司、一個國家莫不如此。

但是《延展》的作者,美國萊斯大學管理學教授斯科特·索南沙因告訴我們,達成一個目標,不一定要依賴更多的資源,也許辦法就藏在我們已有的資源裡面,關鍵是看你能不能創造性的使用它們。

有了一個目標,從而去尋找資源,越多越好,這是我們慣性的思維方式,也是通過增加資源的量來達成目標的思維。

這種思維的擁有者,索南沙因教授把它稱為追逐者

而和追逐者相對應的,就是延展者

,延展者並不追求更多的資源,而是追求如何更加有效,更加有創意的使用原本的資源來達成目標。

追逐者不斷追求資源,延展者專注於延展原有資源的使用創意。

追逐資源是一種傳統的思維方式,來源於我們基因裡的默認設置,從物質匱乏的遠古到現在,這種思維一直貫穿我們的進化史,所以追逐者總是傾向於尋找額外的資源。

而延展思維是一種更加適應現代社會的思維習慣,也是一種能力,這種思維的擁有者,關注點不在獲取資源上,而在使用上,如何把資源使用到極致才是他們第一個想到的。

但是我們的目的是完成目標,所以前者第一個想法是如何去獲得更多更好的資源來完成目標,後者第一個想法是現有的資源有哪些,怎麼用能達到目標?

比如今天家裡來了重要的客人,你需要做一桌菜招待客人,追逐者會第一時間想如何買更貴的食材,更好的調料,而延展者會第一時間想現有的食材如何做出一桌美味又不失水準的菜。

2、追逐者的弱點

追逐者和延展者兩者的區別,在於在一個目標下,兩者選擇行動的第一思維方式的不同。

話說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物理題目,給你一直氣壓計,讓你去測量一棟大樓的高度。

學生們的答案五花八門,有的去借了尺子一層一層量,有人拿了一根繩子掛著氣壓計從樓頂掛下來,然後測量繩子長度,當然正確答案是分別測量樓頂和樓底的氣壓差,計算高度。

這些都是面對一個目的,針對手上資源的不同的思考方式,有人去獲取了更多的資源比如尺子,比如繩子。

也比如正確答案裡使用資源的方式,但是如果你在仔細思考,還有沒有把資源使用的更加徹底的方式呢?

有一個同學把氣壓計送給了大樓管理員,然後和他交換了樓層的高度答案。

相對來說,是不是最後這個同學效率最高,答案最精準,也是資源使用的最徹底呢?

這就是不同的人,看待資源的不同方式,帶來的最後完成目標的成本、效率、完成度的差別。

追逐資源的思維的思維方式來源於千萬年來人類自我發展的本能,想要長的更高、變得更壯、更美、更富有就得獲得更多的資源。

另一個方面,資源的多少決定個人在社會上的相對地位,所以攀比心理也會讓我們潛意識的想要更多。

所以這是大部分人都習慣的思維,我們誰都想要單純的獲得更多,獲得更多,就更有安全感。

但是追逐資源也有它的壞處,追逐的目的是為了完成目標,但是如果你專注於追逐本身,就會讓我們失去對於目標,對於解決問題的關注。

因為有些問題,資源的多少未必會有用,方法可能在你使用的方式上。

另一方面,資源的總數是有限的,好的資源總是稀缺的,但是追逐資源卻是全人類的本性,那麼競爭自然會出現,那麼資源的追逐成本必然會增加,完成目標的成本也會加大。

所以,在現代社會里,追逐者的思維方式越來越變得粗暴、非理性,也被很多人所詬病。而與之相反的延展者思維就顯得越來越珍貴。

你花幾千萬辦成的事兒,人家幾百萬就辦成了,而且還漂亮,這樣的人誰不喜歡呢?

3、如何成為延展者

那麼,如何成為一名延展者呢?

首先,我們得明白,延展思維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能力。

它讓我們第一時間關注於已有的資源,並且發掘資源的潛力,並能用創意性的使用方式去完成目標。

這非常像我們人人都喜歡的花小錢,辦大事兒。

但是一切皆有代價,一切皆有成本,世上並沒有花小錢辦大事一說,要麼是付出了你尚未發現的成本,要麼是冒了非常大的風險,要麼純粹是運氣。

延展的思維,更多的是在資源使用的效率,還有創意上,從而提高目標的完成概率。

《延展》的作者斯科特·索南沙因教授,觀察了很多資源使用高手,並給出了一套反常識的訓練方法,鍛鍊我們的延展者思維。

第一個方法,叫做主動放棄,限制自己

明明有更多的資源,卻要主動放棄,逼迫用有限的手上資源去把事情完成,這就會激發你的創新思維。

很多人覺得創意就要自由,但是另一個角度來說限制也可以給你創新,如果不給你限制,讓你隨便用,隨便想,你也許幾個月了未必會有一個方向。但是如果給你極大預算限制,甚至材料限制,你就會去深挖這些條件裡新的使用方法,從而完成創新。

一個人的潛能是有限的,如果分散四處,未必有戰鬥力,但是如果聚集一點,就能完成質的突破,讓你的潛能突破,也讓你的創意突破。

第二個方法,叫做先當刺蝟,在當狐狸

刺蝟只懂一件事,狐狸懂得很多事,以前我們以為社會需要的是隻懂一個領域的專家,所以1萬小時理論如此流行。但是專家只適用於那些擁有固定規則的領域,對於麼有固定規則,複雜變化的領域,1萬小時的積累也許並沒有什麼用。

比如互聯網、藝術創作和市場營銷,就需要你什麼都懂一點,變成狐狸,變成通才,才能進行創意和想法的連接,才能讓你用這個領域的方法,解決那個領域的問題。

所以,想要多樣性的利用資源,自己就必須得有多樣性的知識積累。

第三個行動心法,那就是放棄計劃,即興行動

計劃有計劃的作用,行動有行動的作用,有時候計劃做的在精密,在複雜變化的環境中都會失去作用。

所以即可行動,不追求計劃的精確性,只追求行動的效率,然後在行動中不斷的使用現有資源,不斷的前進。

計劃是追逐資源思維,因為要追求行動的精確性,所以容易謹慎,容易拖延,也容易計劃趕不上變化。

但是立刻行動,在複雜多變的環境裡,是沒有時間讓你獲取資源的,只能在有限資源裡去思考使用方法,更高效,更加創意去突破,往前走。

書裡引用了一個故事,一對偵察兵在阿爾卑斯山迷路了,士兵們都很絕望,這時候他們找到了一座小木屋,裡面竟然有一張地圖,只是地圖非常破舊,殘缺不堪,甚至看不清楚。

但是好歹也有了地圖,於是他們根據地圖半猜測,半摸索出發了,最後真的走出了阿爾卑斯山。

但是,最後驗證那張地圖根本不是阿爾卑斯山的地圖,而是法國南部另外一個不知名山脈的地圖。

偵察兵們,只要開始行動了,就能根據方位、太陽、模糊的地圖、時刻的利用這些有限資源去解決時刻出現的問題,最後完成了走出山脈的目標。

這就是即可行動的訓練方法,在行動中不斷訓練自己使用資源的能力。

在這個資源越來越難集中到少數人手裡,在這個資源獲取成本越來越高的時代,願大家都成為一個優秀的延展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